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理规模将达万亿级 发挥逆周期信贷功效
在首届(2016)中国商业保理企业融资合作洽谈会上,许多专家与业内人士全面深度剖析了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
来源:腾讯网
据预测,到“十三五”末,中国商业保理业务规模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在8月18-19日举行的首届(2016)中国商业保理企业融资合作洽谈会上,许多专家与业内人士全面深度剖析了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提出保理可发挥逆周期信贷功效,服务实体经济。
目前,商业保理企业急需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商业保理领域资金端与资产端有效对接。尤其在经济增速下行、原有的信贷模式难以奏效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融资合作洽谈会更为重要。
强化逆周期信贷机制
以有担保抵押为例,面临着新增信贷乏力的局面。去年10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合计余额出现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贷款余额总计35.69万亿元,较去年9月份减少656亿元。
即使央行多次降息,也未能阻止新增信贷指标在2015年10月份滑向低谷,降至15个月中最低点。中国2015年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136亿元,大幅低于预期的8000亿元,更不及2015年9月的1.05万亿元。
为何有担保抵押的新增信贷在走下坡路?
对于有担保抵押信贷持续走低的问题,广东省商业保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彥民表示,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大家手里都缺现金,拍卖抵押物的意愿有所降低,使得抵押物处置难度有所提高。另外,抵押物也面临贬值的风险,可能会使抵押物贬值至不值抵押款。正是考虑到这些风险,使得银行在抵押信贷上较为谨慎。
贷款增长乏力是经济运行疲弱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形势下滑,那些具有顺周期的信贷机制将难以发挥效果,使得中小企业难以通过银行贷款、抵押担保等顺周期的贷款机制获得融资。
即使如此,“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足够抵押贷款的资产,所以不具备从银行取得信贷的能力。”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李子彬为中小企业贷不到款“寻因”。
如何破解新增信贷走下坡路的困局?在宋彥民看来,以应收账款的保理为企业提供融资,是逆周期信贷机制,经济形势下行,越是可以刺激保理业务的发展,可以产生熨平信贷周期波动的作用。
保理公司对企业的帮助意义就在于可以适当解决企业现金流的问题。通过商业保理,建立逆周期的信贷机制,进而跨越信贷周期,对于帮助中小企业在多个经济周期中获得金融机构长久而稳定的扶持和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烫平信贷周期,服务实体经济
作为逆周期的信贷机制,商业保理的在信贷中扮演的角色逐步加深。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4000家注册商业保理的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达到11.45万亿元。这意味着保理的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规模。2015年我国商业保理融资业务量超过2000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1.5倍。
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亚洲分会主席李庆良指出,从传统来说,使用保理业务的多是制造业、贸易和服务业中的中小型企业。但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商品贸易行业、建筑行业都在使用保理,它们的业务量相当大。同时,使用保理方式的企业类型也从中小型企业变成了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据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研究所和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委会发布的《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普遍形成,在我国出口贸易和国内贸易中赊销赊购比例已占到70%以上,由此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总规模超过20万亿元。
这不仅加大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成本、侵蚀企业利润,还加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更使得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雪上加霜。
商业保理作为贸易融资工具,通过为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受让、收付结算等服务,从而烫平信贷周期,这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多个经济周期中获得金融机构长久而稳定的扶持,关系到中小企业未来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问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指出,商业保理是最适合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工具,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健全商务信用体系。
国际商会全球理事会执行董事、中国国际商会副主席、中国政法大学票据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与曲维玺的想法相似,她表示,促进贸易增长最可行、最值得期待的应当是贸易融资的配合,也是实现贸易成本下降的关键一环。
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原局长、外资司愿巡视员刘作章指出,随着商业保理行业迅速发展,保理会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新渠道和新平台,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促进新的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有重要积极作用。
对于商业保理行业的未来,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执行会长李小陵认为,通过多层面的对接交流,将有效推进保理企业与金融资本机构之间的合作,促成银行与保理企业间、保理企业与保理企业间、机构与保理企业间开展再保理、联合保理、双保理、融资等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