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六君子畅谈“超主权货币”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浦永灏
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
■目前美元的信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质疑,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元仍然是全球主要的交易货币和储蓄货币
■如果中国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未来可能出现美元、欧元、日元及人民币四足鼎立的局面。不过这至少是10年后的事情
■超储备货币在中、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表达了中国的理想。全球不可能有一个超主权的中央银行和超主权的货币
编者按:G20峰会今日拉开帷幕,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议全球应该创立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的,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货币。那么专家是如何看待这一提议的?
1 中国对美元大幅贬值表示忧虑
哈继铭:周行长的倡议和外界的正面回应显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可能性,中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的重要性,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迫切性,以及近期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必要性。这将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创建和壮大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储备货币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需的国际共识、具体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难以一蹴而就。
马骏:中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现行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有很大缺陷。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储备资产配置都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多数外汇储备只能以美元资产为主,因为美元是大部分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同时也是大多数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并且得到了流动性最强的固定收益债券市场的支持。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不得不巨额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提供融资)。这是现有的储备货币体系下难以避免的结果,而不是中国主动的选择。事实上,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权货币的建议就是在中长期帮助消弭中美之间巨大的双边贸易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思路。
鲁政委:毫无疑问,周行长的文章是在为G20国峰会作理论准备,而这种理论准备应该是经过较长时间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一些观点在其此前讲话中零星出现,比如微观中缺乏逆周期的机制,有的甚至有大致完整的呈现,比如关于储蓄率的讨论。同时,这些文章以周行长个人名义而非人民银行声明的名义出现,则显示出更强的个人理论探索色彩。当然,其中依然隐含了我国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基本诉求。
陶冬:我认为这番言论意义重大。中国人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多数扮演着是被动的角色。周小川如此高调地提出构建超越主权的储备货币,我相信一方面是在G20峰会前做舆论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中国对美元大幅贬值的焦虑。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国领导层和中国人民没有想过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会失去信用。但在过去的一年半全球经济的变化中,这显然已经成为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保障中国接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保障中国经济的稳定,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身份提出构建超越主权的储备货币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浦永灏:周小川的提议从某种意义说,显示了中国担心美元贬值对中国美元资产的影响,通过提出对美元地位的挑战向美国施加压力。这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声音。
龚方雄:通常要减少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可以转投欧元资产嘛,但为什么周小川要提出超主权货币的概念呢?他的讲话还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中国央行对欧元也缺乏信心。
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要构建超越主权的储备货币,有人认为这是中国首次正面对美元国际地位提出挑战,您如何看待周小川在G20峰会之前这番表态的背后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