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15年蓝皮书:未来P2P行业呈现四趋势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前,在京发布的《互联网金融蓝皮书: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5)》引发外界关注。据悉,该书是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指导下,由人民银行前副行长李东荣博士担任主编,近50位业内专家学者合作撰写的。
报告指出,P2P行业已经经历了行业起步期和快速发展期,从2014年开始整个行业逐步进入调整缓冲期。从金融的范畴来分析,P2P并不只是单纯的互联网技术创新,对于金融发展而言,做出了许多创新和贡献。
报告同时指出,P2P网贷本质属于金融业务,必然蕴藏着相应的风险,适当而及时的监管是这个行业保持有序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梳理P2P行业的发展脉络,其未来将呈现以下一些趋势:
第一,细分、垂直领域会涌现出新的业内参与者,特别是具有强大实力和背景的传统金融公司及国企进入P2P行业,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大型集团对现有玩家进行的兼并收购会进一步加大行业整合的速度。
第二,预计P2P平台将会向一站式投资理财平台的方向发展,相对于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P2P更接近于直接融资并具有债权的属性。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和P2P网络借贷行业收益分析,债权市场存在走低的趋势,因此,为了实现稳定发展,P2P行业会寻求更多的增长空间和业务覆盖。
第三,未来几年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年,P2P、众筹、征信等领域的监管都将慢慢落地,届时P2P行业也将被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中来,虽然相应的征信体系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也将逐步确立,并推动P2P行业的发展;监管模式上可能有选择的借鉴欧美的成熟经验,走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结合路子。
第四,线上纯信用贷款、过桥抵押贷款、供应链融资和科技融资可能成为未来P2P行业发展的突破口。
同时,《报告》中还提到,P2P平台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本质上仍然是普惠金融,其体量难以做大。在未来的几年,P2P将会出现行业的大规模整合,也将与O2O进行融合,成为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
会上,有专家指出,从发展阶段来看,P2P行业已经经历了2007年至2010年的行业起步期和2011年至2013年的快速发展期,从2014年开始整个行业逐步进入调整缓冲期。从金融的范畴来分析,P2P并不只是单纯的互联网技术创新,对于金融发展而言,做出了许多创新和贡献,但P2P平台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P2P本质上是普惠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其体量难以做大。
二是缺乏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较大。P2P针对得不到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这类小微企业风险较大。国外的P2P发展可依托国外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而中国社会征信体系仍未建立,P2P信贷平台自行建立的信用模型难以被投资者认可,P2P具有较大风险。
三是P2P准入门槛过低,加大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P2P信贷平台没有消除委托代理相关问题,由于门槛较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更加严重。
四是消费者保护薄弱。国内P2P信贷平台没有义务对投资者进行教育,也没有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投资者无法了解P2P运行情况,遇到争议也没有地方进行投诉。
五是从统计数据来看,网络借贷行业坏账率不低,投资、融资方的资质低于传统金融的客户,加之引入互联网平台带来的信息技术漏洞,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