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水583亿 票据融资业务遇冷
监管趋严、风险频现的叠加作用下,票据融资规模骤降,幅度堪比过山车。
来源:新金融观察
新金融记者 张晨曲
监管趋严、风险频现的叠加作用下,票据融资规模骤降,幅度堪比过山车。
银行主动收缩
日前,央行发布2016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2016年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802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2.65万亿元和5807亿元。其中,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707亿元,同比多减少3115亿元。另有行业统计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81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2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22亿元,票据融资减少583亿元。
业内认为,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数据和票据融资均呈现大幅下滑趋势表明,银行正在主动收缩大量票据业务。背景在于风险事件的频繁爆发,已经引起了银行业的反思和调整。特别是今年1月末集中爆发的两起规模较大的票据违规事件,为票据融资市场敲响了警钟——操作不规范、经营不审慎等问题所埋下的风险隐患开始加速暴露。
加之当月监管层的频频出手,包括央行决定从今年起开始实施MPA体系,以及银监会发布203号文,对票据业务做出七项风险提示等,一度令本属小众的票据市场“荣登”舆论风口浪尖。由于观点多以负面性的指责为主,票据市场随即陷入恐慌,转贴现利率猛烈上涨,分析人士认为票据业务的传统模式将难以为继。
要说最迷茫的,还是银行本身,短期内能做的大概只有从上而下的自查。例如,作为票据市场最大的做市商之一,民生银行总行于不久前连发两份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票据业务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并要求相关部门对票据系统中的配套功能进行相应调整设置,在票据系统中合理占用授信额度并对交易对手实施交易限额管控。此外,工行、农行等多家大型银行也相继进行了违规风险的现场检查,另有多家银行的总行陆续部署沟通会,部分资金行对票据规模进行核查,需要在近期将规模压缩到规定额度内。
其间,不少银行暂停了承兑银承。“很多仍然依靠票源、资金、消规模通道为核心的银行已经发现奶酪被人动了,而且是监管层要动,因此有点不知所措。”一从业者称。由于监管层对票据的短期容忍度快速下降,业界判断票据行业将发生突变,包括票据能占据的信贷规模将被压缩,2月的统计数据恰在印证。在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上佳之策前,选择主动削减规模或许最为稳妥。
渠道转向交易
低迷的形势已经延续到3月。据交易人士介绍,从近日的直贴市场来看,纸票业务依旧没有太大起色,部分中介从过去10亿的量跌至2亿,在出票降规模的背景下,卖出意愿更高;转贴市场方面,交易价格持续波动,报价偏差较大;电票方面,出票的机构较少,多个传统大行资金方并未出现回购,市场消化能力减弱,实际成交十分有限。
不难看出,严管当头,目前票据市场依旧处于敏感期。但若从转型的角度讲,业界认为,如果说203号文相当于给票据行业的老模式画下了句号,那么MPA体系则是给票据行业的新模式指出了方向。央行在MPA管理体系中明确指出,“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业界认为,如果该政策实施到位,就从源头上将消规模的必要性解除了。“显而易见,票据业务目前的主流模式消规模将在不久的未来消失,票据将不用通过各种灰色链条来腾挪信贷规模,这也会减少其中的操作风险。”在平安银行刘枫看来,票据同业业务将逐渐接近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交易模式,即从渠道型模式升级为交易型模式。
月初,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曾表示,央行正在抓紧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这是下一步央行工作计划之一。从业者称,这是央行首次明确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在用词上凸显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紧急性。
据了解,为防范票据业务风险,加快票据市场电子化进程,央行支付结算司已于近日下发“关于就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开展书面调研的函”。其中,两个关键点在于:可否强制要求一定金额以上的商业汇票必须使用电票,金额起点应如何设置,以及可否强制要求金融机构作为纸质商业汇票转贴现买入方时,如交易对手未在点票系统中登记其取得相关票据的业务信息的,不得买入该票据等。
对此,刘枫认为,按照上述思路,一旦票据电子化和全国统一交易平台完成,则渠道的功能将被大大弱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被降到最低,能否在平台上面收到票和卖出票,靠的是价格,而不再是渠道的垄断。对于银票的交易来讲,将更接近于目前的利率债市场;对于商票的交易,更接近于信用债市场。同时,纸票会逐渐被电票替代,原因在于目前电票的利率已经比纸票低,体现了电票的竞争优势,未来也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