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自贸区的角色定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在国际复杂政治经济形势下,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突破美日战略合围,促进区域一体化,稳定能源资源供给,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在国际复杂政治经济形势下,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突破美日战略合围,促进区域一体化,稳定能源资源供给,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
境内与境外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点,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也为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经验,尤其是在美国构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体系并企图重塑亚太经济秩序的背景下,更为我国探索建立对外开放新平台并逐步融入最新的国际贸易体系提供了经验,为未来可能成立的FTAPP(亚太自贸区)积累宝贵经验。
新形势下自贸区建设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补充,建设自贸区将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更大的战略空间。
天津自贸区依托京津冀、环渤海、三北地区以及中北亚等经济腹地,特别是随着欧亚大陆桥陆运的展开,其具备了成为欧亚大陆和北太平洋海陆联运枢纽的潜在有利条件,更成为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发力点。
只要天津自贸区强化与中国北方以及欧亚大陆的联系,把偏离海运主航线的劣势变成接近欧亚大陆腹地的优势,必将促进航运物流业发展,并带动国际贸易、金融及现代服务业相应发展。
天津作为北方唯一的自贸区,只有打好自贸区这张牌,才能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更大的余地,也为国家“一带一路”开发提供更大的支持。建设天津自贸区,将是天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力点。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今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对外公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以及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和行动等,使“一带一路”成为各方共同聚焦的热点。
作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国际态势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将是我国未来多年发展的主要战略,也是我国在新常态下进一步走向世界,改革开放的重要驱动。新常态下,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与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已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期,在经济转型升级期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金融业的开放与发展是我们发展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也是我们经济转型升级必须面临的一大难题。但目前,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实力仍然较弱,尚无法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金融业的开放与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内容,恰恰在这方面竞争力较弱。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必备条件之一,但人民币如何国际化以及对国际化的风险掌控我们还需要探索。适应服务业开放的管理体制改革我们也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还需要逐步探索。和经济地位相适应,我国需要培育具有参与分配世界资源与资本的国际城市和国际经济中心,而这个中心必须具备强大的在世界范围内调配资本、信息及物流的功能。
第二,中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在14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中国传统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投资、出口与消费”“三驾马车”难以为继,受到产能过剩、出口市场减缩与竞争、国内消费市场不振,环境污染加剧、能源与资源紧张等挑战。
第三,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加入和主导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TTI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并把中国排除在外,并不是在思考区域市场相互开放,技术、准入标准相互统一,而是看到了贸易自由化趋势下货物贸易发展空间有限,服务贸易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既可以实现贸易倍增计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又可以通过取得自由贸易区规则制定的主动权,达到解除“中国风险”,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在国内外复杂政治经济形势下,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突破美日战略合围,促进区域一体化,稳定能源资源供给,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国“一带一路”
战略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所要达到的战略构想是实现中国国内与外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实现高效配置,市场更加深度融合,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前提,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具体实施阶段可分为:第一阶段,基础设施;第二阶段,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第三阶段,自贸区群建设。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理念、五个合作重点、三个命运共同体:
一个核心理念是指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五个合作重点是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三个命运共同体包括利益、命运、责任。
“一带一路”战略路上要依托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作为支撑,以自由贸易合作区作为平台,以新亚欧大陆桥以及经济合作走廊作为轴线。海上以重要港口为节点,以交通运输大通道为依托,以中亚、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作为着力点。
自贸区未来的“竞争”
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承担着重要的依托作用,而这也是当前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自贸试验区试验的效果也影响着未来“一带一路”的战略空间。而在建设自贸区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补充和重要支点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周边国家与地区的竞争,这可能会影响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经验的积累与探索。当前,最为主要的竞争对手是韩国自由贸易区。尤其是天津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韩国釜山自贸区的直接竞争。
建议我国和天津自贸区建设,要根据自由贸易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结构类型和发展模式与路径;具体发展模式可采取保税仓库、保税区、保税港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自由城等;部分地区可沿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区、自由港城、自由港岛路径发展;在数量和布局上应宏观控制飞地型自由贸易区,根据现有的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把“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以及重点边境口岸地区作为布局重点;中期可以在边境口岸、远期可考虑在内地交通枢纽和经济节点建立。在签订国家间自由贸易协定基础上,建立境外中国自由贸易区。
天津自贸区
融入“一带一路”的具体做法
