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 要让钱“活”起来
年关临近,很多中小企业又将面临资金紧张之苦。
年关临近,很多中小企业又将面临资金紧张之苦。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最近发布的《2015年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显示,人工成本快速攀升、融资难且贵、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66%的企业反映“融资成本高”,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人民日报》也发文《企业融资,成本能再低点吗?》质问。
笔者认为,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还需要政府扶持和民间金融共同发力。
银行 惜贷可以理解但不能“打折”放贷
贷款难,无疑是中小企业主抱怨银行的重要原因。可平心而论,市场化要求下,银行也有盈利压力。中小企业资产相对较少、信用能力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甚至账簿不清晰,不被银行当做优质客户也可以理解。
银行的确没有非给中小企业放贷的义务,但也不能“欺负”中小企业。据报道,现在有些银行倒是给放贷,但给的是“组合贷款”,额度被分成贷款加银行承兑汇票两种形式。虽说银行汇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当流通交换的支付工具,但毕竟不那么方便。而且除了贷款利率外,开承兑汇票有一笔手续费,借贷成本就提高了。还有银行在放贷款前就要求企业拿到承兑汇票后去别家银行付3%的手续费贴现,再把资金存到原本放贷的银行,才能展开下一轮贷款。
上述做法不仅让企业最终拿到手里的实际贷款缩水,还很折腾,到款慢。颠三倒四后,企业也很难计算清楚自己的真实贷款成本是多少,既不利于财务核算,也不利于在不同银行的放贷条件之间进行比较,可谓是银行利用优势市场地位展开的一种不公平交易行为,应得到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视和督查。
政府 对中小企业可适当提供流动性便利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中央政府又提出了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中小企业在一些高能耗的工业制造领域并无优势,但在很多轻工业、服务业领域,中小企业是经济活力的动力源(600405,股吧)和基层就业的主要吸纳渠道。所以采取一定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扶持中小企业,是很有必要的。
国家对此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中央银行2014年、2015年多次采取定向降准措施,规定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可以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明显体现了在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之间的灵活平衡。
鉴于中小企业往往资金链条薄弱,容易因周转不灵而崩盘,并往往存在互相担保的关系而引发连锁倒闭反应。故而,值此经济风险加大的时期,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加强建设更多具有过桥资金性质的流动性便利提供机制,如担保基金,必要时也可以进行财政贴息或其他补贴,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与一些常年靠补助的国企不同,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其实销路稳定,只是手头资金量少。关键时刻“紧急供血”一次,就能恢复生机。所以即便算财务账,大部分的此类救助也是值得的。
出路 推动企业互助和民间金融的制度化
由于放贷有固定成本,所以同一笔贷款的金额越小,对银行来说就越不划算,此种情况不能简单靠呼吁银行“多奉献一点爱”来解决。更有力的应对之道是拓宽民间力量,实现互助金融,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融资难。
如在中小企业密集的浙江,一向有做会、标会、轮会、抬会、应会、排会等企业家互助的形式,对民营银行的准入允许也走在全国先列。故而我们应当因势利导,推动民营企业共建更多立足本乡本土,既能针对性提供服务,又能利用信息优势控制风险的民营银行,并在经验的累积上,对标会等更加非标准性的金融组织予以逐步规范和阳光化,控制其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总之,中小企业活力较强,但死亡率也高,我国的多层次融资市场又尚未建成,故要帮助中小企业发展,政府有形的手在关键时刻拉一把,很有必要。但从长远看,应积极建设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整体市场化环境,做到“两条腿走路”。
缪因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