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民营银行的开放与发展
推动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是党中央国务院金融改革的重大举措。首批五家试点民营银行发展整体向好,但随着经济增长放缓、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加快,民营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2015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 推动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是党中央国务院金融改革的重大举措。首批五家试点民营银行发展整体向好,但随着经济增长放缓、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加快,民营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
民营银行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自身抢抓机遇,苦练内功,聚焦普惠,深耕区域,依托网络科技,有差异化、创新型道路;善于借势,通过加强机构间合作来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摒弃开银行赚大钱、赚快钱的传统经营理念,打造稳健经营、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文化基因。同时,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建议政府搭建顶层制度设计;推行差异化监管;加大政策扶持;健全征信体系;杜绝行政干预。
推动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是党中央、国务院在金融领域的重大决策部署。民营银行的设立为金融体制改革注入新活力,也必将推动金融市场建立新的有序竞争格局。首批五家试点民营银行不辱使命,开业不到一年已经交出漂亮成绩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如期而至,民营银行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民营银行的开放与发展”课题组历时一年,对五家试点民营银行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跟踪调研。
一、五家试点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发展定位均已清晰
1.温州民商银行做精做细做深产业链金融。依托温州民营经济活跃、商会网络通达的区域优势,推动个性化金融产品、全场景金融服务方案进社区、进园区、进商圈、进农村。
2.天津金城银行构建互联网化“一主两翼”公司银行。深耕细分抗周期和高成长目标行业,在传统公存公贷基础上,推动以创新型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业务为两翼的综合金融业务。
3.上海华瑞银行打造轻资产经营的资产管理特色银行。充分发挥上海金融中心优势,以资产为引领,加强同业合作,大力发展新兴业务,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形式变“信贷中介”为“服务中介”,盈利模式变“利差收益型”为“交易服务型”。
4.浙江网商银行催生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借助阿里系海量交易数据,打造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客户闭环数据库,采用自主研发系统,与各方机构达成广泛合作,服务小微企业、创业者、农户、个人消费者以及同业机构。
5.深圳微众银行构筑“一个持银行牌照的互联网平台”。依托腾讯场景数据与高科技系统优势,深挖客户需求痛点,通过同业合作方式,在开放、共赢宗旨下,服务大众与小微企业。
(二)发展态势呈现三个重大利好
1.业绩增长势头迅猛。截止2015年末,5家民营银行开业不到一年总资产即已突破500亿元大关;贷款余额分别位于40亿至70亿间;除两家互联网银行主要依托同业合作外,其他三家民营银行存款余额均逼近100亿。
2.业务创新卓有成效。微众银行依托手机QQ及微信平台率先推出“微粒贷”,服务客户超220万。浙江网站银行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已服务超过30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上海华瑞银行在自贸区金融、股债结合支持科技企业领域推动业务创新。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立足自身优势分别在公司业务及产业链金融领域不断探索。
3.同业合作纵深推进。一是五家民营银行联合发布《中国民营银行发展公约》,围绕普惠民生、差异经营、创新服务,积极建立民营银行互利合作、抱团发展的行业态势。二是五家民营银行分别与银行同业积极展开业务合作,其中微众银行与35家银行签署合作协议,获得综合授信额度总计超过350亿元,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中超过70%来自合作银行。
(三)经营发展面临五大突出问题
1.顶层制度设计缺失。民营银行在远程开户、投贷联动等业务创新上存在诸多政策限制,两家网络银行则面临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传统指标考核挑战。针对民营银行的差异化监管及财税支持因缺乏政策依据难以落地,仅靠《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文件,还不足以支撑民营银行的长足发展。
2.社会征信体系有待完善。民营银行聚焦普惠、服务中小微,却面临社会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困境,展业成本和经营风险较高。
3.业务创新仍需加大力度。现阶段两家网络银行主要借助股东资源在各自既有的互联网客户群体中创新业务,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挖掘。另外三家民营银行的传统银行业务占比较大,差异化、特色化经营还不鲜明。
4.公司治理急需优化。尽管民营银行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普遍存在主要发起股东过于强势的现象,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其他参股股东及管理层尚需进一步磨合。
5.金融专业人才短缺。民营银行初建,人才贮备不足,“风险共担、权责分明、利益共享”的用人、留人机制尚待完善,人才流动性较大,对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及后续长效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一)民营银行的四大机遇
