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今年贷款投放将趋于平稳(热点评析)
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投放规模速度要看经济形势发展
中国建设银行新闻发言人日前就当前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几大银行新增贷款相差不大
问: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公布了2月份的金融数据,今年头两个月的新增贷款将近2.7万亿元。有人认为多了,有人觉得还不够,请问你们怎么看这些问题?
答:自去年11月中央调整宏观政策方针以来,银行信贷抵御经济下行的作用已见到明显成效,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许多指标出现回升。从建行的情况看,我们认为建行资产业务的总体情况是健康的,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不良率保持下降的趋势。新增贷款50%左右投向了基础设施,20%左右投向制造业,15%左右投向住房抵押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其余为小企业、涉农贷款及信用卡。应当说体现了我们的经营优势和业务特色。
问:我们注意到各家银行的新增贷款都比较多,但是建行似乎保持领先,这是为什么?
答:据我们了解,截至目前,几大银行新增贷款总量相差不大,都在3000亿元左右。建行略有领先,主要是因为扩大内需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为主,而建行在这方面有着传统优势。铁路、公路、电力、水利、通信及城市轨道交通等等,都是我们的特色业务。
防止重复建设和不良贷款
问:经济结构调整是否会给银行信贷结构安排带来负面影响?
答:我们热切盼望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为这关系着我们银行的前途和命运。如果国家再来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那么银行肯定会出一大批坏账。
调整结构对企业、地方和银行都是严峻考验,为了国家和银行的根本利益,我们愿意与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找到共赢的路径。例如,我们非常愿意提供并购贷款,鼓励企业在广阔的市场上重组;我们也非常愿意增加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务;我们更愿意探索对小企业和涉农产业的信贷支持。我们正努力建立更全面的信贷结构调整机制,实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增强抵御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能力。去年我们退出贷款达到600多亿元,今年还要努力,将结构调整腾出来的信贷资源,用于支持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
问:在不少人批评银行贷款不到位、信贷力度不够大的同时,也有许多人担心不良贷款反弹,将来会不会发生再来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被动局面?
答:这种危险性是我们时刻要提醒自己的。这次全球金融海啸,根源也是过度放贷。有效扩大内需不能只简单地增加中间需求或货币供应,归根结底要靠扩大最终需求,即消费和投资。银行一方面要努力做好融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风险,防止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良贷款反弹。
今后一段时期的信贷投放规模和速度要看经济形势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有实施步骤和时间周期,银行贷款近年来也表现出年初集中投放的规律,这有宏观调控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获利考虑的因素,因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预计今后一段时期贷款投放会趋于平稳。
金融体系不能简单类比
问:当前一些国际大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甚至倒闭,很多人据此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中国,请问建行如何评价?
答:建行目前的市值全球排名第2位,国际机构预测的净利润排名也是第2位。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我们已经做得比国际先进银行更好了,并不能证明他们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科学管理方法已经不值得我们学习了。中资银行之所以能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小一些,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增强了我们的抵抗力,增强了我们的经济金融实力。另外,也要看到,中国金融体系事实上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较初始阶段,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4万美元,我们还不到4000美元,所以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不能简单相比。中国金融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够健全。
我们的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在世界上的排名还是很靠后的。如果说欧洲和美国的问题是“金融过度”,我们的问题则是金融欠缺、服务不足。国内金融服务尚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三农”、小企业信贷等,还有很多突出的难点问题。即便在金融服务覆盖率较高的东部地区,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也不够多样,供需之间矛盾依然突出。因此,一方面,对西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不能迷信,认真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争取不要再重复他们的错误;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学习先进经验不动摇,不管什么国家什么机构,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要借鉴,这样才能加快推进自身管理现代化。
问:有人说这次金融危机既对国内银行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为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请问您有何看法?
答: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主要差距是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应该说这次金融危机促进我们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进程。银行的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精细化管理,解决粗放经营的问题。精细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细分客户、细分市场,产品要分出档次,充分考虑客户差别和客户贡献度,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嵌入银行的全部制度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