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发展成“一带一路”的“离岸传播”中心(无删节版)
不少人认为传媒是夕阳行业,尤其是香港亚洲电视台的结业,更令外界忧虑传媒前景将更加坎坷。唯随“一带一路”向前推进,却会给传媒行业,特别是专注于财经报道的传媒带来新机遇。
文 |梁海明,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首发于大公报,此为未删节版本
来源:盘古智库(ID:pangoalzhiku)
不少人认为传媒是夕阳行业,尤其是香港亚洲电视台的结业,更令外界忧虑传媒前景将更加坎坷。唯随“一带一路”向前推进,却会给传媒行业,特别是专注于财经报道的传媒带来新机遇。
自今年初以来,环球股市、汇市及大宗商品震荡频繁,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不单已重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不少国家亦开始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质疑: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外汇储备继续减少、人民币汇率不稳定等,会否影响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
针对外界上述疑惑,虽然中国政府、中国内地传媒时有澄清,唯国际社会仍质疑声不绝,故此,笔者认为作为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各界尤其是传媒可担任“离岸传播”中心之角色,通过财经(财政、金融和经济)语言此一多数国际社会都能明白的国际语言,理清事实,增加外界对“一带一路”的信心。
上文提及的“离岸传播”,乃笔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金融领域,部分国家、地区的金融机构除从事本国、地区货币的存贷款、结算和交易等业务外,亦从事其它外币的存贷款、交易等业务,被称为“离岸金融”。譬如,香港、新加坡和英国伦敦等城市,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成为了人民币离岸市场,此对于人民币业务的推广,增强了各国对人民币的认受性,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功不可没。
故此,由于西方社会习惯通过香港以了解中国内地,在“一带一路”传播领域,香港可考虑担当“离岸”角色,在以下至少两方面发力。
其一,香港特区政府官员、财金界专业人士及财经媒体,可以更专业的金融思维、文化及财经语言向国际社会进行“离岸传播”,采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方式,及列出深具说服力的解释,并以充分的案例和理据令国际社会明白,即使在2015年中国经济遭国际各不利因素冲击,中国仍以占全球约14%的GDP总量创造了占全球约25%的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作出超额贡献。
香港亦有能力令国际社会知悉,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新常态,部分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经济增速现虽放缓,但于全球范围而言,此仍属中高速增长速度,且作为经济、金融大国,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一直为国际经济稳定担任著重要角色,如于亚洲金融危机、环球金融危机中,各国经济、市场出现巨大震荡,中国则在稳定国际经济中承担起了巨大责任,未来亦同样如此。
其二,香港特区政府官员、财金界专业人士及财经媒体,可以通过“金融通感”,来增强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信心。
当前随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渐一体化,各国金融系统愈趋深层次联结,金融语言渐渐成为一种国际共同“语言”,各国民众对股市、外汇市场、债券市场、重金属价格等共同的体验,已产生广泛“通感”,面对金融市场的表现,无论语言、风俗、民族、国籍都不是障碍。因此,在金融领域,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各界尤其是传媒界更多使用通用的金融“语言”,来解释“一带一路”,将可大大增加该倡议对沿线各国民众和机构的吸引力,以及令他们了解到,未来随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动力的转换,以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必将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多的增长动力。
况且,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是促进经贸、投资、旅游等众多领域合作的基础和支撑,若香港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对外使用更多的金融语言、金融逻辑,加强香港与沿线各国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不但可巩固、发展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强香港与沿线各国在其它领域的互联互通,与此同时,亦可给进行“离岸传播”的香港传媒一个发展新机遇。
故此,香港若能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离岸传播”中心,将推动香港更加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此对香港、中国、国际社会,亦能出现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