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要“内圣外王”
本文根据傅成玉在2016凤凰国际论坛上的演讲、长江商学院2016毕业典礼演讲及记者采访整理
作者:傅成玉
来源:环球时报
傅成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本文根据傅成玉在2016凤凰国际论坛上的演讲、长江商学院2016毕业典礼演讲及记者采访整理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近年来大幅增长。仅今年1月到9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就达1342亿美元,这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巨大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一是以往海外投资以资源性投资为主,现在几乎所有行业都开始海外投资。二是前期海外投资以国有企业、大企业为主,当前很多民企包括中等企业,甚至部分小规模科技企业都开始在海外投资。三是过去投资多集中在资源矿产类行业和发展中国家,现在几乎进入各个行业并更多进入发达国家。可以说,中国企业从最初的自我发展,到寻求走出去,再到今天的国际化、全球化已然成势,这是一个重大跨越。今天,中国企业已成为国际投资和收购兼并市场上一支非常活跃、非常重要的力量。这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可以长久成功。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上,更要体现在良好的企业形象上。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并不是令人满意的。这其中有外在因素,但更多的是中国企业的内在原因。
要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实现超越——这只是“术”的层面的超越,更要在对责任的认知和担当上实现超越——这是“道”的层面的超越,更具根本性、长远性。为什么要在“道”的层面实现超越?因为我们所谈的责任与西方国家所谈的责任形相似而质不同。这是由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和思维不同而导致的。西方的崛起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而中国的崛起是以道和德为根基。西方是通过实力的外延即通过对目标市场占领控制的形式实现利益的掠取,责任则是利益获取后的衍生品、附带物,因此责任是外在的。对中国来说,责任是文化的基因,是内生的。无论是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还是当今中国的价值观,在这一点上都是一以贯之的。
在传统文化中,老子讲天地以其不自生而长生。也就是说,天地的大道是无私的,是给予的。天地人三道合一,首先是合在无私上,合在给予上。儒家讲克己讲亲民,讲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讲立己立人达于至善,讲先内圣后外王。佛家讲以众人之心为心,普渡众生,讲自觉觉他德行圆满。今天,中国共产党更把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所以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所以从古至今,中国的道德文化都是向内求(克己),向外予,讲责任,讲利他。所以,责任对中国人、中国企业来说是内生的。
遗憾的是,中国企业做得还不是很好。有些企业丢了道忘了责,只顾自身利益不惜伤害社会利益和大众利益。有些企业只是停留在西方企业的水准上,即仅仅做些在社会或资本市场的压力下不得不尽的社会责任。中国的企业家、员工要不断修炼,不断提升内在素质,提升道德水准,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先把自己立起来成为“内圣”,然后到社会上、到国际上去打拼,去立人利他去尽责,成为“外王”。
具体来说,一是要有大视野和大情怀。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情怀。企业发展是为了个人积累财富,还是为全体员工共同发展?是为企业自身利益还是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实现共赢?是与社会争利,还是回馈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进歩?企业的视野有多远,企业就能走多远。企业对未来世界发展变化的方向、力度和速度能看到多少,其应对这些变化的能力就有多大。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能占小便宜,不能靠贿赂当地政府官员拿项目,这些东西都不能使企业长远立足。
二是要有大格局、大担当。格局会决定结局。企业的格局不同,道德水平、使命感就不同,自觉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中国企业要始终把自身利益与各利益关联方、社会大众利益以及生态环境相协调,相统筹,相一致。中国古人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是中国古人的大格局。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当代中国的大格局。中国企业是实现这个大格局的实践者、执行者、推动者,要把企业立于道德的至高点。
中国企业无论是在国内发展还是到国际打拼,都要具备共同的特质。一是帮助别人成功。你能帮助多少人成功,你的成功就有多大。特别是走向国际,要始终考虑如何帮助当地企业发展,如何让当地社会和大众受益。二是既要讲经济责任,又要讲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无论你意识到与否,客观上三者是不可分的。三是要自觉融入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的利益所在。融入并服务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就是融入了那个国家与社会的利益,企业就会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就会有市场有发展空间。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的担当。这些担当,不是来自外部压力,而是来自内心的自觉,这才是“道”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