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金融行业的盛世危局!
中国现在正逐渐发现,银行是一种高风险行业。
21财闻汇综合自:21世纪明天日报(sjmtrb,作者:)、鸣金网(微信ID:mingjin-wang,作者:奔跑吧,琪哥)、证券时报(作者:云中鹤)、凤凰证券(ifengstock)、宅在金融圈(zhaijidi998,作者:宅基弟)
银行:“危急时刻”
中国现在正逐渐发现,银行是一种高风险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已有超过60位银行的“董监高”辞职。有银行更是出现了员工排队辞职的盛况。这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近日某股份银行公布实情,一年200多个中高层走人!
银行高管排队辞职
上面是部分上市商业银行行长薪酬,民生银行工资几乎都遭到了腰斩。其中华夏银行缩水了近6倍,北京银行缩水了近7倍。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突破生死线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制表:21世纪明天日报
2015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制表:21世纪明天日报
银行业净利润断崖式下跌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凛冬将至?
券商:降薪、裁员、绝望讨薪……
“要么裁20%,要么降薪20%!”方正证券内部宣布裁员,而这并不是孤例。行情不景气了,成交量锐减,券商员工必然要面对越来越少的薪水。去or留,是员工的自主选择,但也更带着明显的降薪裁员意味。
某大型券商客户经理吐槽:去年每月工资以“万元”为单位,今年有的直接下降到以“千元”计算。
“按照目前这么严苛的业绩考核,会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完不成任务,其实也就是变相裁员。”某上市券商营业部负责人表示。
绝望:泣血写诗讨工钱
还有更有才的:
监管层难自保?证监会发行部都快没有人干活了!
据财新网报道称,近日证监会批准了5名干部离职。这5名干部都是证监会的老人。
2014年全年,证监会约有30名处级以上干部离职。
2015年以来,证监会系统免职的领导干部有20多人。其中光前5个月,证监会就有7名局级干部离职,这样的级别和规模比较罕见。
论干部流失速度,证监会发行部较上市部更严重。熟悉情况的人士对财新网评论说:“发行部的处级干部最近一年多有的出事,有的离职,有的调离,快没人干活了。”
“如果监管部门人才危机不解决,中国股市的危机,可能还会一波一波地到来。”证监会前副主席李剑阁2016年年初表示。
金融行业的盛世危局
来源:宅在金融圈(zhaijidi998)
作者:宅基弟
这篇文章是宅基弟去年7月的旧文,最近重发。以下为正文:
今天是我三十岁的生日,一不小心,我从二十多岁变成了三十好几,今天早上收到我老妈的短信,说一转眼我儿子也三十岁了。此处略过感叹时光飞逝的三百字……
我们每天沉浸在各种事务中,总有一种自己会一直这样存在下去的错觉,但是也许到了一个时点,你会被提醒:自己已经走了多久,还剩多久。这正是生日的重要意义.我至少也已经度过了人生的30%,也许更可能的是三分之一。
我为什么要辞职?
而立之年,我辞职了,也是我人生轨迹的一个重大变化,很多人对此感到比较意外。我的职业生涯之前算是相当顺利,从五道口毕业后进入某大型资管公司,一年后就开始管钱,也算当时公司最前轻的投资经理了,感谢各位领导的栽培,账户从小到大,当我离开时,已经管理了数百亿的资管产品,业绩还可以。宅基弟一直还算低调,这也是第一次简要介绍下自己,没啥别的意思,就是想说明自己不是混不下去了才辞职的。
那到底是为什么?留个扣子,下面慢慢扯。
金融盛世
现在的金融行业,真是鼎盛一时,上市公司利润里,金融行业动不动就占一半,金融机构也是牛的不行,就拿租房子来说,在我工作的陆家嘴,贵就不用说了,你还别嫌贵,出钱都租不到好地方。核心区地方本来就不大,有的土豪机构还特别浪费,没几个人就要搞一层楼,空着就空着,不差这点租金。
金融从业人员呢?虽然是股东吃肉,员工喝汤,那也是相当不错的,我查了个数据, 在上海,金融从业人员的平均年薪是18万;而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不到6万,前者是后者3倍有余。在制造业里面,年薪百万非常难得,而在金融行业,尤其是在证券投资领域,不说很容易吧,那也真的算不上特别。
这显然不是人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而是行业的差异造成的。薪酬的指挥棒下,大批学子涌入也不足为奇。这就是金融行业现在的处境,也只能这么完美了。完美到无法变得更好,只能变得更坏。
盛世危局
也许有人说,金融行业就应该赚大钱,就是牛,发达国家也是这样。真的是这样吗? 有人会举高盛的例子,你看人家平均年薪几十万美金呢。但高盛全球员工也才3万人,你不能只盯着塔尖的那些人看,你要看平均水平。
我从查了下数据,让大家有点失望,其实是不高的,尤其是行业差距并不大。美国金融业平均周薪是1189美金,一年大概6万美金吧,而制造业的周薪达到1021美金,一年也有5万多美金啊。两者差距并不大,金融业只有制造业的1。2倍。我又查了台湾,大概是1。5倍,这个数字也曾经高过,在二十年前,还是在2倍以上的,现在差距明显缩小了。
