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文龙: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2015-10-21 14:041389

商业银行在经济生活中创造价值,承担着信用中介、期限转换中介职能。因此,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一样,都是银行担负中介职能,在经营中所必须承担和审慎管理的风险。这种风险将贯穿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只有管理好流动性风险,才能确保持续安全稳健经营。

商业银行在经济生活中创造价值,承担着信用中介、期限转换中介职能。因此,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一样,都是银行担负中介职能,在经营中所必须承担和审慎管理的风险。这种风险将贯穿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只有管理好流动性风险,才能确保持续安全稳健经营。



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和特征



“流动性”一词最早源于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主要指人们愿意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愿望或动机。究其本质,流动性是指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换的难易程度,一般用该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换的速度来衡量。目前,从学理角度来看,经济学上所说的“流动性”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内涵:一是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二是指金融市场及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强调资产的变现能力以及市场为资产变现提供便利的能力;三是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这三种流动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流动性状况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又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有很强的约束作用。管理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the risk of liquidity)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义务的风险。总体看,流动性风险具有以下四个特征:首先,是有清偿能力情形下发生的风险,即商业银行处于可持续经营情况面临的风险,将流动性风险与清偿风险区分开。其次,流动性风险特别强调成本概念,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可以获取资金但需付出额外的时间成本或经济成本仍然属于流动性风险。再次,支付到期义务,而不仅是债务;到期义务的范围远大于债务,因为债务有法定性,而义务包括法定和非法定义务,未能支付非法定义务将使银行面临声誉风险。第四,流动性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经常是致命性的,容易引发清偿性风险。




2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不足




2013年6月,银行间市场发生“钱荒”,凸显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尚有不少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1.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各种金融知识教科书让“三性”原则根深蒂固于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但是由于国内多数商业银行或多或少都有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背景,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客户多数都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匮乏的时候,政府不会坐视不理,存款即使出现挤兑也有国家隐性担保,因此,重业务管理、轻流动性管理、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机制难以建立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普遍现象。



2.流动性管理覆盖面有待不断“与时俱进”。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自产生之初,就在一定程度上由监管主导。由于商业银行表内业务一直居主导地位,因此,监管层面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管一直以表内业务为主,三项传统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比例、存贷比(已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超额备付金率也都针对的是银行表内的资产负债项目。随着表内业务表外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逐步加大,流动性管理在表外和跨境业务方面未能全面覆盖的问题逐渐显现。


3.流动性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当前商业银行计量流动性风险的指标基本为监管指标,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的选取鲜有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特点相结合。其次,流动性指标的敏感性不高。如不少商业银行存贷比、流动性比率等指标在2013年钱荒期间依然表现良好,但都出现过流动性紧张的情形。


4.期限错配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存贷比、超额备付率、流动性比例等传统流动性监管指标均是反映资产负债结构性状况,这使得商业银行侧重资产和负债业务的资金总量管理,侧重于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平衡,对期限错配风险点有所忽视。而流动性缺口率作为反映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状况的指标还值得探究,下一步如何准确识别期限错配风险的临界点尚待在实践中统一认识。


5.对流动性风险的过程管理尚显不足。现行央行准备金管理制度要求商业银行的头寸必须每日达到法定准备金的最低要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更偏重于头寸管理,但头寸管理基本依托于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通过不断的查询余额和分行走回款报告开展头寸的过程管理。同时,由于当前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基本为时点静态指标,再加上国家或地方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银行体系挤兑事件的不易发生,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商业银行对未来现金流管理相对薄弱的状况。





3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和股市火爆逐步激发存款资金的投资热情,客户资产收益率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存款搬家的现象;商业银行为确保投资者回报要求不断加大高风险资产占比;盈利压力不断挤压流动性缓冲区间。这些都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1.从负债方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影响银行负债来源的稳定性。首先,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不断提升。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猛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存款余额的波动幅度。其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投资产品的利率波动性增强。各类投资者基于逐利的理性选择,会将资金更加频繁地在存款、银行理财、基金、债券等产品间进行转换,这进一步弱化了银行存款等负债来源的稳定性。第三,随着存贷款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各家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将具备更大的定价权。各行存款定价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使得一些对利息敏感度高的存款客户会动态调整存款的存入行,从而引起存款在银行体系内流动。  


