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小银行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金融监管日趋严格,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脱媒现状加剧,互联网公司异军突起,金融生态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给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当前银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转型变革为出路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大逻辑依旧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处于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商业银行面临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监管变革、资产质量下滑、竞争升级加剧等诸多挑战。
1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最后一跃。
央行2015年10月23日宣布,自10月24日起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宣告了我国利率管制时代的彻底终结。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会使银行业经历利差收窄、传统存贷业务收入下降的过程,并对银行深化经营转型、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和增强风险管理水平等都提出迫切要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5年9月,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0%,较上年同期下降1.27个百分点,创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金融机构下浮贷款占比15.6%,较上年同期的8.3%增加了近一倍;而上浮贷款占比66.8%,较上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2015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净息差为2.53%,较上年下降12BP。预计2016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强化和存贷款重定价效应的显现,银行业净息差可能进一步收窄至2.4%左右。
2金融脱媒日趋显著。
在贷款方面,社会融资方式正在发生明显变化,融资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集团向国际融资、大企业向市场融资、小企业向民间融资、新企业向私募融资,加之证券、保险、资管、基金等广泛介入信贷活动,小贷、担保、典当、第三方支付等越来越多地充当融资中介,使得传统的银行信贷受到挤压。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融资2.3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0.0%,比上年同期高2.4个百分点,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在存款方面,经济增速放缓使企业、居民等经济主体收入增速下降,直接影响着存款源头。
储蓄存款理财化、对公存款同业化以及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等,都深刻改变着银行存款业务的市场生态,不断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同时,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使原来主要由贷款派生留存银行体系的存款减少,社会资金更多通过理财、基金等同业存款形式回流银行,显著抬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国内上市银行客户存款在总负债中占比71.5%,较2012年末下降了3.3个百分点。
3互联网企业跨界竞争加剧。
互联网浪潮中,各种跨市场、跨业态、跨领域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行业界限和竞争格局被打破。特别是一些互联网企业不断谋求“金融化”发展,逐步将服务由基础的支付、结算渗透到理财、融资等银行核心业务领域,对银行客户、资金、信息等形成多重分流。
4银行业告别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盈利增速趋缓。
2007-2011年,我国GDP平均增速达10.6%;2012-2014年GDP平均增速降至7.6%;2015年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6.9%。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同样经历了盈利增长高位回落的过程。
根据银监会数据,2007-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9.4%,2012-2014年这一增速几乎折半,锐减至15%左右。2015年前三季度更是全面跌入个位数时代,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仅2.2%,较上年同期的12.7%显著下滑10.5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将维持在1%左右的微增水平。
5资产质量加速下滑。
经济增速下滑、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多个行业、区域和企业累积的风险越来越多地传导到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上,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呈加速暴露趋势,2015年已经出现风险从沿海向内陆蔓延,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从表内向表外蔓延的情况。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11863亿元,较2012年末的4929亿元翻了一番;不良贷款较年初大幅增长40.8%,增速呈逐年加快的态势;不良贷款率达1.59%,较2012年末的0.95%增加了0.64个百分点。并且,值得关注的是,实体经济去产能过剩、去库存、去杠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2016年银行资产质量恐难现拐点。
综合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优化和改革创新驱动的“新常态”的出现,随着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结构持续变化、金融总量显著下降、金融机构更为多元等金融运行“新常态”的到来,商业银行将逐渐告别“追随发展、规模扩张、同质竞争”的“旧常态”,步入“经营分化、内涵增长、打造特色”的“新常态”。以此为背景,商业银行的转型大幕徐徐展开。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探讨
第一,零售业务互联网化。
零售银行业务是面向个人、家庭、小微企业等对象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储蓄存款、个人汇兑结算、个人理财、银行卡、消费信贷、小企业贷款、私人银行等多种业务。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零售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重要性正在日渐凸显出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占比普遍较高,基本都保持在50%-60%左右,有部分商业银行甚至已经达到了70%或更高。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个人财富普遍得到了快速增长,客户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今后应该把零售业务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发展,加大对零售银行业务的资源投入,从客户、产品、管道、营销、业务类型等多方面加以强化和发展,继续打造具有特色的零售银行业务,提高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
客户方面,继续完善个人客户细分工作,合理构建多层次客户管理体系,重点发展中端客户,提高中端客户占比;对高端客户提供私人化的专门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针对批发贸易、零售贸易为主的私营业主或个体工商户等目标客户,拓展业务。
产品方面,针对重点客户推出个性化定制产品,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重点打造财富管理品牌;进一步发展银行卡业务,在巩固借记卡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信用卡等个人金融业务。
渠道方面,商业银行应当重点关注零售业务的成本,继续建立并完善包括综合型支行、零售支行、小区支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客服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私人银行等多层次零售渠道的整合。
营销方面,与传统的批发业务不同,零售银行业务需要一群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作为技术支撑。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零售团队。加强个人理财团队的建设,完善贵宾理财服务体系,强化传统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之间的交叉销售。
