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催收步入拐点期:如何做好呆坏账的大生意?

2016-07-18 14:12 648

来源:第一财经“不良”催收步入拐点期:如何做好呆坏账的大生意?2015年以来,银行“不良”双升,一系列与不良处置相关的政策随之出台,其中,

来源: 第一财经

“不良”催收步入拐点期:如何做好呆坏账的大生意?

2015年以来,银行“不良”双升,一系列与不良处置相关的政策随之出台,其中,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不仅仅对传统不良处置行业影响深远,其作用力同样辐射到处置无抵押信用类不良资产的催收行业。


不久前,招行发行的“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入池资产全为信用卡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由此开启零售不良ABS先河。

尽管对外封闭,但对内,催收依旧是个充分竞争且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行业,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个行业门槛低,谁都可以进来,但并不是谁都可以活下来。


“目前催收行业到了一个微妙的时点,老方法会越来越不适用新形势,尤其是这波‘不良’双升后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日后会给催收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整个行业进入瓶颈期,亟待转型升级向上突破。”浙江某催收公司老板黄宇(化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十年一道坎

自2003年起步至2013年,催收行业经历了十年黄金发展期,行业平均毛利超过50%,然而,2013年以后,催收行业此前唯一的客户——银行开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以P2P网贷、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为代表的多种借贷形态快速崛起,催收公司的老板们越来越发现,环境变了。


黄宇在这个行业混迹十余年,在他看来,2013年是催收行业的一个分水岭,前十年,银行尽管是催收公司几乎唯一的客户,但由于市场上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并不多,再加上银行也处于“躺着赚钱的时代”,利润丰厚,所以这个“甲方”对于催收公司的要求要比现在简单的多,几乎是将业务无偿的委托给催收公司处理。


2013年以后,一波民间资本涌入催收行业,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增加令市场虽然更加有序,但银行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并设计更多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以及更加丰富的委托方式,比如保证金缴纳、竞标等,导致委托门槛在无形中被提高。


一位业内人士在圈内透露,如今,甲方在委外招标时,会要求委外公司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并给予委外公司一个清收金额的限定范围,如果达不到这个范围,委外公司就可能不但收不到服务费,甚至还会损失保证金。


另外,银行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商誉保护,并以此严格规范催收公司的业务行为,本报记者从业内获取了一份银行与催收公司之间签订的《服务标准与要求》,其中,银行作为甲方,要求乙方在履行本合同规定的过程中,不得有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非法行为或任何有损甲方商誉、名誉、经济、财产的不当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胁迫、辱骂、骚扰、误导、欺瞒债务人或相关第三人、侵犯债务人或相关第三人隐私权,如果出现违反此义务的情形,其后果由乙方承担,并向甲方承担连带损害赔偿责任。


“银行通过有效回单率、回款总金额、客户投诉率等因子来衡定催收公司的佣金,其中,不少银行将客户投诉率作为‘一票否决制’来要求催收公司,也就是说,只要被催收的客户有一单投诉,那么银行就和这家催收公司终止合作。”广州利溯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伟峰对本报记者说,该公司同样涉足不良资产催收业务。


另外,近年来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催收公司的经营成本也水涨船高。“成本在上升、利润在下滑,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但外部环境却越来越差。”黄宇总结说。


黄宇所指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首先,信用类不良资产里面有个很大困局,就是中国信用环境的缺失,犹如一道鸿沟横在行业面前,一旦信用体系建立起来,实际上可以作为催收有力的工具,另外,催收行业到目前为止,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来界定它的合法性和作业的边缘性,名不正则言不顺。”他说。


“在亚洲的华人圈里,最早的催收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香港,那个时候叫资产管理公司,台湾地区于1994年~1996年之间出现催收行业,中国大陆最早的催收公司诞生于2003年,而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相继出台规范催收行业的法律法规,并有明确的主管机关和行业管理办法。”北京一诺融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庄俊对本报记者说,比如,在台湾地区,催收公司有牌照限制,催收从业者需拿到职业执照才能上岗。


“从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整个行业亟待转型升级,首先,就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定主管机关,给催收一个名分,我们也在联合业内领头的催收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形成自律组织,并通过自律组织的形式向国家督促相关的法律法规。”梁庄俊说。




悄然发生的变化

2015年以来,银行“不良”双升,一系列与不良处置相关的政策随之出台,今年5月,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不仅仅对传统不良处置行业产生冲击,其作用力同样辐射到处置无抵押信用类不良资产的催收行业。


以招行发行的“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为例,入池资产全为信用卡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零售不良ABS的核心的就是交易结构的设计和不良资产的处置,而作为处置工具,催收也是重要的一环,而且,这种ABS产品对催收公司的回单率、回单金额要求更高,更专业,ABS的大幅推进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黄宇说。


另外,零售不良ABS也令行业看到零售不良资产转让有破冰的迹象,“据我所知,业内正在推动信用卡不良资产的转让,如果转让市场松动,对于催收行业是重大利好。”黄宇说。


根据2012年财政部、银监会印发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的通知,个人贷款类(包括向个人发放的购房贷款、购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信用可透支、其他消费贷款等以个人为借款主体的各类贷款)的不良资产不得进行批量转让。


这么多年来,国家一直没有放开此类零售不良贷款的转让,在不良资产证券开启之前,银行批量处理此类“不良”只能通过催收的方式。


去年,全国政协委员马蔚华的“两会”提案呼吁,允许金融机构向非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不良资产转让业务,放开金融机构对零售类不良资产进行批量转让的限制。


在内外环境均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整个催收行业也出现了细微的变化。变化之一即为“互联网+催收”模式的出现。

“零售类不良资产具有小额、分散、量大、权属清晰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互联网非常契合,互联网手段也会令催收变更高效、更便捷。”黄宇说。


变化之二就是细分领域的出现,“5万元以下的欠款,可以通过电话催收实现,5万~10万元的欠款,可以通过‘电话催收+外访催收’实现,而一旦欠款金额超过10万元,那么,这两种手段就会借不上力,催也没用,债务人已经无力偿还。”何伟峰对本报记者说。


“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提出‘债务医生’的理念,”何伟峰说,“针对欠款金额超过10万元的借款客户,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债务重组,通常的解决方式是和债权人协商,减免债务人的部分本金和利息,同时,注入一笔新的资金给债务人用以解套,并以债务人自身的能力通过银行为其找到适合的贷款产品,从而解决其债务问题。”


“这种方式也适合民间大额借款,尤其是三角债,而且债务人实际上具有还款实力,但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他说,个人债务重组和企业债务重组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我们注入1元钱,相当于帮债务人解套3元钱,当然,我们要收取每月1个点的手续费。” 何伟峰说。

0
标签: 拐点 双升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