2.从资产方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加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影响到期现金流。在贷款过程中,客户信息的透露有限,银行往往不能充分了解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利率市场化后,由于盈利的压力,商业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投放给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以获取更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风险借款人的融资需求,挤出了风险较小的借款人,产生逆向选择。同时,原本厌恶风险的企业由于从事低风险项目所产生的收益较低,不能覆盖贷款利息的支出,便会转向高风险项目,以获得与高成本的贷款相符的收益,从而引发道德风险。以上情况都会造成银行资产质量的下降、违约概率增加、信用风险进一步凸显,进而加大流动性管理压力。


3.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或将挤压银行流动性缓冲区。随着银行存款稳定性降低、负债成本提高,为保持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并借此保持银行盈利的增长,银行将加大从银行间同业市场获得批发资金的比例,同时不断压降低息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将愈加严重。这在丰富银行负债来源及资产投向的同时,也使银行总体流动性缓冲区受到较大的挤压,加大了商业银行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


4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经验借鉴及其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基本都历经过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以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分析其流动性管理的演进,有助于增进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整体理解和认识,从中汲取相关经验。依托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由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历史变迁,参考国外银行界关于流动性管理理念的阶段划分,发达国家从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至今,其流动性管理大体上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通过发放短期贷款规避流动性风险;

二是在“大危机”后,通过持有短期证券防范流动性危机;

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通过确保贷款质量和稳定的预期收入来保障流动性安全;

四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通过主动负债扩大资金来源;

五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选择不同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六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实施资产负债统筹兼顾的流动性管理手段;

七是21世纪以来,着力将表内外业务全部纳入流动性管控范围,并建立国际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在建立较为完善的、适用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制度过程中,有如下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注重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全面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通过长期的流动性管理实践认为单一的资产方或负债方的流动性管理均存在较大缺陷,应将二者相结合,将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调整至可持续提供流动性的合理状态,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均衡;同时,21世纪以来更是进一步将表外业务纳入流动性管理范畴。


2.注重不断丰富流动性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创新的持续深化,使得金融风险日益复杂,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也随之不断优化,大量统计学、金融工程学甚至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风险管理领域;同时,任何单一的流动性指标均难以全面反映商业流动性风险的全貌,多角度、多视野和多指标计量工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也为商业银行合理进行流动性管理决策创造了条件(见表1)。




3.注重不断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意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发达国家的许多银行如雷曼、贝尔斯登等尽管资本充足,但仍因缺乏流动性而陷入困境。危机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关注度大大提高,从风险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一跃成为风险管理中的焦点。巴塞尔委员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予以了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与资本管理同等重要,密集出台了多项管理政策:2008年对其在2000年发布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稳健做法》进行修订,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进一步强化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定性要求。


4.注重构建国际统一的流动性风险计量和监管标准。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首次提出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个流动性风险定量指标;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要求其成员国或地区最迟于2015年年初对当地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实施监管,监管下限初始为60%,此后每年提升10%,至2019年1月1日后保持在100%以上。此后,发达国家尤其是巴塞尔成员国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由原来的“各自为政”转向“协调统一”,由银行自发的流动性管理转向紧密依托巴塞尔协议流动性监管要求。


5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优化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加快,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因素更为复杂,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六方面不断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


1.建立完善的流动性管理组织架构。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而完善的流动性管理组织架构是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提升的前提。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规定的“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必须构建较为完整的流动性管理组织架构,切实保证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市场流动性风险和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风险的具体情况。一般而言,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可由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系统组成。决策系统负责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策略、政策和程序,以及制定流动性偏好与限额;执行系统根据决策系统审定的策略、政策和程序,在流动性偏好和限额要求的范围内开展日常流动性管理;监督系统则负责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方式提高不同业务管理人员的流动性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


