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银行“不完全”开业,下一个金融巨头会是谁?
近期,阿里和腾讯旗下两家依托互联网渠道展业的民营银行陆续开业,无论是搅局者还是创新者,手持银行牌照的网络银行都已经成为金融体系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
近期,阿里和腾讯旗下两家依托互联网渠道展业的民营银行陆续开业,无论是搅局者还是创新者,手持银行牌照的网络银行都已经成为金融体系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
相较于首批成立的另外3家民营银行,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和阿里旗下的网商银行因其各自强大的发起人背景,以及在互联网渠道上积累多年的业务优势,开业之初就受到关注。“一些传统银行无法开展的业务模式,网络银行可能会带来突破,是对未来金融的试水。 ”一位监管人士道出业界对网络银行的期待。
但是,互联网背景亦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远程“刷脸”开户技术并未获得监管层认可的情况下,传统银行业务——“存、贷、汇”中的存款业务暂时无法在网络银行实现。带着一出生就有的短板,两家网络银行纷纷发力小额贷款业务,并通过平台化发展模式,寻求与传统银行合作。
同样是互联网巨头,同样是持牌的网络银行,阿里与腾讯因不同背景铸就的各自的业务优势,也注定了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略有差异的金融玩法。只是如何完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微众银行时提出的期许——“用你们的方式来倒推传统金融的改革”,两家银行任重且道远。
账户体系卡壳
“存、贷、汇”,是传统银行最基本的三项业务。尤其是吸收公众存款,这是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基本要素,也是许多机构积极申请民营银行牌照的最大动力所在。
按照最初银监会批复5家民营银行的各自定位来看,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亦是将存款业务作为重点考虑的。当初微众银行的定位是“大存小贷”,后调整为“个存小贷”,网商银行的定位是“小存小贷”。
但是由于网络银行无网点、纯网络的展业模式,无法像传统银行那样进行柜台开户或面签。因此,无法设立账户体系成为网络银行最尴尬的开局。
按照最初的设计,两家网络银行均计划采用基于人脸识别的远程开户,通过客户用智能手机所拍摄的面部照片与公安部身份证数据库的照片进行比对验证身份、实现远程开户。
微众银行还曾向监管部门提供“人脸识别信息安全检测报告”,实则为安防产品检测报告。据了解,这份检测报告“拒测率”达30%,误识率还很高。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则公开表示,蚂蚁金服的人脸识别技术通过率为99.8%。但他并未明确,这一标准是否与微众银行检测的标准一致。
而现实却是,自从微众银行今年1月4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远程发放给卡车司机徐军3.5万元的贷款之后,远程开户就遭受了来自公安部门与央行的技术问询,一直未获得央行等监管部门的放行。
两家网络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均向记者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各家银行还在与央行方面保持沟通,希望能尽快确认技术安全,并推行试点。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曾就此问题公开回应:对远程开户的有效性仍存在疑虑。远程开户应标准先行,包括普适性的工业标准,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金融行业标准。在目前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如贸然放开远程开户,则很难打消监管的疑虑。“如果标准建立了,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监管就能放心很多。”
如今只能“曲线救国”,两家网络银行均以借款业务开局。“我们需要一个账户体系,这样可以为小微企业客户的现金管理提供一个土壤。但是如今没有账户体系,我们不会停止脚步,一定会延续曾经走过的路,为用户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融资环境。”网商银行副行长赵卫星说。
寄望平台战略
一家电商平台,一家社交平台,两家网络银行业务基础各异,但是业务模式不谋而合处颇多。
首先是为了绕开“面签”而以信贷业务作为开局。 微众银行开业5个月后上线了首款产品“微粒贷”,在QQ钱包中根据“白名单”进行定向邀请。网商银行则将蚂蚁金服下的部分小贷业务转至旗下,再次瞄准小微贷款。
其次,两家网络银行重点打造的业务模式都是平台化战略。
微众银行将自己定性为“连接者”,是一个持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中间平台,一方面连接大众客户和小微企业,另一方面是连接合作的金融机构。微众银行不仅提供银行产品,也提供产品设计、精准营销、客户服务、风险管理、数据分析、科技平台。
网商银行采取“自营+平台”的模式,一方面延续原有小贷业务的模式,一方面将平台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行输出,利用金融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来搭建系统,然后将系统开放给所有金融机构。其中,风险控制能力也是重点输出的内容,在银行信贷各个环节,网商银行提供相应的风险评价及控制服务。
这种战略选择或许与网络银行所受的相关限制有关。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现行的商业银行监管体制下,很多传统银行的业务网络银行是没法做的,只能通过跟其它银行合作绕开这一壁垒。
为推行平台化策略,两家网络银行已陆续与多家传统银行进行合作。平台化战略定位也使得网络银行摒弃了以往银行主要依赖存贷款息差的赢利模式。长期来看,微众银行的绝大部分的收入是来源于跟合作银行收入的分享。而网商银行一方面通过自营产生利润,另外也通过向外输出模式通过纯平台收费来赢利。
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也承认,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合作银行拿走大部分的利润,微众银行只能获取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除了同业合作这条路,其实也没别的路可走。
大数据风控迷思
由于受账户体系暂时不能开通的影响,网络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自有资金和同业资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资产证券化。这就要求两家依赖于同业资金的网络银行具有更加优秀的风控能力。
两家单纯依赖互联网开展业务的银行无法进行线下信贷审核,大数据风控是必然选择。
腾讯财付通副总经理郑浩剑在第三届中国移动金融大会上指出,腾讯经过17年的发展积累了8亿多用户,依托于腾讯的大数据,以及在征信和金融云支持下逐步做金融创新,来构建腾讯的金融体系。
参照“微粒贷”的产品设计来看,基础信息和社交信息的整理分析,对产品的风控意义很大。该产品定向邀请部分符合当期授信条件的用户来使用,并逐步扩大邀请范围至全体目标用户。“白名单”的筛选规则涉及人口学信息、腾讯内部产品持有信息等多个维度。
而依赖电商平台和阿里小贷数据积累开展业务的网商银行,更是相当倚重大数据风控。赵卫星介绍,蚂蚁金服为网商银行积累两类数据:交易数据与行为数据。 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只有前一种,而行为数据可以判断中小企业主的道德品行以及诚信水平。
对比来看,微众银行受以往业务“含金量”有限影响,亟须将“社交大数据”转变成“金融大数据”,而网商银行在延续蚂蚁微贷近5年来积累下的客户资源、风控能力、渠道、产品开发理念等方面更具金融优势。
同时,场景应用也是两家网络银行不约而同瞄定的业务切口和风控手段。“场景是未来互联网金融机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传统金融机构正因为没有抓住场景来开展业务,而是通过企业的资金流、报表、实地勘察来完成企业的授信行为。但是他不知道企业在用资金的场景下是怎样的,所以会发生一些不良(问题)。”赵卫星说。
但是对于社交网络的信用、网络消费的信用,如何有效转化为借贷等金融行为的信用,金融从业者依旧有一些质疑。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的大数据有多大,其自身的生态链条上的数据仍然有限,还需要借助央行和一些第三方机构合作才能获取足够的征信数据。
为了给微众提供数据支持,腾讯一直在尽可能多地建立并且与合作伙伴拓宽金融消费场景,甚至从滴滴打车累积的行车记录中,分析客户的工作单位和消费地点。
“永远不能迷信单一机构所能提供的大数据分析结论,针对个体的大数据分析一定是多维度、全方面的。对金融机构来讲,数据共享才是风控的最终归属。”一位银行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