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上大事了!中国人掉进一个大陷阱?
挣多少钱才算够?有人描绘了这样的蓝图:衣食无忧,生活可以呼风唤雨。其实,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标准,大约半数中国人达到了中等收入的水平,基本能够实现衣食无忧。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收入提高了,还是有很多人在喊穷呢?
挣多少钱才算够?有人描绘了这样的蓝图:衣食无忧,生活可以呼风唤雨。其实,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标准,大约半数中国人达到了中等收入的水平,基本能够实现衣食无忧。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收入提高了,还是有很多人在喊穷呢?
什么是中等偏上收入的标准呢?
2015年世界银行给了划了一条线:国民1年的人均收入在4126美元至12735美元之间,就算是日子过得中等了。按照目前的汇率,计算一下年收入大概是28000元人民币到86000人民币,这个换算成月薪是,每个月你需要挣2333元至7166元。由于这个区间比较大,你勉强还能挤进中等收入的门槛。
再来看看官方的数据,在2014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7400美元(相当年入5万人民币),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迈进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大门了。
然而,当你头顶着中等收入的光环时,却发现北上深的房子已经如火箭般暴涨了。在房价均价5万1平米的现实面前,你突然发现自己挣到手的几千元工资根本不够花的。
于是,有人戏称,我还是在万圣节那天去扮鬼吧,什么鬼,穷鬼。
为什么我们的收入达到了中等水平,却依旧凑不齐一二线城市的房子首付,还要在通货膨胀的阴影下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有分析称,中国也许遇到了“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简单说就是,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老百姓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经济增长缺乏动力,陷入停滞状态,或许会出现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现象,然后导致国民收入也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看不到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纵观全球,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遭遇过“中等收入陷阱”。比如,墨西哥、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以前,谈到中等收入陷阱,一定是笑话拉美国家。
当年的拉美之星巴西和阿根廷就摊上过大事,70年代这两个国家坐拥丰富的资源,国民收入早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了,那时的中国还没在深圳画下一个圈。但40年过去了,这两个国家,尤其是巴西在高福利的滋润下,经济几乎没什么大的长进。
这就是难以逾越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贫穷国家冲刺到中等收入国家很容易,然后想继续一路高歌,迈进高收入国家却是前路漫漫。
当然也有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幸运儿,比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日本为例,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
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当时国内经济一度萧条,但日本人心高气傲,既然与欧美经济体有差距,那就从山寨模仿开始学习起,慢慢走向科技创新,通过海外贸易将国内产能输出到全世界。后来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流行起来了,日本硬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高科技出口国。
国家富了,人民也得有钱。国富民强才算是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于是日本开始刺激民间投资,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还走上了负利率之路。国民收入是增加了,房价也被推涨起来了,资产泡沫危机四伏,东京楼市暴跌真是一个可怕的噩梦。日本好不容易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却掉进了高等收入的坑:巨大的资产泡沫,造成了经济停滞。前车之鉴,值得警惕。
那么,总结一句:当发展中国家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再走以前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了。比如,巴西阔气地坐拥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和矿石都是远销全球的,但是一旦油价暴跌,大宗商品价格也大跌,经济就扛不住了。再比如,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依赖外资,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热钱逃离,经济就一蹶不振了。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从一个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该如何避免掉进陷阱,向着高收入国家起飞呢?
举个通俗的例子,黄金是个值钱的稀罕物,如果黄金开采过度,人人家里都有黄金,那时黄金也就不值钱了。这个时候,继续开采黄金就会成为赔钱的买卖。那怎么办呢?不如转换一下思路,开设黄金加工厂,制作黄金首饰,增加黄金的附加值,卖出更好的价格,这样收入增加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经济转型和改革势在必行。
尽管曙光在前方,这仍是一个危机虎视眈眈的时代。
据媒体分析,一些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是,人均GDP很难突破1万美元。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差距大、过度城市化、金融体系脆弱等。这些危机来势汹汹,但行动比担忧更有价值。
首先,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不仅导致企业效率低下,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还会使工人收入降低。这些“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钢铁过剩、煤炭过剩、水泥过剩,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正在摧毁实体经济的活力,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清理“僵尸企业”,妥善去除过剩产能,引导经济结构转型,是中国政府迈出的关键一大步。
除了“去过剩产能”之外,中国也在践行减税等措施为企业提升扩张空间,实现企业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其次,当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就会逐步丧失,例如随着中国人工成本的提高,不少外资企业将代工厂转向了工资更低的越南、缅甸等地。与其靠给发达国家做代工厂获得收入,不如自力更生,培养新的创新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国际竞争力。有一条新闻说,华为的手机能挡住子弹,而三星的手机却爆炸了,民族企业崛起都是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从经验看,最根本的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就与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有直接关系。
再次,提高国民收入,国富民强才是硬道理。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居民消费不足而导致内需难以拉动,经济增长就会失去动力。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尤为普遍。一旦贫富差距过大,容易从根本上抑制了经济发展,正如2013年经济学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说过:“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人们可以平等地拥有财富”。
如何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呢?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印钞票、发钞票那么简单,因为每一张钱的背后,对应的都是“财富”。个人收入增长,必须建立在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你要想挣得多,就要创造得更多,否则货币超发,只会引发资产泡沫、通货膨胀。
在中国,我们有收入倍增计划,有鼓励大众创业的愿景,如果能完善市场、扶持实体经济,控制暴涨的楼市,怎会轻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坑里呢?
中国正在下决心改革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努力实现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中国离发达国家有多远的距离?
世界银行把跻身“发达经济体”的门槛提高到人均GDP为16000美元左右。如果将2015年作为起始点,假如年均增长率是7%,中国需6年可以达到16000美元的水平。假如年均增长率是6%,就要用10年的时间。前提是这个经济增速能保持稳定,未来依旧任重道远。
有一个群体的崛起,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那就是中产阶层人数的扩大。
据报告显示,按国家划分,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家庭财富总值第二国家,并以1.09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位列全球第一。当然,中国人口基数大也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在杭州这座城市,夫妻两人的税后收入超过20万,应该够得到中产的门槛了。但是按照杭州的房价推算,两人至少要不吃不喝10年以上才能买一套两居室,而且还没有算上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因素。其实,在发达国家,中产阶层也是需要贷款才能买房的。只是中国楼市的泡沫更膨胀,房价暴涨之下,在一二线城市的买房之路更艰难。然而,中产阶层的困惑是每一个时代都会遇到的难题。
如何扩大中产阶层?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能够产生一连串积极效应,比如稳定内需,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我们奔向中产的路上,有时候金钱和GDP并不代表着幸福感,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困惑。当老百姓收入倍增了,实现安居乐业了,不妨放缓生命的旅程,等一等灵魂的脚步,正如吴晓波说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只要你喜欢,就坚持去做,不要为别人活着,人生也就无所谓成名成功。
来源:凤凰财经(ID:finance_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