1.产权清晰是民营银行核心竞争力。纯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权清晰是民营银行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条件,为民营银行利用市场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获取长足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根植民间,具备普惠金融的天然优势。民营银行的股东全部来自当地民营企业,具备反哺产业发展、支持民营经济的产业情结和乡土情结,相比传统银行更能深切了解实体经济金融的需求痛点。其熟悉民企、贴近民众的天性,能够补充大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零售客户上的短板,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培育新兴业务增长点。
3.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为民营银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利率管制时期,各家银行存贷利率相同,消费者较多考虑资金安全性,民营银行处于明显劣势。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竞争主要取决于价格、风险与服务等综合因素。此外,存款保险制度的适时出台,也有利于增强社会各界对民营银行的信心。
4.自主定价权推动民营银行充分释放产权活力。利率市场化后,民营银行通过完善定价机制、明确市场定位、加大产品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彻底释放了产权优势所赋予的经营活力。
(二)民营银行的四大挑战
1.短期内存贷利差收缩,盈利能力面临挑战。从国际经验看,多国在银行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在中期保持平稳,但在初期都经历了利差收缩考验。尽管存贷利差收缩是整个银行业都必须面对的挑战,但初生的民营银行底子薄、实力弱,受到冲击尤为明显。
2.融资渠道受限,进一步发展的资本实力面临挑战。民营银行尚未实现上市公开融资,债务融资又面临各项指标评估,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依靠小范围股东增资及利润积累补充资本。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收窄,加之金融机构间竞争日益激烈,必将影响民营银行利润留存,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加剧。
3.金融“双脱媒”与技术“三脱媒”,对银行基础业务提出挑战。利率市场化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社会投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加速银行存贷脱媒。而基于技术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不但加剧银行存贷脱媒,更促使支付端的汇兑脱媒,自此银行“存、贷、汇”三大基础业务全面脱媒。
4.利率风险与实体经济困难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挑战。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频繁波动,利率风险上升。加之我国处于“三期叠加”特殊时期,经济增长放缓,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直接反映为银行不良贷款增多,进一步加大民营银行信贷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民营银行发展的国际经验
综观全球金融发展史,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商业银行业资本成本抬升、利差挤压、批量倒闭的过程,但同时也是经营转型、效益提升、兼并重组的浴火重生之旅。美国利率市场化遵循渐进式改革,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1986年历时16年,经历利率上升、中小银行倒闭破产等过程,该过程中民营银行发展壮大的经验值得借鉴。
利率市场化直接推动美国商业银行业经营转型。从完全依赖传统息差向现代零售银行、投资银行转型,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和混业经营增加非息收入,通过流程优化减少业务成本,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效应。其中富国银行最具代表性,对于我国民营银行具有很强的参考借鉴意义。
富国银行前身是创立于1852年美国“淘金热”时期的富国公司,最初主营快运业务并兼营收购生金和出售金币业务,随后快速转型成为一家社区银行并长期坚持定位于社区银行。
1982-1992年间,收购加州当地和西部社区银行,逐渐从加州地方小银行成长为全国性银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富国银行快速扩张,富国银行成功收购美联银行后,一跃成为全球第六大银行。
富国银行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两高两低;两高即做实社区银行业务,净息差保持较高水平;持续推进交叉销售;营业收入高增长。两低即保持严格风险控制,不良率和信贷成本较低;始终减持风险分散的原则,贷款集中度较低。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民营银行发展策略
据银监会统计,目前民间资本占比超过50%的中小银行已有一百多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占比超过90%,甚至大型银行中也有民间资本占比超过50%的。而纯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民生银行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但是,包括民生银行在内的民资入股银行,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到政企分离,无论是人事任命还是业务经营,民间资本即便投入也鲜有话语权和决策权。民有、国营、党管是我国过往民间资本参股、控股银行的现状。
结合新批准的五家民营银行试点的现状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在民营银行自身发展策略方面有以下建议:
(一) 坚守民营银行长足发展三个基本点不动摇
结合本批民营银行试点的政策导向,民营银行谋求长足发展必须坚守以下三个基本点不动摇:
1.自主经营。
2.民间资本控股。
3.建立 “风险共担,权责分明、利益共享”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聚焦普惠,深耕区域,依托网络,走差异化、精细化、创新型道路
