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我国交易银行发展
交易银行的发展无疑需要商业银行在现有经营理念、组织架构、市场发展策略、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等方面做出适时调整,但笔者认为其中技术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在现阶段更为有效和重要。
文/曾琪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结算与现金管理部总经理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8期
交易银行的发展无疑需要商业银行在现有经营理念、组织架构、市场发展策略、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等方面做出适时调整,但笔者认为其中技术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在现阶段更为有效和重要。
交易银行是指商业银行面向企业客户,针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采、购、销等交易行为而提供的银行服务,用以满足企业流动资本管理需要、管理企业供应链关系以及跨国经营企业跨境资金管理需求。其概念最早兴起于20世纪末欧美银行对银行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变革,发展至今,交易银行已经成为外资大型银行主要的业务部门和收入来源。以花旗为例,花旗机构客户服务(ICG,Institutional Client Group)包括商业银行类业务(Banking)和交易及证券类业务(Market and Securities services)的两大模块,其中司库和贸易服务(Treasury and trade solutions)是商业银行类业务的四大服务之一。花旗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司库和贸易服务收入达到78.82亿美元,占到商业银行类业务收入的46.1%,且在近三年平均稳定在50%左右。
与欧美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尽管已开始提供交易银行的具体产品和服务,但还未形成整体的交易银行业务模块。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国外交易银行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结合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探讨国内发展交易银行的主要条件。
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催生交易银行
20世纪末,欧美银行从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出发,开始整合电子支付、委托收款、现金管理、外汇等企业交易活动服务产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交易银行服务的概念。这种变化与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经历战后经济增长、企业全球化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等因素息息相关。但从历史角度看,事实上交易银行的理念和实践已在欧美银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积累,其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交易银行是欧美银行长期服务企业贸易的结果。11世纪欧洲商业兴起,意大利威尼斯和热那亚是沟通欧亚的贸易要冲,各国生意人携带不同的货币来买卖商品,为了促进货币流通,开始出现专门开展货币鉴别和兑换业务的钱币商。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钱币商们的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展到货币的保管、代理支付,部分熟客通过钱币商借款支付贸易款项。由于条件简陋,钱币商往往搭一条长凳开展业务,英语中bank(银行)即来源于意大利语中的banco(长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产生于商品贸易行为。
到15世纪,欧洲经历了重商主义、工业革命以及自由经济理论的洗礼,欧洲经济和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伴随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扩展,为满足本国贸易的金融服务需求,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并伴随资本主义贸易的发展而不断扩张。
时至今日,全球贸易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以进出口数据看,2013年全球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了18.3万亿美元和18.41万亿美元,取得了惊人的增长。银行在一国贸易扩张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借计、现金管理、电子汇兑、预付卡等贸易结算产品均源自其创新和实践。因此,交易银行是国际大型银行长期服务于企业贸易活动的结果。
交易银行是企业司库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欧美企业集团为了加强现金的管理,通常在财务部门之下设立现金管理部门,与会计部门平行,为企业集团提供简单的现金核算(Cash accounting)。到了70年代,市场监管放松,一些新型的短期货币工具广受欢迎,现金管理职能从简单的核算扩展到获取资金(obtain funding)、管理现金收支(Management ofpayments and collections)和保持账户头寸平衡(Maintenance ofbalance positions)等职能;进入80年代,现金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质的变化,从本质上更接近于金融资金管理(Financial cash management)和流动性管理(Liquiditymanagement),成为公司综合管理领域(General corporate management)的一部分。企业逐步将现金管理部门从财务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与财务部门平行的司库部门,司库被定义为针对短期流动性的一整套管理技术,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管理工具逐渐被整合进司库管理,短期投资管理、短期融资管理和银行关系管理等新的职能得以被识别并确定。
以通用电器(GE)为例,GE司库是企业集团司库的领先实践代表之一,GE司库作为GE资金管理的统一平台,集中管理GE所有资金业务,承担着基本现金管理的所有职能;同时,GE司库还是GE唯一的资金筹融资渠道和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的唯一通道,承担着高级司库管理的职能。
企业司库对应的是企业流动资本的管理,流动资本大部分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即产、供、销等基本经营活动相关。伴随企业司库制度的完善,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银行能够对相关业务进行整合,以实现点对点的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对交易服务进行整合成为一种必然。
交易银行是国际大型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不断发展的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金融管制逐步放松的背景下,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开始涌现,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逐步形成了买方市场,迫使银行不得不改弦易辙,改变传统的“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的经营理念,而是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去组织经营。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银行开始转向以客户关系为主导的阶段。这一时期,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选择性也明显增强,银行若只局限于提供单一的产品和服务,已很难满足客户多样性的需求,从而倒逼银行彻底改变过去以产品为主导的经营战略,而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上述变化主要体现在银行开始按照客户群而不是按照业务设立组织架构。如90年代开始,欧美主要银行的机构设置调整为零售银行、公司银行(或机构银行)、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以便针对不同客户群提供综合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实行了客户经理制,产品开发围绕客户,为其提供组合式的金融服务。
