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月市场分额下降至3.88% 外资折戟寿险市场
在外资寿险市场较为发达的上海,外资寿险份额也从2008全年的17.81%下降到今年1月的11.48%。而中资寿险业则显现了"强者愈强"的态势,前五大寿险公司1月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3%,三巨头的份额之和更是占到68%。
产品结构调整影响
“外干中强”之所以会发生,第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保险产品结构的改变。一方面,外资险企比较依赖于投连险,这在资本市场进入熊市以后对于保费收入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从去年起加强了产品结构向保障型偏重的监管指导力度。
在央行连续降息的大环境下,有预定利率的分红险和有保底收益的万能险更受青睐。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江生忠表示,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与 银行利率脱钩,在预定利率的基础上,以投资收益率为标准,减少了银行利率的调整对寿险业的影响,同时可以给保户以分红,且分担了一部分投资风险。
营销队伍制约
2008年9月中旬,保监会发出通知,决定暂停批设保险公司营销服务部。究其原因,保监会指出,相当一部分保险公司以营销服务部替代设立其他分 支机构,既未达到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的设立标准,却行使着中心支公司、支公司的管理职能,与营销服务部原先的职能定位不符。
虽然我国保险市场在地域限制和机构审批上逐步放开,但半年前的营销服务部暂停批设还是让许多外资公司叫苦不迭。"中资公司的网点铺设条件比我们 限制的少,他们除了设立省级分公司,下面还有支公司和中心支公司,中心支公司下面再有营销服务部。而合资、外资保险省级分公司下面的区域网点铺设就得靠营 销服务部带动。"一位合资保险公司市场总监说。
而据长江证券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今年保费收入的最主要困难在于代理人队伍的发展。发展一个成熟的代理人队伍是一个既耗时又耗钱的工程,特别是有经验的主管,必将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
中外股东磨合难
作为我国最早的合资寿险公司之一,中德安联今年将喜迎10周年庆,但该公司年初刚完成了高管人员的大换班。首席分公司管理官离任,新任
CEO柏思安直接领导7家分公司的总经理。而另一家正在运作更换中方股东事宜的合资寿险公司则遭遇了"中方半途而废、转而加强主业"的尴尬。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合资寿险公司的中方股东大多没有经营保险的经验,双方经营的理念和对寿险经营的认知程度、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公司的 沟通成本增加。所有合资公司中,绝大多数的股权比例是50:50,个别几家是51:49。在这些合资寿险公司内部,通行的中外股东职位配比为:董事长为中 方,总经理为外方;营销等关乎保险业务的核心部门总经理为外方,副总经理为中方。由于中方股东没有保险经营经验,公司的实际掌控权在外方手中。但占据 50%股份的中方股东不可避免地会要求对公司经营行使权利,因此很多合资公司双方的矛盾十分激烈,这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