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的智能化转型

2015-07-15 11:331373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来源:中国农业银行科技创新社区

文/应用开发四部  薛凌鸿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只有全面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跨过中等国家收入陷阱,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商业银行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利率市场化全面提速、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巴塞尔协议Ⅲ的全球推广。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全面提升风险防控水平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关键。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传统行业中,成为破解商业银行转型难题的利器。“互联网+商业银行”不是商业银行和互联网的简单相加。核心是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银行的经营理念中,打造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营销、智能化管理的治理架构,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一、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经营面临诸多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水平的考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风控能力的挑战。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一)利率市场化


2015年5月1日,中国《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对50万元以下的存款提供保险,这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证。6月2日,央行正式推出《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大额存款利率已经市场化,加上之前已经放开了贷款利率的限制,目前只有小额存款利率有上限的管控。根据“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推进路线,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接近尾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将面临巨大挑战,利差收窄、资本压力的增加对流动性的管理产生巨大影响。


从负债方来看,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各家银行对存款利率具有更大的定价权。存款利率的差异化增大使得一些对利率敏感度高的存款客户动态调整存款的存入行,从而影响银行负债来源的稳定性,抬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


从资产方看,随着负债成本的提高,银行业的利差收窄,商业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投放给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主动提高净息差以获取更高的风险溢价。这将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下降,违约概率增加,信用风险进一步凸显,对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


(二)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网络技术与金融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的所有金融业务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马云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让金融回归服务本质。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在金融领域跑马圈地,并试图构建自己的业务模式,成为了金融业的“搅局者”。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传统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巨大挑战。


从银行业务看,核心的存、贷、汇业务均受到巨大冲击。存款方面,随着余额宝等网络理财产品的推出,以往很多低成本的活期存款大幅减少,银行也不得不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导致银行负债成本大幅提高。贷款方面,P2P网络融资、众筹融资、供应链融资平台不断涌现,并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虽然这些网络融资平台主要专注于小微企业贷款,看似与商业银行没有直接的竞争,但是在银行业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有限的优质客户已经没有什么挖掘的潜力,未来的战场一定在中小微企业,而互联网金融已经占据了先机。支付结算方面,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速发展,对银行支付结算市场形成了挤出效应。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方支付金额超过17万亿元,业务处理量达到215亿笔,虽然在支付金额上与商业银行不在一个数量级,但是在业务量上已经十分接近。


从银行客户看,互联网金融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依托互联网平台庞大的客户群体,用互联网产品的思维将传统的金融产品进行包装,使其透明度更高,受众面更广,使用更便捷,传播速度更快。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客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财意识的觉醒和金融产品使用习惯的培养。首先,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首款代表性产品,对大众理财意识的觉醒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通过每日显示收益这种简单明晰的设计,让用户切实感受到金钱的时间价值。低利率是发展中国家更是中国的基本“金融国策”,借以实现用净储蓄的家庭部门来补贴净负债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这样的政策也给中国的大型企业和商业银行制造了温床,是导致其整体效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互联网金融唤醒了大众理财的意识,倒逼大型企业和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升级,降本增效。其次,互联网金融将客户流量导入到电子渠道,改变了客户使用传统银行业务的习惯。支付宝目前已经由一个简单的支付结算工具发展为综合金融平台,致力于打造全民金融服务入口。客户越来越多的选择新兴电子渠道办理银行业务,必然对物理网点产生巨大的冲击,挤占柜面的业务量,对商业银行形成明显的替代作用。随着客户对互联网平台的粘性进一步加强,割裂了客户与商业银行的直接联系,从而减少了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机会,用户营销和挽留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巴塞尔协议Ⅲ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摧毁性的致命打击。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巴塞尔协议Ⅱ》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巴塞尔协议Ⅱ》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充足率作为监管的唯一标准,缺乏流动性监管标准和杠杆率监管指标,对交易账户风险管理比较粗糙。同时,《巴塞尔协议Ⅱ》是建立在微观审慎基础上的,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系统性风险等宏观因素的监管。


《巴塞尔协议Ⅲ》对上述缺陷和不足进行了完善,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一是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总的资本充足率已经满足《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但是普通股比例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满足监管要求。而我国银行资本来源渠道比较狭窄,主要依靠自身利润留存、发行普通股和少量次级债券。2014年4月中国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文,明确了优先股作为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丰富了资本补充渠道。二是制定了流动性监管指标,通过引入了“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PR)”两个指标,来监测银行流动性的变化情况。长期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真正实行,银行负债主要依靠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资金来源相对稳定,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要小,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因此流动性监管对我国银行业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三是提出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巴塞尔协议Ⅲ》提出需建立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留存机制,对这些银行提出1%~2.5%的附加资本金要求,且附加资本必须完全由普通股权益构成。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名单每年更新一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先后入选。这就对我国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大型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将会进一步压缩这些银行的信贷供给量,削弱盈利能力。    


二、“互联网+商业银行”模式推动商业银行智能化转型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指出将重点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型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一)“互联网+”的内涵和本质


按照马化腾的解释,“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生态。阿里研究院报告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互联网+”的内涵其实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数据只有流动起来,其价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互联网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用户普及率。“互联网+”可以认为是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深度应用的过程,是开启大数据时代的标志。


(二)“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本身就是一种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一种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才会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同时,要敢于打破垄断格局与条框的自我设限,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建立可跨界、可协作、可融合的环境与条件。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结构被重塑的同时带来很多要素如权力、关系、连接、规则和对话方式的转变。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互联网除却冷冰冰的技术性,其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用户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的重视。