业务类型方面,个人消费信贷是我国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主要类型,而个人住房贷款又在消费信贷中占据绝对比重。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拓宽其他业务类型,比如: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类型。
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家和监管者意识到互联网将给传统银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商业银行业务,尤其是零售业务呈现逐渐互联网化的趋势,现在的银行形态也将会逐渐“升级”到网络银行形态,并提供更全面、更有效地金融服务。
从发展趋势看,网络银行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延伸改造传统业务,还将不断设计业务新品种,创新业务方式,实现对客户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合一管理,并通过不断升级换代,拓展技术创新空间和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丰富、多元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从风险控制角度看,网络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同时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银行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更加有的放矢。
从成本节约的角度看,互联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银行的物理网点,更能突破金融服务的时空局限,大幅降低业务成本,从而在创设费用、服务成本、维护成本、交易费用以及边际交易费用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将缩窄,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为此,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成为当前商业银行重要战略任务。在发展中间业务时,各大商业银行应当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找准有效业务切入,避免同质化竞争。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中间业务要依托于自身在客户资源、网点设置、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先天优势,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业务重点应当放在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等,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具体的业务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代收付业务方面,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代收代付业务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应当进一步完善结算支付体系,开发高层次的中间业务,逐步进入交易性的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市场,发展具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特性的中间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方面,以现有公司客户为开发重点,积极开拓投资银行业务,培育以投行业务为核心的高附加值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开展直接融资业务,关注所在区域内高增长企业,提前布局,捕捉潜在机会。
国际业务方面,将发展国际业务作为公司业务转型的战略性措施之一,以本外币联动营销为着力点,提高对核心客户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综合化经营业务方面,在发挥信贷产品的纽带作用,继续开展存贷汇业务的同时,带动其它高附加值银行业务的销售,优化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进一步完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相关资质,在有效控制风险和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多元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扩大与基金、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同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丰富代理产品种类,拓宽规模与利润增长管道。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传统的依赖“大行业大企业”发展模式将受到冲击,大型客户由于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会大量挤压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同时,随着“金融脱媒"程度的加剧,多种融资渠道的可供选择,商业银行在寻求大型客户时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将业务重点转议价能力较弱向中小企业,通过对其较高的收益率来弥补利差缩减的盈利压力。
此外,中央及各地方政府也在大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正向激励,监管机构对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连续几次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在此背景下,优化客户结构,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成为银行的战略转型方向之一。
互联网金融加快了传统金融服务线上迁移,布局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成为传统金融业务的变革方向。
一是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金融同业合作,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与业务联盟,整合包括支付服务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和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迎合客户多元化需求。二是大力拓展对公业务、专业市场商户等产业链上下游终端客户,建立全流程的业务链条,向客户提供完备的金融服务方案,建立合作共赢和互补共生的高效发展模式。三是要重点抓好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根据客户消费习惯和投资偏好,开展交互式营销,加快推广应用。
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差异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综合化经营的协同效应,积极稳妥的“走出去”,致力于打造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品牌。从区域及客户定位来说,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背景和政策优势,将区域定位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省会城市等,将目标客户专注于规模较大、资信较好的大中型客户。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差异化转型的策略是充分发挥自身机制灵活的优势,打造特色领域核心竞争力。从目前来看,各股份制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竞争,根据业务、客户、模式的不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具有各自的优势业务。比如: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民生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中信银行的公司业务、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光大银行工程机械方面的贷款业务等。未来,各大股份制银行应当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同时,突出差异化特色,保持自身竞争力。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差异化转型的目标是立足于当地,聚焦于民生,加强客户基础,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由于城商行普遍规模不大,实力较弱,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也没有优势,难以和大型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抗衡,城商行更适宜设立“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发展目标,反映其“求异”的特色定位。城商行应当将业务重点放在当地中小微企业和当地居民业务上,保持竞争优势。同时,紧密跟踪并适时介入一些战略新兴业务的发展,适时进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来源:银行联合信息网(ID:yinlianxin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