在对客户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欧美银行基于企业客户交易活动及司库管理的需要,将原有与交易有关的产品整合成交易银行服务,作为对公服务的主要模块,通过专门的业务条线进行产品的管理和开发,逐步形成产品经理、销售经理和实施经理为团队的服务机制,从而实现以企业交易服务为中心提供金融服务,交易银行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交易银行的提出固然与20世纪90年代长经济增长周期和信息技术革命等因素紧密相关,更为重要的是,交易银行是欧美银行长期服务企业贸易的经验积累,是现代企业司库制度以及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大因素加速国内交易银行发展
与欧美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尽管已开始提供交易银行的具体产品和服务,但还未形成整体的交易银行业务模块,这与国内贸易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和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不同的历史阶段密不可分。
国内贸易经历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贸易活动尤其是国内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政策性外贸显著增长,但由于总额有限,国内贸易仍然增长缓慢。直到上世纪90年代经济特区的建立、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贸易和对外出口才开始迅速增长。因此,从全球贸易史的角度看,国内银行在过去三十年积累的贸易服务经验仍然有限。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近二十年来,投资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50%。因此,银行在金融产品上更多依靠投放融资类产品以支持投资活动的开展,对企业交易行为的服务不足。
尽管起步晚,但是随着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交易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主体日趋活跃,贸易总量屡创新高。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已突破7000万户。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64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另一方面,随着国家转变发展方式,投资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将转变为依靠内需增长拉动,推动产、供、销等交易活动的发展。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银行越来越多针对贸易活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企业财务管理经历粗放式到精细化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建立起市场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在面对全球竞争时需要按照“世界标准”进行财务管理和披露,同时外资跨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样本,从而推动国内企业进行财务改革。例如,从2006年开始,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中石化借鉴外资经验开展了资金集中管理改革,与工商银行等银行合作对全集团层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目前,现金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策鼓励和支持下,目前国有大型企业基本都已实现不同程度的资金集中管理,部分中资跨国企业在现金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组织形式对集团流动资本进行统筹管理,向企业司库的方向逐步发展。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向精细化、国际化的不断演进,客观上需要银行转变服务方式,由传统的多产品供给转变为综合性的服务供给。
银行经营经历规模扩张到综合服务的发展。在利率管制的的情况下,银行按照“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提取拨备、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开展业务,规模扩张是银行利润增长最稳定、最主要的驱动因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放开,存贷利差收窄、利率波动频繁,做大规模不一定能够实现利润增长,单纯依靠做大存贷款规模的传统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客观上要求银行转变经营方式,从客户的角度组织经营,发展综合性金融服务。这其中,满足不断增长的贸易金融服务需求,参考外资银行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交易银行服务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技术和组织架构调整是国内交易银行发展关键
为了满足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交易服务需求,国内商业银行在过去二十余年中进行了不断探索,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探索。第一阶段是以产品为纽带的对公服务阶段。银行通过加快产品创新,按照存款、贷款、结算、理财等业务种类推出了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在一定时期满足了企业快速增长的金融需要,但粗放式的产品开发和多头营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企合作的效率;第二阶段是现金管理服务阶段。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开始按照客户需求,将账户、电子汇兑、资金池、信息查询等基础支付结算产品整合成涵盖账户管理、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信息管理等服务在内的较为综合的现金管理服务;第三阶段是财资管理阶段。为满足企业基于交易的融资性需求,部分商业银行如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尝试借鉴外资银行模式,将现金管理服务与贸易融资进行整合,提供类似交易银行的财资管理服务,作为向交易银行阶段发展的过渡。然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种类更加丰富,除现金、票据外,还持有理财、基金、股票、债券等交易性金融资产,需要银行提供更丰富的金融资产服务。因此,交易银行的业务范围除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外,还扩展到托管、交易等所有与企业交易相关的的金融服务。
从本质上来讲,交易银行是以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核心,借助整合便捷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因此,交易银行的发展无疑需要商业银行在现有经营理念、组织架构、市场发展策略、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等方面做出适时调整,笔者认为其中技术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在现阶段更为有效和重要。
从技术角度,在信息技术时代,任何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交易银行的发展更需要强大的、灵活的技术处理能力,支持综合性和个性化的服务。国际大型银行往往采用自主研发以及集中处理的方式支持业务发展,如花旗、汇丰、工商银行等银行都建立了全行或区域范围的数据大集中。由于自主研发的模式需要较大的技术投入和研发能力,一些中小银行采用外包模式,通过与软件服务商等技术公司合作建设业务支持系统,以实现业务的快速上线。为了解决跨银行、跨境的问题,在国际上部分第三方组织建立了第三方平台,以标准接口同时接入银行端和企业端,第三方平台既有SWIFT这样的全球性组织建立的标准报文系统,也有SAP等技术公司建立的专业技术平台。
从机构调整角度,任何一项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顶层设计,需要在总部层面进行统一管理。为了改变银行通过不同部门分头管理业务的情况,国内银行通过设立现金管理专业部门对基础结算类产品进行了整合,甚至参照外资银行模式设立交易银行部门,对贸易融资和现金管理进行整合等方式进行了机构变更。国际上更为成熟的模式是在总部成立专门的交易银行业务管理部门,整合所有与企业交易相关的业务及产品的开发,如花旗银行的环球交易银行部(GTS,Global Transaction Service)汇丰银行的交易银行服务部(TBS,Transaction Banking Service)。
总体来说,虽然交易银行在国内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笔者相信,随着贸易环境和规模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向现代司库制度不断演进,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转变,交易银行在国内一定会迎来发展的春天。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