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悄悄布局消费金融,谁能笑到最后?
消费金融,既是金融科技中的特殊分支,又是时下最为紧俏的风口。 消费金融,实际上就是针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借贷,通过分期的方式,提前消费。
来源:鸣金网
消费金融,既是金融科技中的特殊分支,又是时下最为紧俏的风口。
消费金融,实际上就是针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借贷,通过分期的方式,提前消费。
提前消费,在西方已是主流消费方式,但对于爱好现金消费的中国人,一直接受无能。
但有意思的是,政府却对此持鼓励态度,政策上大力扶持,以拉动内需。
目前已有三方悄悄布局消费金融领域,而谁将是最后的王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持牌正规军的喜忧参半
现如今,消费金融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分期平台、电商平台……其中,只有消费金融公司是持有“身份证”的正规军。
从2009年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到今年7月份,我国有16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股东背景以银行系为主,80%的消费金融公司由银行占主导。
随着消费金融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它的商业模式也更加细化,分别是线下渠道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主打O2O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公司,以满足不通过消费人群的金融服务需求。
除了消费金融公司商业模式出现差异化外,消费金融公司也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637.95亿元,贷款余额573.74亿元。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净利润4.66亿元,累计客户135万户,不良资产率为1.56%,不良资产率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户均贷款余额 2000元左右。
然而,事情远远不会如此简单。
在这个群雄鏖战的时代,正规军的优势却越发难以凸显出来,虽然这些消费金融公司有着比较强悍的风控能力、较为广泛的自己能获取渠道及在2B端的丰富的合作商户。但仍无法掩盖消费金融公司产品过度依赖商户合作;自身互联网技术存在短板,易受到地域限制;公司获取的用户与P2P平台用户存在重叠区域,而这部分用户并不受央行征信体系覆盖,贷款风险较高。
消费金融公司股东多是银行,如果消费金融公司只想躺在股东身上享受生活,不去完善自身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创新能力上的短板,那同样是成也银行,败也银行。
信用卡增速放缓
信用卡作为一项常用的信贷产品在中国的历史已有30年的时间,发卡量超过4亿张。随着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红极一时,银行信用卡中心也加入战局。
据不完全统计:
2015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揭牌并整合推出了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系列产品,客户可通过工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以及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等渠道申请贷款。
2015年7月,浦发银行对外宣布了其“SPDB+”浦银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并对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全面升级,成功推出“现金贷”业务,该业务将个人贷款业务与银行卡相结合,根据客户收入、抵押物及资产情况进行系统综合测评,给予客户个人综合消费授信额度,将综合授信额度划拨至借款人专属的银行卡上,用于刷卡或提款消费。
2015年10月,招商银行为抢占消费金融市场份额,推出“消费贷”产品,最高金额可达100万元。
除了上述银行外,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交通银行的“交博汇”、农业银行的“e商管家”等都透露出各家银行的战略布局。
据数据显示,2015年光大银行信用卡新增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今年发卡量将超过3000万张。尽管发卡量近年来增速放缓,但银行内部人士认为信用卡的基数越来越大,所以放缓了增长速度。
银行信用卡中心涉足消费金融,这是一个被迫的变革,也是一个顺势的举措,毕竟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银行信用卡中心施加了部分压力。
互联网金融不容小觑
波士顿咨询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艾瑞咨询则更为乐观地预计,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平均每年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早期只有各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及全国数千家小贷公司参与其中,之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入场,给用户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以专注于大学生分期市场的趣分期为例,由于大学生无法申请信用卡,对于3C产品又有着别样的执着,这片空白领域让大学生分期平台赚得盆满钵满,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趣分期每月分期部分的业务规模也有3个亿。
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领域内还有垂直于消费金融的平台,例如惠人贷等,这部分平台切入线下场景中,通过对消费者真实的消费行为进行评估,然后审批放款,此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发生频率。
正是由于受到银行授信模式和消费闭环的限制,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玩家入场提供了机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业务发展也是犹如下山的猛虎,而且特色也渐趋分明。
以苏宁、京东、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一马当先,苏宁率先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并推出了“任性付”等消费信贷产品;借助电商平台,京东的“白条”、阿里巴巴的“天猫分期”、“花呗”亦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他互联网平台大佬,如腾讯、百度亦不甘落后,腾讯成立微众银行,推出微粒贷小额信贷产品;2015年12月,百度宣布成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将消费金融定为重点业务之一。
无论是正规军,或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或是信用卡中心,他们在布局消费金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挥线下门店和风控中的作用。未来互联网金融必须下沉到消费场景,与真实交易结合,促进消费,才会更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