这个反应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有点常识就知道,如果一个生意特别赚钱,那么肯定很多人想去干,干的人多了,竞争激烈赚钱会越来越难,直到生意赚钱水平回到接近平均水平。
你好我也不差的竞争
而金融行业过去的十年,牌照是很难拿的,新的机构比较难进入。各种价格要素又是管制的,不要操心什么利率啦,汇率啦,躺着就可以数钱。
金融机构之间有竞争,但性质上属于垄断竞争,不是生死存亡的竞争,是你好一些我也不错的竞争。过去几年没听说哪个正规的金融机构破产重组吧?这种环境下的金融企业,其实是效率很低的。
有个在某四大行做过领导的朋友跟我讲,这个大行的人砍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业务照做,还可以做的更好。我自己也经历过啊,两点给一个银行金融市场部打电话催交易,人家嫌烦说我们两点半才上班。
人才最重要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这里要讲一个谎言,大家都说人才是金融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每次领导说这个话的时候,都希望看到年轻人眼里的光芒,觉得自己真的好重要啊!其实在垄断竞争的大机构,这是个美丽的谎言。没有平台,你的价值很小,没有你,中国人多了去了,换一拨人一样干,好一点差一点,快一点慢一点,对这种大机构来说无所谓的。
金融行业大机构病盛行
垄断竞争嘛,小的机构进不来,大的机构越来越大,大而不倒。金融行业存在的大机构病是相当普遍的。我来分析一下,大机构病是怎么回事。
对于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来说,因为我平台很重要,牌照很重要,谁来都干的差不多,我为什么要给你很高的激励呢?什么合伙制,什么分成制,你想都别想,现在你能喝点汤也很好了,还不知足!?
对于这个金融企业的高管来说,大多数都几乎没有持股,他虽然有时候也叫董事长总经理,但基本也是个打工的,现在不缺钱,社会地位也有,何必去冒险呢?干成了也没什么,干砸了就丢了位置,不如守成混退休即可。
对于这个企业的中层干部来说,也是如此,你想干事,领导还怕你给他惹麻烦呢。不如想想怎么能补个高管的缺。
底下的人就更没戏了,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空姐和金融民工的危机》,待会附在后面,大机构的扩张已经完成,大家进来的都是年轻人,你连中层干部都很难混上的,多干一点少干一点,其实区别不大。久而久之,拖家带口,也想着在这混退休了。
这不是哪个人,哪个领导的问题.这是个局,是个网,每个人都很聪明,都做出了自己的最优选择。如果这个网是封闭的话,这些选择没有问题,这不就是传统官场上的选择吗?但是,这个网恰恰不是封闭的。
金融自由化的前夜
现在已经是金融自由化的前夜,开弓没有回头箭,利率、汇率逐渐的放开,价格管制放开,我相信金融牌照也会逐步放开。
就拿利率而言,作为一个债券投资经理感触最深,我刚入行的时候,利率波动很小的,一天几个BP算不小了,现在每天波动十几个BP都正常。
金融行业的竞争环境会从垄断竞争逐渐发展到自由竞争。过去的几年里面已经涌现出了很多新型的金融机构,一些民营的小券商,和一些正规的P2P,第三方财富公司等都赚到了钱。我也认识一些做P2P的朋友,真的不容易做,全国铺网点人海战术,资金成本又高,征信全靠自己搞,就靠这样还能赚到钱。
真不是他们厉害,效率高,而是传统的大型的金融机构效率实在太低。这个金融市场分为两类机构:一种是没有正向激励的机构,另一种是有正向激励的机构,前者现在占主流,所以后者比较容易成功。
金融行业这头猪养肥了该宰
金融行业赚钱能力十分变态,大家都看到了,你就是大户阿,不吃你吃谁? 救股市你要上吧,真金白银打进去,救楼市你要上,不能抽贷,救地方政府债务你也要上,硬被摊派了数万亿的低息债券阿。
现在银行为什么这么多冗员,也是在前些年经济不好时候,应国家要求创造就业岗位啊。反正出钱出力的事情都要你来干。今年上半年大银行的盈利增长已经很少了,看起来拐点已现。这头猪养肥了,到了杀的时候,你不让利其他行业,大家都玩完。
薛宝钗讲,大有大的难处。盛极而衰,就是这个样子。但现在还实在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贾府里随便省省那也是大把现银啊。金融机构里面,效率提升大有空间,会创造很多新的业务机会。一些小公司有机会成长为大公司,一些大公司要么提升自己,要么逐渐没落,这是自由竞争的一个普遍规律。
未来在哪里?
年轻人喜欢谈未来,因为未来似乎有无限的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的可能变成了现实,也有更多的可能变成了不可能。未来十年,我想把更多的可能变成现实,而不是把很多的可能耗成了不可能。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辞职? 原因很简单。
在我最年富力强的时候,遇到了金融自由化的前夜,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所以,哥要闯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