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跑路:互联网金融外衣下的金钱与欲望
一半冰山一半火焰的景象正在互联网金融圈上演。
来源:P2P观察网 作者:科学的fan
一半冰山一半火焰的景象正在互联网金融圈上演。
一边是宜人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身后有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华兴资本等投资机构站台,表明国际资本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认可与信任。
另一边从泛亚到e租宝,再到大大集团,野蛮生长的状态下,跑路、提现困难等负面阴云始终笼罩着整个P2P行业,一次次蚕食着互联网金融的行业信誉。
跑路的逻辑
似乎是天堂的P2P到底是如何成为地狱的?P2P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对个人的借贷业务。最初的业务模式下,P2P平台仅充当撮合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信息平台,独立于交易之外。由贷款人和借款人根据信息自行评判并完成交易,平台只收取信息服务费。
但在我国中小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渠道匮乏,中小企业又融资难的环境下,P2P在国内开始了进一步的“本土化”,衍生出了各种眼花缭乱的P2B,P2C,…等一系列P2X业务。也非常好理解,就是借方的主体从个人扩大到了企业法人。这个X可以是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车贷房贷公司、担保公司,以及各种“类金融机构”。
跑路发生的起点正是这里。平台方如果只是一个纯纯的信息中介,扯个皮条,不自融、不做资金池,那么只要在合同上做些明确,作为居间方其实并没有太多责任。但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竞争愈发激烈,局中人开始玩起了高利息——高风险——更高利息的金钱游戏。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平台的竞争力,让更多的人到自己的平台上来,各类P2P都逐渐开始介入平台交易之中。介入方式主要就是对投资人的资金保障本金,部分P2P甚至保障利息。
那么难题来了,加了保本金行为,还款责任的承担者变成平台之后,要想生存,平台就必须同时保证提高收益和少出坏账。
但坏账率的降低对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包括实体银行来说,都是相当棘手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平台通常会选择尽可能的提升自身收益,此时就极易出现资金流上耳熟能详的庞氏骗局,也就是靠不断的圈新投资人的钱来向平台投资者支付利息回报、满足提现需求或弥补不良资产的漏洞。
这时,一旦某几个金额较大的项目出现了借款人违约,那么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资金池中复杂的期限错配和资金调配的庞氏骗局过程就开始了。平台的下一步就是更快速的扩张,引入更多的资本填补窟窿,缓解危机,维持表面的平和。但事实上,金融是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果一开始没能有效识别,在虚假的繁荣背后,风险的不断累积只会隐藏更大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真心经营的网贷平台最终成为跑路的旁氏骗局。
至于那些以自融甚至诈骗为目的的P2P平台最终接二连三的倒闭当然就更没什么稀奇的了。
欲望的泥潭
从P2P行业不良风险案件开始出现以后,呼吁对这个新兴类金融行业进行监管的舆论就一直没有停过,包括准入门槛,平台运营者资质以及风控的基础条件等等。但除此之外,对那些普普通通的大众投资者来说,不甚新鲜的互联网攻势也许瞬间点燃了人性中的欲望和贪婪。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理财是让自己的资产减少被通胀的速度的方法。而不是让资产增值的方法。让资产增值的方法,叫做投资,而投资是有风险的。无论是怎样的金融市场,都是由长期的价值增长和短期博弈构成的。所以如果有一项投资活动,不需要任何技能,并且能长期保持很高的无风险收益率,那么这一定是骗局无疑——就仿佛一个永动机,无论创造者宣称他的原理如何,无论你是否能理解他描述中的破绽,这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当面对一个收益明显高于社会融资成本的平台,一般要么是自融,要么是另有他图。投资者对于这类平台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不要过分的任欲望驱使追求收益。而应理性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互联网孕育了无数风险与诟病、盈利与机遇共存的行业。P2P的危险来自于欲望驱使下超过自身能力增长速度和行业发展水平的扩张,以及投资者盲目的利益被驱动。但也不要忘记它的本质是普惠金融,是金融模式创新的产物。诞生之初是为了帮助一些无法通过银行或线下贷款渠道获得借款的个人、企业、项目通过互联网渠道募集资金,实现金钱的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