1.聚焦普惠,拓展小微、“三农”、零售特色金融服务,形成不同于传统银行的差异化错位竞争态势。一是培养小微金融成为新增长点。我国登记在册企业中99%以上都是小微企业,其中可以在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却仅占10%,而且贷款利率通常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二是开发“三农”金融市场。伴随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县域市场是未来金融的新兴市场,对小额信贷、理财产品、农村信贷等业务需求旺盛。三是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零售业务范围广泛,涉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各个领域,稳定性强、发展潜力大。
2.继承传统银行优势,深耕区域,做精、做专、做透本地市场。现阶段民营银行总体资产规模小、网点少、经营人才缺乏,但产权清晰、目标单一,经营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特别是民营银行发起人多为当地知名民营企业,容易迅速开展业务、建立信誉。从他国经营来看,多数获得长远发展的民营银行在发展初创期乃至于中长期都是利用股东资源,深耕本地,不盲目扩区,始终坚持做精、做专、做透本地市场,深挖本地客户价值,避免走大规模或跨区域布设网点的粗放式发展路子。
3.以网络为载体,依托数据资源,拥抱信息技术创新。一是创新服务。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轻资产、重科技优势,降低服务门槛、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二是创新产品。依托互联网股东及合作方大数据资源,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供区域化、精准化、个性化且陈本低廉的全周期、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创新模式。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深挖业务、渠道、产品、销售的广度、深度、京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新模式。四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构建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和风控机制。
(三)善于借势、加强合作,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民营银行基础相对薄弱,加强合作、借人之势,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是民营银行发展必由之路。一是通过与银行联合结盟,打破单一银行规模、地域、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二是通过与大型企业合作,形成以某个大型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链特色化经营。三是加强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的合作,打破分业经营限制,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四是传统实体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服务小微金融。五是纯网络银行加大与征信公司及其他线下机构合作力度,构建线下信息流体系。
(四)打造创新、稳健、基业长青的文化基因
伴随利率市场化改革收官,互联网金融兴起以及泛资管时代来临,银行业的高利润时代一去不复返。民营银行必须正确把握形势,摒弃开银行赚大钱、赚快钱的传统经营理念,灌输普惠观念,努力打造苦干实干、创新发展、稳健经营的百年老店企业文化。
五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民营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采取多种措施为民营银行发展保驾护航。
1.结合民营银行处于萌芽和起步期的特点,科学设立监管指标。
民营银行目前还是我国金融领域的“新事物”,处于蹒跚起步的初创时期,应为其营造相对温和的发展环境,适度降低监管指标的限制和约束。一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民营银行的业务规模和经营对象与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较为类似,但目前参照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存款准备金率比农村合作银行平均高出6到7个点;二是放宽资本充足率等风险监管指标的容忍度,民营银行创立初期,基础弱、底子薄,特色化经营的优势尚未体现,风险管理能力难以与成熟银行比肩,鉴于其总体规模尚小的现状,应考虑建立过渡期机制,适度放宽风险资本约束。
2.在经济下行和不稳定时期,建立“保护伞”机制为民营银行发展护航。
一是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合理确立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权限,处理好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协调关系;激励和保护中大型银行参与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性,建立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制度。二是建立地方政府主导的风险补偿基金机制。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地方政府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明确补偿机制,不仅可以进一步分担民营银行经营风险,还能有效引导民营银行立足当地,服务小微和特色化发展。
3.引导大股东形成科学的发展理念,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产权清晰是民营银行治理方面的天然优势,监管部门一方面应加强对公司治理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与股东和管理层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界限,引导各方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主动完善治理机制,使分工协作与制衡监督相统一;另一方面应加强股东教育和辅导,促进其建立科学的发展理念,防止其形成盲目的,短期化的粗放的发展模式。
