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大中型银行压力测试基本过关

李德尚玉 | 2016-06-28 23:17 970

文/李德尚玉来源:一财网6月26日晚间,央行发布一年一度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下称“《报告》”)。央行每年会对上一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

文/李德尚玉

来源:一财网

 

626日晚间,央行发布一年一度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下称“《报告》”)。央行每年会对上一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年度评估,这不仅是中国金融业2015年度最全面的评估,也是市场对于今年金融业观察的风向标。

 

总体来看,《报告》认为,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金融业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机构实力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规范创新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金融体系总体稳健,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继续增强。

 

对于2016年金融改革发力点,《报告》重点提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宏观审慎等问题,明确要“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系建设,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强化对跨行业、跨市场风险及风险传染的分析研判,落实监管责任,防止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

 

《报告》设专题“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阶段,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其核心是要发挥好金融机构、自律机制、央行三道“防线”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银行压力测试基本过关,但7个重点领域风险敞口测试结果值得关注,包括表外业务、银行表内外理财和长三角地区贷款等领域风险。

 

在证券期货业方面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央行在《报告》中提到要继续推动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改革研究出台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等作为并购重组支付方式的实施细则;严格限制杠杆比例过高的股票融资类结构化产品;研究解决H股“全流通”问题;完善QFIIRQFII制度,启动深港通,完善沪港通,研究沪伦通。《报告》特设专栏“加强高频交易监管”,提出审慎对待A股市场“T+0”交易。

 

金融业改革全面深化:利率市场化进入新阶段

 

2015年我国金融业运行方面,《报告》指出,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增长,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水平继续提升,配置到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资源不断增加,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信用风险总体可控。

 

《报告》认为,取消对利率的行政管制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核心是要发挥好金融机构、自律机制、央行三道“防线”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

 

一方面,要推动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各自的利率,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央行利率政策指导体系。加强运用短期回购利率和常备信贷便利(SLF),逐步培育短期政策利率,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阶段性地发挥再贷款、中期信贷便利 (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的调节作用,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强化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建设。同时,针对个别非理性定价行为进行必要的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防患于未然。

 

《报告》指出要“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系建设,全面排查风险隐患。梳理了宏观审慎政策发展。”

 

20161月,央行已构建起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MPA)2015年,人民银行将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纳入了宏观审慎管理范畴,进一步完善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通过引入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调节。

 

《报告》称,以上海自贸区模式为基础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管理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面向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和相关地区注册的企业以及27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

 

此外,2016125日起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金融机构存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建立了对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的长效机制,抑制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的顺周期行为,引导境外金融机构加强人民币流动性管理,促进境外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资本市场开放与监管:研究沪伦通

 

《报告》提示,2016年资产质量下行压力继续加大,表外业务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民间融资及非法集资风险有所抬头。证券期货业资产规模持续增长,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深化。部分上市公司经营压力有所增大,受多种因素影响,股票市场出现大幅波动。

 

《报告》还指出今年证券期货业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战略的发力点。具体来看,在促进证券期货业市场主体方面,“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进一步放开公募、私募基金的审批门槛,放宽机构投资者入市比例,继续推动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此外,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进一步拓宽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渠道,研究解决H股“全流通”问题。完善QFIIRQFII制度,逐步放宽投资额度,推动A股纳入国际指数,引导境外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被动指数基金等长期资金加大境内投资力度。启动深港通,完善沪港通,研究沪伦通。推进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推动港资、澳资机构在境内设立合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支持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境外子公司的发展。深入推进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稳步推进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注册。

 

央行还设“加强高频交易监管的建议”的专栏,提出可借鉴国际经验,在控制好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高频交易的监管。具体来了,《报告》提出“建立立体式的高频交易风险防线”。并提出“审慎对待A股市场T+0交易”。

 

对于T+0交易,《报告》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尚不完备,各类机构投资者的风控体系尚显薄弱,中小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依然突出,在相关环境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贸然恢复股票T+0交易不仅无助于提高市场效率,还可能助长高频交易,加剧金融投机氛围,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银行压力测试基本过关

 

2015年底,央行组织我国31家资产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的31家大中型商业银行,开展了2015年度金融稳定压力测试。此次压力测试包含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市场风险压力测试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目的是基于2015年底31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等数据,评估商业银行在不利冲击下的稳健性状况。

 

《报告》显示,压力测试总体结论为:银行体系对信用风险的抗冲击能力较强,市场风险方面,银行账户利率基础风险基本可控,利率风险对交易账户的影响较小,汇率变动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

 

银行信用压力测试下,《报告》提示应当关注7个重点领域风险敞口测试结果,表外业务、银行表内外理财和长三角地区贷款等领域风险。从测试结果的机构分布来看,由于资本充足水平、风险敞口大小及资产质量的不同,各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体来看,信用风险敏感性测试和情景压力测试结果均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较高,以31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冲击的缓释能力较强,总体运行稳健。

 

市场风险测试下,银行账户利率基础风险基本可控:各类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幅差异不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净息差降幅略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对交易账户的影响较小:中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降幅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表明中型商业银行对各种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上升更为敏感。汇率变动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在相同的冲击下,中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幅较大。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压力冲击下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不过仅两家中型商业银行在重度冲击下的流动性比例低于25%的监管要求。

 



0
标签: 金融 报告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