在以上背景下,面对艰巨的任务和考验,天津自贸区应该扎实苦练内功,建设一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圆满完成国家任务,为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升级积累经验。主要可通过以下几部分工作完成。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统一审批机构,建立自贸区审批局,尽快建立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体制和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完善审管分离的审批体制,实现事中事后监管和审批内容的互联互通;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对行业、企业和人员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评估、披露制度;尽快完善反垄断调查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自贸区建立知识产权法院,使自贸区为知识产权试点建设提供经验;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非政府专业法律、会计、信用、检验认证等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二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进一步推动自贸区政府机构改革,在自贸区内实施高经济管理权限,尽快建立自贸区政府的责权清单,尽快建立并完善国际贸易等一口受理服务制度。
2.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
一是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及时颁布并修订负面清单,鼓励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逐步减少金融领域中外资资质、股权比例、业务范围等准入限制,鼓励跨国公司在自贸区设立总部、研发、物流、结算中心等机构,鼓励外资股权投资、人民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在自贸区设立,允许外籍与港澳台资质专业人员机构如会计、律师事务所在自贸区提供服务。二是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继续对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进行研究并尝试和国际体系进一步接轨;对外商审批事项逐步完全改为备案制,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审查机制;完善外商监管、信用、境外追偿机制;逐步完善金融监管,允许外商收益转移境外。三是构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平台。逐步扩大合法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积极性并减少相应的审批事项,减少个人外汇管制;对非敏感项目尽快实行备案制;搭建对外投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完备的信息与预警平台和保障体系,保障并支持对外投资。
3.推动贸易转型升级
一是完善国际贸易服务功能。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对相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平台;服务外包及文化服务贸易方面的制度进行配套改革;尽快在于家堡建设亚太绿色供应链示范中心;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内外贸一体化、汽车平行进口、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保税区内期货保税交割品种、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及相应的外汇和海关监管等制度;进一步建设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吸引高附加值产品维修与加工产业;检验检疫证书国际联网核查、原产地证书管理等。二是增强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包括海空港联动;外商独资、合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与代理业务;北方航运金融中介服务;船舶登记和方便旗船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海港空港航线密度、集装箱和航空快件装转服务;中资非五星旗船国内港口捎带服务;邮轮旅游岸上服务及营销中心;中外合资旅行社。三是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模式。包括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申请扩大特殊监管面积;电子口岸管理及海关与检验检疫信息共享;建设企业诚信货物抽验制度;除危险品外,一线进境检疫,放宽进出口检验,二线简化检验检疫流程;建设知识产权执法服务中心等内容。
4.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一是金融制度创新。包括探索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试点,资本项目限额内可兑换、FDI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等试点;放宽区内企业境外发行本外币债券审批和规模限制;允许人民币跨境使用和融资;建立单位与个人双向投资境内外证券期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协调机制。二是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允许民间资本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中外合资银行、有限牌照银行试点;鼓励中资银行试点外币离岸业务、动产融资业务、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探索巨灾保险试点和境外企业参与期货交易试点。三是提升租赁业发展水平。包括天津融资平台和资产公示试点;统一内外资融资租赁准入标准和监管;可设立子公司;境内外大型设备融资租赁及海关异地委托监管;租赁跨境人民币使用范围等内容。四是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包括跨行业和市场金融风险评估机制和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管控;外汇风险管控;反洗钱、反恐融资、非法资金跨境跨区域流动防控等内容。
5.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是增强口岸辐射功能。包括京津冀海关和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内地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和保税监管区;口岸和无水港之间通关协作;起运港退税试点;京冀在自贸区物流园区;津冀港口协作;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转运与物流体系等内容。二是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包括高端产业集聚,优化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布局;京津冀产业链合作;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功能;跨区域兼并合并等内容。三是推动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包括京津冀产权、技术、排污、碳排放交易市场合作;金融外包服务;互联网金融业等内容。四是构筑服务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包括三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新兴产业引导资金;中外合资办学;外籍人才入境居留便利等内容。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区理论与实践、区域与国土规划、产业规划、德国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先后主持2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天津市重点课题以及中德合作等研究项目。2003年在德国出版的英文专著《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ree Economic Zones》被美国哈佛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收藏,并被欧美许多学者作为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及政治学辅助教材使用。此外,孟教授活跃于国际地理学术交流领域,自上世纪90年代起和海森堡大学、卡尔斯鲁尔大学等开展了中德人文地理学发展、中德空间规划及乡村发展等领域的合作研究。
■ 孟广文总结
解读“一带一路”
应避免十个误区
◎ 慎用桥头堡等军事用语,因防御性,不开放
◎ 慎用产能过剩,沿线国家不爱听
◎ 沿线有65个国家,应65+,包括美国和拉美国家
◎ 不能局限于发展中国家,还应包括东亚和欧洲的发达国家
◎ 资源能源合作之外还有技术合作等,因沿线国家不希望成为资源与能源殖民地
◎ 不能忙定位,应有内容和亮点,错位竞争,新起点、黄金段、节点等
◎ 卖产品到卖文化与价值观,有什么与要什么相结合
◎ 既要顶层设计,也要基层创新,北京不能干所有事
◎ 国别研究,阿拉伯、非洲国家,中亚、欧盟国家有不同
◎ 不宜过快过急,分阶段,没有结点和封闭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网滨海视窗 作者:孟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