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王辉 | 2015-08-03 10:49 999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年鉴社 王辉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我国协调内外、统筹陆海、兼顾东西的重大战略部署,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年鉴社 王辉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我国协调内外、统筹陆海、兼顾东西的重大战略部署,不仅将有助于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将对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将为新常态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区域协调发展依然面临重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得到了一定优化,区域相对差距整体上呈缩小趋势,区域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有所提升。但受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我国区域差距开始缩小,但区域间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甚至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例如,2014年各省人均GDP最高的天津,是最低的甘肃的4.34倍,绝对差距还有所拉大,尤其是区域发展质量差异明显,东部与中西部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


二是区域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由于政绩考核机制和财税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各地恶性竞争、产业同构化严重。从全国看,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由2003年的0.809升至2010年0.829。从具体行业看,石化、钢铁等作为拉动GDP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行业,区域竞争、重复建设的情况最为严重,产能利用率仅略高于70%,导致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影响了区域发展效率。


三是人口和经济集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的客观规律。但由于资源环境政策不完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未完全内部化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匹配,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退化、发展潜力透支的问题突出。例如,我国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京津冀长时间、大范围的重度雾霾天气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四是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我国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但受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不合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尚未理顺、财税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区域协同发展缺乏实质性举措,区域分割、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依然严重,不利于要素资源合理自由流动和空间配置效率提升,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迎来重要契机


通过“一带一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推进实施,将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起到总体优化和战略提升的作用,将有助于形成内外统筹、南北互动、东中西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首先,将有力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引领的对外开放格局,东部地区已深度融入全球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体系,但广大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广度和深度尚有很大差距。2008年之前,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90%以上。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外贸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一方面,沿海地区受外需市场萎缩影响,进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进出口份额不断提升。2014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比已升至15%,特别是对全国进出口增量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东部,达到60.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不断深化向东开放,加快扩大向西开放,构建全方位主动开放的格局,从而使中西部地区把贴近内需市场、临近东盟、中亚、南亚、中东欧等贸易伙伴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释放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同时,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也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外资外贸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若干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310328,基金吧)。


其次,将推动打造形成新的战略性增长极。过去30多年,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但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原有战略性增长极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所减弱,从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协调区域发展、推动产业梯度转移、拓展发展战略空间等角度出发,必须着力打造若干新的战略性增长区域。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一些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集聚能力较强的区域,如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呼包鄂榆、哈长等重点城市群,具备了成为潜在战略性增长区域的有利条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这些地区有望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集聚要素资源,提升竞争能力,形成新的战略性增长极。2014年,在全国区域增长格局中,重庆、新疆、陕西、福建等“一带一路”重点省份位居前列,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再次,将显著增强区域之间的连接性。衔接紧密、高效快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已有极大提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2003——2013年,铁路、公路密度分别提高了41.2%和140.7%;截至2014年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分别达到11.2万和1.6万公里,均居世界第一,显著增强了区域间的连接性,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然而,东中西部之间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差距依然较大。2013年,西部地区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密度约为东部地区的20%,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约为东部地区的60%。针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国家给予了重点投入,以铁路为例,2014年中西部铁路投资比重达78%,在投产新线中占80%,兰新高铁、拉日铁路等18个中西部铁路项目开通运营。“一带一路”战略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和突破口,依托国际大通道积极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中西部地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交通、通讯、电网、管道等基础设施水平,显著增强沿线经济带和城市群的连接性,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为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将促进更大范围的区域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分割和利益藩篱,促进资源要素的跨区域优化配置,释放被抑制的经济增长潜力,是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统筹向东向西开放、协调沿海内陆发展,形成全方位主动开放的战略格局,进而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近年来,大范围、大尺度的区域协同协作成为重要趋势,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合作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仍在探索之中。“一带一路”战略与现有区域发展战略有机衔接、互为依托,主要战略方向均以已有城市群、经济带为基础拓展延伸,具有立足全局、内外统筹的重要特点。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有助于各地区明确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深化产业投资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对外经济合作的整体合力。近期,以互联互通为突破口,可有效推动各地区加快建立物流运输协调协作机制,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等有机衔接,共同打造高效便捷的国际运输大通道。


深化改革创新,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为区域经济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是加快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统筹国际大通道建设,构建面向东南亚、中亚、欧洲等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打造国际运输班列,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内陆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深入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确保国内货物出口“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推进面向沿线国家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在内陆一体化集群发展。深化沿边开放,创新沿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等政策,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


二是着力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协调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的关系,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大协同、大合作的战略格局。以“一带一路”规划为指导,建立沿线省区的政策沟通和协调机制,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实现产业、项目、资金、人才和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避免无序竞争。深化财税、投融资、环保等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着力消除制约要素资源跨区域合理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加快构建统一市场体系。促进“一带一路”与沿海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沿边开放、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衔接互补,深化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合作,在条件良好的地区率先建立若干跨区域合作示范区。


三是大力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各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作为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面。以“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为契机,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生投入的倾斜力度,着力推进沿线相关省区之间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制度衔接和一体化建设,促进劳动力跨区域合理流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区域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让不同地区居民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积极构建区域生态环保合作机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应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以大江大河为重点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项目,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


0
标签: 王辉 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