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一带一路”宏观金融合作环境不容乐观
多家研究机构日前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一带一路”的宏观金融合作环境不容乐观,政治风险、主权信用风险、法律与制度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多重风险影响投资收益的实现。
来源:一财网
多家研究机构日前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一带一路”的宏观金融合作环境不容乐观,政治风险、主权信用风险、法律与制度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多重风险影响投资收益的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日共同发布《“一带一路”蓝皮书:“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6)》。
蓝皮书称,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政治风险包括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和事件敏感性突出,部分地区民族和宗教矛盾冲突频繁发生;沿线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存在差异,较为深入的共识不易达成;部分国家政局不稳,政策走向难以把握;美国、日本等反对“一带一路”的国家利用外交手段干预国家合作等。
主权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多数沿线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抵抗外部冲击能力较低,部分国家还存在财政赤字恶化、政府债务高企的问题。例如,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风险尚未完全消除,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等国的外汇储备较低,对外经济依赖程度较高等。
法律制度风险。“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则标准和规则约束水平比较低,区域贸易投资规则体系的制约协调能力不足,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较大,投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其他国家的经济规则理解不够,这些方面都可能影响投融资机制的实现。随着合作的深入,这些问题也更加突出。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伊斯兰国家,这些国家的法律体系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对投资与风险承担的模式有着严格的规定。
汇率风险。“一带一路”国家的汇率风险主要表现为沿线部分国家的经济状况受资源价格、国际资本等外部冲击影响较大,加之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强大,汇率波动剧烈,金融安全会受到影响。在历史上,亚洲危机的爆发正是由汇率贬值风险而引发系统性风险。此外,一些国家的货币并非自由兑换货币,金融市场也不完全对外开放,这又增加了汇率风险管理的难度。当前各国货币发展趋势不稳,欧元贬值、美元升值预期以及人民币走势的不明朗等,引起跨境资本在新兴市场频繁出入,增加跨境资金流动管理难度,也影响跨境合作中的企业与银行的外汇投资管理。
科学、公正的信用评级可以扩大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本配置流动。蓝皮书说,当前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仍然以美国为代表,这些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将直接影响金融市场价格。尽管近十年的信用评级市场上参与者数量逐步上升,行业垄断程度正在减弱,尤其是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亚洲国家信用评级发展具有不俗表现,但截至目前,这些评级机构的市场占有率还是无法与顶级的三大评级机构相提并论。
蓝皮书认为,信用评级公司的垄断格局可能影响多边国际金融机构降低融资成本的实现,并迫使投融资决策处于信息不透明的状态,风险局面无法被全面掌控,出现不可预见的投资风险。
蓝皮书说,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融资多集中于银行贷款和股权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所占比例较高。过多的银行贷款不利于融资市场的充分竞争和降低融资成本;长期投资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导致银行资产和期限错配,不利于亚洲地区金融稳定的实现。
蓝皮书建议,中国在投融资合作中应谨慎处理好经济援助、共赢合作和本国利益等不同层次的关系,明确政策性、开发性和商业金融的边界。
“当前,无论是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筹建与运营,还是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多边金融合作,都需要采用更多的创新手段来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实现区域金融合作的升级与发展。”蓝皮书建议,可以通过并购欧盟金融机构以及在银行间开展业务合作,学习欧盟跨境保险业务的经验。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与发展,同时完善国内金融市场配套改革,加强跨境监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