(二)优化监管政策助力民营银行特色化发展。
1.针对民营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特点,合理调整业务管理门槛。
民营银行起步之初即面向服务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客户起点低但需求较为丰富和复杂,如果按照经营时间、资产规模等一般银行的业务准入标准管理,将制约其正常发展。因此,监管部门可以适当降低部分业务的管理门槛,拓宽民营银行的经营空间。一是降低对新设民营银行定向降准的准入标准,有针对性地引导民营银行“支农支小”;二是放宽民营银行发行存单,金融债等主动负债市场准入标准,丰富民营银行的负债来源,稳定负债规模和结构,提供抗风险能力;三是调整优化民营银行资本准入标准,适度加速新设民营银行的审批节奏,使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能够加速进入金融业,丰富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2.以业务准入为抓手引导民营银行形成特色化发展模式,鼓励其充分运用先进金融理念和工具服务客户。
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植根于特定的区域和行业,决定其经营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监管部门应将“一行一策”的监管理念深入贯彻到具体的业务准入管理中,使民营银行找准定位、摸清方向、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网络银行实现网上开户业务,打开民营银行的特色化道路的源头,进一步拓宽民营银行未来发展之路;二是在新设营业网点的审批管理中,应适时放开“一行一点”的限制措施,根据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区域范围和客户数量,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银行开立网点贴近服务小微客户;三是不断完善支付结算和清算系统的功能,推进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小微客户支付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四是有针对性的放开中间和表外业务的准入限制,鼓励民营银行创新金融理念和服务工具,如银行间市场债务工具承销资格、基金代销资格、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等。
3.不断加强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促进民营银行立足区域和行业两个特色实现优势发展。
地方政府直接监督、服务于民营银行,应从政策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充分支持包括民营银行发展。一是加大引进和留住优秀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力度,从住房、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优化区域软硬件环境,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才信息传递、经验交流、面对面座谈、调研和专业培训等拓展吸引人才的渠道,支持民营银行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培育人才。二是加快发展地方征信体系建设,建立集中化、协同化和共享化的征信数据存储、处理机制,将分散在工商、公安、质监、环保、城管、司法、税务、土地、资源等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信息整合起来最大化利用数据的价值推进征信服务的提升。
(三)强化监督职能,引导、鼓励民营银行构建企业科学治理机制。
1.强化监督职能,充分发挥股东、管理层和地方政府的协同作用。
一是确保董事会在民营银行法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董事的选举应在规范、透明的程序下由银行独立自主完成,建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及市场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保护投资者利益、减少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二是政府和监管机构绝对不能直接任命高管人员,同事政府及监管部门应督促民营银行建立公平竞争和规范的选聘机制,保证其运行的独立性,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投放、资金存取、利润分配等的干预。三是提高民营银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信息披露透明度,严格限制股东关联交易,争取公众对民营银行的更多信任和支持,同时要及时评估股东经营、财务和履行承诺的情况,不断完善风险处置预案。
2、引导民营银行股权激励放管结合,鼓励试行员工持股计划。
股权激励是保证民营银行经营人积极性、专业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机制,也是保证银行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监管部门应支持引导民营银行在探索银行高管和员工股权激励方面先行先试,激活民营银行新的发展动力源泉,形成民营银行实体资本与人力资本互为激励的发展机制。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形成市场化的估值评价、风险缓释和退出机制。
3、引导民营银行提升信息化的经验管理水平,健全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制度体系。
民营银行在成立初期,主要的精力和资源均向业务发展方面倾斜,容易忽略风险和内控体系建设,尤其是对信息科技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防范。监管部门应引导民营银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和业务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协调应急机制,加强对信息科技风险的防控;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业务经营事中、事后的监督和风险排查,加强对重大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建立适当的风险补偿和退出机制,重点做好风险管控和损失承担工作,采取包括并购、债转股等多种方式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2015课题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