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殷:“一带一路”民企上路的困境和出路
3月28日,《“一带一路”年度报告2016》发布暨百人论坛专家峰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会议由“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和商务印书馆主办。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参加主题研讨。
来源:光明网
3月28日,《“一带一路”年度报告2016》发布暨百人论坛专家峰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会议由“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和商务印书馆主办。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参加主题研讨。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
“一带一路”有很多利益,但其实利益更多是个远景。我们目前做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能有1%的利就不错了。因为很多项目是采取BOT的形式,建成以后运营很多年才会回本。
第二个,我们国家在“一带一路”上有很多着力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目前正在城市化初期,正处于年轻人占大多数的阶段。当一个国家处于现代化和城市化初期,年轻人占大多数的时候,意味着两点:第一点,需求爆炸式地增长,第二点,随着国家的升级会带来很多机遇。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在“一带一路”的产业布局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原有的以基建项目为主的国企,很难真正从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利。这就需要让民企获益,这样国家的投入才值得。
民企怎么获益?我谈三个感想:第一个,电子商务,中国人有后发优势。“一带一路”特别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现在是布局的最佳时机。第二是为了迎战电子商务,唯一的反击途径就是把购物品牌化、把购物生活化。换句话讲叫商圈的景点化,就是来购物不是为了单纯的购物,而是像在旅游过程中把钱花掉一样,这样人们才能忘记电子商务的便宜。在爽的过程中救活你这是唯一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在国内已经机会不大了,因为国内景点化的商圈非常有限。所以未来商圈景点化在东南亚、在中亚、在印度大有可为,只有这样才是未来大型商贸唯一前景。第三个是转移劳动力的价格差来赚钱,这块的前景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不是傻子,都跟风价格就会上来,这只能短期救急,最后还是要靠品牌升级。
我们谈了民企的这三个出路,再谈谈如何实现这三个出路。刚才讲的硬实力我们特别赞同,我们可以兼并、购买,一般都这么做。但问题有两个,第一个,如果企业是长线经营,经营层和管理层人员的质量,尤其BOT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刚才冯院长说到“企业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企业”我非常认同,大多数企业在国外的经营模式还是用国内那一套。这一套在非洲很成功,但是关键要有了解当地、进入当地的管理人才,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民企和国企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没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人也留不住。第二个,也找不到人,我们没有旋转门,中国有大量的维和部队的人员、海外各种人员回来都退休没有用武之地。旋转门机制不建立,人才困境完全解决不了。
在目前的状态下只有三个途径,第一个,如果想长线培养人才就找当地的留学生。第二个是挖他们外交系统的人。第三,用好跨境民族。这是现成的国企和民企都在做的,中国有大量的跨境民族,他们在语言、文化、宗教上跟当地的人民几乎没有沟通成本。比如在哈萨克斯坦基本都是哈萨克族,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有乌兹别克族,这些资源最好尽快利用起来。另外,我个人主张研究机构多多旋转门,全球化年代需要全球视野的人才,全球视野的人才需要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孵化器。
最后一句话,我们如何去适应对中国开放的时代?我们在人才储备上远远没有做到,这在未来的10—20年将成为我们巨大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