2.实施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兼顾的流动性管理策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表内业务表外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大,表外承诺、表外理财和跨境支付等业务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带来了新的挑战。银行在实施流动性管理时必须兼顾表内外、境内外和本外币业务,以改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范围和重点仅集中在表内和境内业务的现状。首先,应建立全口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将表外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所产生的敞口及时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框架,避免潜在风险的积累。其次,要针对表内外各项资产负债开展现金流测算。要将表外理财和表外信贷承诺业务、跨境业务等项目对现金流的影响纳入流动性风险的计量,客观评估、监测、控制表内外业务现金流期限错配净额,及时发现融资缺口,切实防范过度依赖短期流动性供给。再次,建立集中度限额管理机制。统筹考虑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资产负债的品种、期限、交易对手、风险缓释工具、行业、市场等进行集中度限额管理,防止由于资产负债过度集中引发流动性风险。


3.进一步提升期限错配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为应对盈利压力,同时确保“三性”平衡,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合理控制期限错配的“度”,构建合理的流动性缓冲区。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两项指标,在统一流动性风险监管和计量监测框架的同时,实际上也对流动性期限错配的“度”给出了业界公认的标准,即短期看,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要能够覆盖压力状态下1个月内的净流出;长期看,1年期以上长期资金运用是否有足够的稳定资金来源支持。以此为标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设定期限错配管理的容忍度。


4.丰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计量方法和手段。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种类和结构变化加快,传统的流动性计量方法和手段将难以及时、全面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状况。首先,要变静态为动态。在以静态资产负债结构为主的流动性风险指标计量框架下,完善现金流计量方法;在计算静态合同现金流缺口的基础上,增加客户行为调整和后续业务增量等因素并进行相应的客户行为调整,强化动态现金流管理。其次,要变迟钝为灵敏。要选取能够及时获得并灵敏反映市场和自身流动性的指标,并对之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市场和自身流动性的变化情况。第三,要变单边为双向。流动性管理需要适度,过少和过多对商业银行经营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每一项流动性指标监测管理值的设定不仅要有防止流动性不足的要求,也要有防止流动性过剩的要求。第四,变重视日常管理为日常和压力管理并重。要在日常流动性管理的基础上,提高压力测试的主动性、计算精确度、测算频率以及覆盖范围,使压力测试的设计更为详细,情景更为全面,冲击的因素更为广泛。通过压力测试可以分析自身承受流动性压力事件的能力,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并提高在流动性压力情况下履行支付义务的能力。


5.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过程管理的手段。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金融脱媒不断推进,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下降,市场流动性波动加大,流动性风险管理重点需要从注重资产负债总量平衡管理转为更加注重流动性过程管理。首先,要完善日间流动性的过程管理。头寸管理是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环节和风险点,仅通过人行大额支付系统查询余额来及时监测,难以做到及时管理和化解日间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科技力量构建实时监测、实时分析、实时预警、实时调拨、实时控制的头寸管理系统,确保日间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生后能够及时反映,及时化解风险。其次,要构建对未来流动性的调节机制。如设定1月内现金流缓冲比率,将各项存款、贷款等商业银行难以主动控制现金流的业务作为不可控头寸,分析计算一定时间窗口内的现金净流出;将超额准备金、现金以及有明确到期日的债券、同业往来等商业银行可以主动控制现金流的业务作为可控头寸,当1月内可控头寸的净流入小于或远大于当月不可控头寸时,要对当月现金流进行调节,确保1个月内现金流匹配的合理适度。


6.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巴塞尔流动性指标计量的精度和频度。适应利率市场化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等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作为覆盖表内、外风险的动态流动性风险指标必将逐步取代存贷比、流动性比率等表内、静态时点指标,作为国际统一的、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标准。由于这两项指标的计算相对复杂,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指标计量的准确度和频度,扩大指标使用的范围,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衡量逐步转变为国际统一的“语言”。


本文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原文载于《金融论坛》2015年第9期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申请及验收规定》

2024-11-14 12:07
54699

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申请及验收规定》

2024-11-06 14:30
47110

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向有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收购存量土地 央行提供必要再贷款支持

2024-10-21 14:51
55047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商业银行不得强制搭售理财、基金、贵金属等金融产品

2024-09-19 13:40
144576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商业银行不得强制搭售理财、基金、贵金属等金融产品

2024-09-19 13:40
144882

德国工会敦促政府停止进一步出售德国商业银行股份

2024-09-13 13:04
115882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