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新政山雨欲来
2005年的7月,中国汇率体制掀起了新篇章;一年后的今天,似乎又有一场改革的浪潮在酝酿之中。近期官员、学术界、业界纷纷对与人民币汇率相关的话题发表见解。一时间,人民币新闻充斥着媒体,仿佛一场新的战役就在眼前。
上周五,在询价交易市场,美元兑人民币下跌至汇改以来的最低水平1美元兑人民币7.9850元。至此,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达到3.54%。有交易员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涨速加快。
硝烟起源于6月下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认为,中国应当在汇率问题上作出牺牲,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这是近期央行发出的最为明确的升值信号。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7月7日表示,鉴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出现长期升值的趋势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在参加5月27日召开的上海第二届宏观经济与金融衍生品年会时曾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短期内正面临着内外部失衡的问题。这位学者开出的药方之一就是人民币升值,与余永定委员的观点不谋而合。
学者的观点可以看作是一家之言,可能不具备左右市场预期的力量,但为市场参与人士提供决策参考。官方人员或者是与官方走得较近的学者的观点可以看作未来的政策一种方向。
在对国际市场的跟踪过程中,记者发现国外决策者们在向市场传递信号时,总是闪烁其辞。市场则会根据决策者们的发言,结合对数据等基本面信息的判断来进行投资决策。如美联储在自2004年6月以来的17次升息前夕,从未对市场直截了当地表示要升息,有时只是隐晦地表达对通胀的担忧,有时只说要根据经济数据来判断。当市场曲解政策原意时,美联储又会适时给予暗示。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失败的案例,如4月下旬的G7会议。当时G7公报草案要求,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增加货币弹性,以化解日趋严重的全球贸易失衡。该报告被市场解读为美国将推行美元贬值策略。在随后的数周内,美元大幅下跌,市场剧烈波动,并带来连锁不良反应。该公报曾被摩根士丹利首席货币经济师任永力称作“败笔”。
毫无疑问,市场化是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风向标。除了完善配套措施以外,管理层的驾驭能力、谈吐措辞也是需要学习的一门“艺术”,这也是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的必备条件之一。政府需要带给市场明确的预期,从而引导市场运行。
在改革措施方面,央行似乎也在快马加鞭。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从8月1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英镑兑人民币的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6月29日,香港特首曾荫权表示,香港将作为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试点,中资金融机构将获准在香港发行以人民币计值的债券。此举被业界认为是中国放松资本管制的重大信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上周五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中国有必要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浮动,抑制投机压力,以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会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使其投机进出的资金风险成本更大,从而抑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操作。”巴曙松称。也许可以期待,下一步人民币汇率改革措施就是增加人民币汇率每日波动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