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储压力依旧 银行贴息揽储迫不得已

卫容之 陈圣洁 |2016-07-19 14:16731

来源:国际金融报 文/卫容之 陈圣洁在贴息揽储的价值链中,银行增加了市场份额,完成了业绩冲刺;一些金融掮客赚取了中介费;投资者得到了贴息

来源:国际金融报 文/卫容之 陈圣洁


在贴息揽储的价值链中,银行增加了市场份额,完成了业绩冲刺;一些金融掮客赚取了中介费;投资者得到了贴息,获得了短期理财的好机会;贷款企业虽然支付了贴息费用,但获得了贷款。各方利益的驱动是贴息揽储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每到年中,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总是备受关注。《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走访各大银行的过程中发现,与2015年初相对比,各大银行不再采用存款返现、存款送礼等形式贴息揽储,而大多选择上浮利率,贴息现象大大收敛。


然而,记者在进一步了解时却发现,在某些社交平台上的资金掮客看来,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渴求依旧强烈,有关贴息定存的口子需求仍比较多,而资金单笔金额也比较大,动辄都是亿元甚至更高的量级。


也就是说,银行贴息揽储的行为确实有所收敛,但还未达到“偃旗息鼓”的地步。


对此,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在客户市场充分竞争的今天,尤其是一些金融创新工具的诞生,挤压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而贴息揽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迫不得已的行为”。


并未偃旗息鼓


每到季末、半年度、年终银行资金冲量的关键节点,银行为了完成相关的指标,都会以存款返现、存款送礼等形式贴息吸收存款。而以这种方式得到的存款被称为贴息存款。


对储户来说,“贴息存款”是储户按照资金掮客的要求和条件,以自己的名义将资金存入指定的银行网点,在存款的同时,按照双方约定得到的一笔额外补贴,而存款到期后,再得到应有的利息。补贴加上利息,使得储户可获得的收益大大增加。


一般情况下,“贴息”存款还分为“阳光贴息”和“非阳光贴息”。前者的贷款企业符合银行贷款资质,在此情况下,储户的钱还是在个人银行账户上的。后者的贷款企业是不符合银行贷款资质的,贴息存款在存进银行后,马上就被转到了企业的账户上。这种暗地里的操作,储户往往在存钱进指定银行的同时,不知不觉“被签署”了转账给陌生企业的单据。


原则上,贴息的揽储方式属于违规行为,被银监会明令禁止。在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各大银行的过程中发现,随着监管的收紧,银行在贴息揽储方面确实有所收敛。不说贴息,有业内人士甚至还向记者表示,以返现、送礼等吸收存款的方式也被银监会禁止。


但是,收敛并不代表贴息揽储的行为完全消失。随着记者进一步的了解,发现银行贴息揽储行为确实有所收敛,但还未达到“偃旗息鼓”的地步。


有资金掮客透露,手中还有银行贴息揽储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对单笔资金额度要求颇高。该资金掮客指出:“部分国有大行需要一年期个人或企业资金,金额合计为300亿元,银行方开出的基准利率为‘4%(利率)+1%(贴息)’,对于资方的资金要求是在原存银行锁定一年,单户50亿元起,最多只能6个账户完成这笔贴息交易。”


按照该资金掮客的说法,贴息揽储一年期定存合计付息达5%。而据记者了解,目前银行推出的1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多在1.95%-2.24%之间,远低于上述银行给出的价格。


当然,高收益一般伴随着高要求,银行给予的高息也有附带条件。该资金掮客透露,国有大行对银主的要求还包括签定“四不承诺书”,即在存款期内,银主保证不提前支取、不挂失、不抵(质)押、不转让。从流程来看,银主需要来北京地区进行操作,并将账号、委托查询函、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提供给银行人员待查,查实后即可操作、互验资金,口子方当场付清“4%+1%的”贴息款。


揽储压力依旧在


“银行贴息揽储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原因。”孙立坚表示:“一方面,一般来说,监管部门在半年度、季末、年末对银行的存贷比有业绩上的考核,资产端没有良好的业绩表现的话,银行的日子会非常难过。”


幸运的是,目前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确实有所减轻。根据国务院在2015年6月通过的《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显示,从2015年10月1日开始,关于存贷比的规定正式取消,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管指标。另外,今年6月,央行也决定自今年7月15日起施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考核新政,即由以往的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这两项新规的出台,其实就是将银行固有的季末节点的考核,转变成日常平均值的考核。


然而,存贷比高压线的取消并非意味着压力消失。“因为就算没有监管部门的压力,商业银行还有来自股东的考核。”孙立坚指出。


“除了考核压力外,银行贴息揽储另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是在目前经济情况下,老百姓对高收益的追求。”孙立坚认为,近几年国家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实体经济,高净值人群意识到用传统的储蓄方式可能会带来“负利率”的问题,进而导致财富缩水。在这种环境下,在发展中国家,人们为了抗衡货币超发带来的购买力下降的问题,会更倾向通过理财的方式获得高收益。


“而在目前这种客户市场充分竞争情况下,尤其是一些金融创新工具的诞生,如余额宝等。这类互联网金融更容易迎合老百姓追求高收益回报的理财需求,严重挤压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迫使银行不得不提高回报条件来吸引储户,而贴息存款就是这样的存在。尽管银行所给出的利率可能还是达不到某些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但因为银行的安全性,在适度提高收益的情况下,还是有人会考虑银行”。


而事实也印证了孙立坚的看法。据相关报道显示,除了银行在用贴息来吸引资金外,也有银主主动寻找口子。这类资金方的要求是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分行,以及当地城商行、农商行,企业资金可以做成一年期或三年期的协议存款,年化利率不低于4%,一次性贴息具体再根据存款期限由口子双方进行协商。


贴息揽储是埋雷?


贴息揽储缓解了银行的竞争压力,也给相应的储户带来了高额的收益。从这个角度看,对储户和银行来说,贴息揽储似乎是个双赢的方式。既然如此,贴息揽储为何还会被监管部门严令禁止呢?


“高额的资金成本,使银行在寻找服务对象的时候,必须找能够把高息赚回,并且还要有息差利润的对象。而这样的机构和企业多数都是经营房地产项目或者背后有政府补贴等机构或企业。只有这类有政府帮忙解决债务负担的企业,才能负担得起巨额的利息,而中小企业就难拿这类资金”。


此外,由于银行的行长或董事长多是通过组织部任命的通道,这就造成很多商业银行的业务缺乏独立性,部分业务并非按照股东利润最大化来推进。比如行政上很多银行被要求支持中小企业、实体经济,但是这一波企业效益明显偏低,某种程度上还是产能过剩,甚至高风险的企业。孙立坚指出:“这使得银行的负担加重,而银行负担越重,就越要寻找高收益的资产业务,来对冲掉为完成行政任务所受的损失,这样一来,银行的稳定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这类行政压力一直存在,贴息揽储很难消失”。


“而且,由于银行贴息揽储,而老百姓又追求安全收益,使得人们拼命地将钱放在这些贴息账户上以期获得高额回报,最终致使金融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占有了老百姓的消费资金,消费健康的恢复将更加困难。而企业做生意,如果没有消费,投入产出比就无法提高,这些都是贴息揽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银行分析人士王瑞也表示:“在贴息大战中,各家银行由于利益驱动必然会进行争夺,甚至触及灰色地带,形成金融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并且一些信贷人员为了营业额常常放宽放贷条件,带来安全隐患,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王瑞进一步指出,银行贴息揽储会推出许多较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理财机会,但高收益伴随的必定是高风险,投资者在投资时需擦亮眼睛,小心谨慎。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