五是开放生态,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好的生态激活创造性,放大创造力,孕育创意,促进转化,带来社会价值创新,而生态本身就是开放的。“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来驱动,让创业和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跨界需要连接,融合需要连接,创新需要连接。连接是一种对话方式,一种存在形态,连接的方式、效果、质量、机制决定了连接的广度、深度与持续性。


(三)“互联网+商业银行”破解新常态的挑战


商业银行传统上就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的管理和业务中。但是“互联网+商业银行”并不是指按照原有的业务管理模式开发对应的信息系统,交给相应的人员使用。而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改造原有的业务管理模式,实现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营销、智能化管理,才能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解决新常态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互联网+商业银行”治理模式

“互联网+商业银行”的内涵就是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海量数据视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客户提供统一的跨渠道服务体验,实时为客户定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实现服务智能化;密切跟踪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和金融产品使用习惯,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和差异化定价,实现营销智能化;打造互联互通、平等协作的扁平化管理结构,整合各条线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经验,将风险管控模型化、自动化,贯穿于银行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管理智能化。


智能化服务,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回归其服务性行业的本质,加大对中间业务等服务类业务的投入力度。同时将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电子渠道与物理渠道融为一体,使用户在线上和线下感觉不到服务的差别,在不同的渠道都能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充分发挥电子渠道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金融服务,同时记录客户对所提供金融服务的使用细节及相关反馈。在银行内部建立金融服务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个业务条线的智慧,打造在线的专家知识库,并根据客户的反馈不断完善演进,形成智能化服务体系的闭环。


智能化营销,互联网公司进军金融领域,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银行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对商业银行的营销模式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商业银行要转变思路,不能坐等客户前来办理业务,而是通过分析客户相关的行为数据,主动发掘用户需求,进行主动营销。同时要认识到互联网公司进军金融领域,主要目的是作为金融服务的入口,是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的平台,并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的金融机构。因此,要对营销领域进行细分,在基础类金融产品营销方面可以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利用其庞大的客户群体和较低的营销成本,发掘新用户,扩展基础类业务,做基础类金融服务的间接入口;在中高端金融产品营销方面,投入主要的人力物力,形成专业化的独立营销平台,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对中高端客户进行精准营销,做中高端金融服务的直接入口。


智能化管理,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全球推广,中国银行业要想与国际接轨,必然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规范。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监管资本的数额是基于银行对自身风险的计量,准确的风险计量,不仅能够节约监管资本,还能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损失。精准的风险计量是以海量的交易数据,经营数据以及客户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的风险控制模型,得到风险计量结果,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并不断地对结果进行回测,使风险控制模型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商业银行的服务智能化和营销智能化,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加丰富化、个性化和复杂化,产品创新速度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将变得错综复杂,人工管理在时效性和规模上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因此,必须借助大数据相关的分析技术,构建自动化的管理平台,实现管理智能化。


三、大型商业银行转型的思考及对未来的展望


中国金融改革正在不断驶入深水区,商业银行的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但是,每个银行有各自的特点,在转型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其服务范围广,业务板块多,客户层次也参差不齐。可以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业务和地域,在一定范围的用户群体中进行尝试。    


(一)大型商业银行智能化转型的三方面思考


智能化服务方面,打通线下和线上渠道,增加对物理网点的智能终端投入,引导客户在电子渠道上进行相关业务的办理。优化业务系统的界面设计,简化客户操作流程,增加智能化提示和语音帮助功能,降低柜员操作类的业务数量。考虑将线下的一些服务迁移至线上,比如在线排号,针对特定网点的在线咨询等,让客户在线上也能体验到无差别的金融服务。将一线员工的培训由业务系统的使用转向金融服务能力的培养,为银行客户输出本行的服务理念,提高客户对智能化服务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通过改变网点员工由操作型向服务型转变,才能为更好地为普通客户提供贴心和便捷的服务,才能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同时通过传播中高端金融服务理念,引导客户由基础金融服务向中高端金融服务转化。


智能化营销方面,注重对客户金融消费行为的收集与整理,针对行内信息系统的业务日志,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规范,便于对客户行为数据的整合与挖掘。通过客户行为数据分析,实现客户分层管理和产品个性化定制,从而实现精准化营销。在营销渠道方面,主动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媒体合作,拓展本行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在支付结算等基础类业务方面,与互联网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做基础类金融消费的间接入口。对于中高端金融客户,研发专门的营销支持系统,做中高端金融消费的直接入口。


智能化管理方,对风险管理模型相关的技术进行预研,加快大数据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在各个业务管理板块之间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将各板块的风险管理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使风险防控贯穿于业务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对相关业务数据和客户数据的分析,建立相应的信用风险模型和操作风险模型,并通过在真实业务场景中的应用对模型进行回测,不断完善改进。在前沿金融领域提早布局,储备资产管理,量化投资,高频交易等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及早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相关的系统和模型。


(二)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不断开放,未来十年将是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金融业将成为创新最集中的行业之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主力军,必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能否快速实现智能化转型至关重要。当前,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相当于是整个经济社会的神经系统,而金融相当于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循环系统,同样会是基础设施。期待商业银行在未来十年中,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产品和服务,构建造福全社会的“金融+”。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商业银行不得强制搭售理财、基金、贵金属等金融产品

2024-09-19 13:40
59704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商业银行不得强制搭售理财、基金、贵金属等金融产品

2024-09-19 13:40
59848

德国工会敦促政府停止进一步出售德国商业银行股份

2024-09-13 13:04
101691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首笔“信易达”业务成功

2024-07-19 11:19
91013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2024-05-17 15:12
95604

中银协向商业银行发倡议书:取消商业汇票工本费、降低承兑汇票手续费

2023-10-16 13:30
13852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