放眼国际市场 探寻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之路
4月12日,北京大学第三届金融创新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各国刺激方案,来自中美的证券、期货权威专家学者聚首金融创新论坛,就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各国的救市政策、对全球经济走向的影响以及中国未来的金融创新路径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借鉴:中国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创新论坛上对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教训和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要认清现代金融体系的两面性。证券化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风险的面貌完全不同以往。这次危机之后对监管体制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因为监管者面临的金融市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国际监管体系相互合作的改进。
如何才能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呢?祁斌认为,我们在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过程,一定要关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从长期来看是一个更加有效和更加健康的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中国资本市场,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一定要服务、服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最重要的两个主题,一是经济转型,二是资本市场。”他说,中国有大量的钢铁厂、化工厂、电解铝厂,但是他们产能过剩,缺乏整合能力、工作效率、高端产品,而要支持这两方面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关注五个方面的课题:一是创业板、场外交易的建设;二是深入行业体制改革;三是企业并购;四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同时要循序渐进地推动创新产品的出现。
应对战略危机:构建增值链与创新经济的模式
长城伟业期货伟业公司董事长彭弘在论坛上提出了构建增值链与创新经济的模式来应对我国经济深层次结构蕴含的战略危机的观点。彭弘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长期遭受资源型基础材料涨价困扰的中国,终于迎来了转机。收购海外战略资源,增强战略资源储备,享受低价战略资源成为中国的契机,但是这种契机最多一两年,实际上是很危险的。
他分析说,世界经济主体主要由消费类国家、制造类国家、资源类国家,三种类型的国家组成。中国目前属制造类国家,也就是说在三类主体国家中,中国是受制于定价经济国家和资源经济国家约束的。所以中国的经济要寻求突破,思路必须要展开。中国经济模式的重大变革是将制造经济提升为定价经济、制造经济、资源经济共同构造的创新模式。如何实现?他提出了“增值链”概念。增值链的核心原理是价值分解与集聚,就是将现代企业创新发展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融入经济价值通道中,通过系统分解和重新集聚,实现价值增值。他认为,增值链的构成由人才链、信息链、期货链、融资链、产品链和品牌链六个链条构成;增值链的价值实际上实现了经济体的稳定性、竞争性和增值性。
金融危机下的股指期货:在资本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从去年9月份到目前为止,美国股票指数的市值已经蒸发了40%,而迷你标准普尔500的期货产品每天的平均交易量却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2.3%。”参加这次论坛的除了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Guoup)终身名誉主席利奥·梅拉梅德外,CME产品开发部研究员王端端也在论坛介绍了金融危机下美国股指期货的表现。
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在股指期货方面有三个特征:交易量不减反增;波动率加大;期货持仓有所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三个特征呢?王端端分析说,在交易所交易的股指期货客户群体多元化,主要投资机构与策略有以下三类:第一大类是做当日交易,第二大类是机构客户,第三大类是对冲基金。当日交易的客户非常喜欢波动率,他们做短线,基本上每天不持仓;套期保值者要做与现货头寸相反的交易,他们基本上是长期持有者,在这次危机当中,他们的交易量有一定的下降;对冲基金是利用各品种之间的差价做投机,在这次危机当中,对冲基金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重创。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股指期货再一次证明了其在资本市场所拥有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在危机中虽然股票市值也大幅缩水,但是整个金融体系是健康的,他们所期盼的股指期货上市只是时间问题,我们相信随着股指合约、条款和技术的改进,将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多、更新的复杂交易策略也会随着市场而进入良性循环的机会。”王端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