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如何乱象求生?
2015-03-20 10:28576
2014年12月11日,全球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Club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行情火爆,涨幅高达56%,并收于23.43美元。全球首家P2P平台上市的消息无疑振奋人心,LendingClub在业内相当于一面旗帜,它的上市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P2P网贷的认知,也鼓舞了国内P2P网贷同行们。乱象2014年被视为P2P野蛮生长的一年,根据第三方资讯平台提供的数据:行业成交量以月均10.99%的速度。
2014年12月11日,全球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Club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行情火爆,涨幅高达56%,并收于23.43美元。全球首家P2P平台上市的消息无疑振奋人心,LendingClub在业内相当于一面旗帜,它的上市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P2P网贷的认知,也鼓舞了国内P2P网贷同行们。
乱象
2014年被视为P2P野蛮生长的一年,根据第三方资讯平台提供的数据:行业成交量以月均10.99%的速度增加,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2528亿元,是2013年的2.39倍;2014年新上线的网贷平台超900家,达到1575家;投资人数为116万人。1500多家平台去争夺百万投资用户,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实际上,这一年来,国内P2P也的确没有消停过。P2P在无门槛、无监管的现状下野蛮生长,整个行业鱼龙混杂,一些公司以超过30%、40%的高收益大肆圈钱,但钱到手后放贷根本无法实现如此超高收益,草台班子很快导致挤兑甚至停业关门。同时,假标、假合同泛滥成为行业中公开的秘密,资金轻而易举地被挪用。一些投资小且脆弱的平台还常常遭遇黑客攻击,平台瘫痪屡次发生,投资者人心惶惶。
一旦出事,P2P公司往往以“拖”字解决,投资者进退维谷,因为大的投资者担心拿不回钱大多放弃报警,小的投资者报警但金额太小无法立案,P2P的老板们则堂而皇之无须跑路,随后只需像挤牙膏一样维持少量兑付,便能游离于法律之外。
金融专业能力弱、执业规范不健全和平台技术安全仍然是P2P的三大生死命门,更有鱼龙混杂,以欺诈、高利贷为目的的案例不胜枚举,构成了P2P乱象的根源。
生机
以征信系统保障平台服务。P2P行业建立征信系统也是一个未来的趋势,构建和介入征信系统使得平台或者借贷者的规模和资产变得透明。目前网贷行业过高的资金杠杆率使得平台的运作和民众的投资始终处于高危状态,一旦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骗子平台和危险借贷者将无所遁形,投资风险将得到飞跃性的降低。
P2P模式一般是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牵线搭桥,以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据网贷之家统计,纯信用借款坏账率在5%—10%,抵押借款也在3%左右,借款人信用资质是成交的关键因素。由于P2P网站缺乏系统性的信息化手段和信息数据积累,基本没有征信能力,而且央行征信系统目前也不对网络贷款开放。
在线风控和征信系统成为网络贷款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先知先觉者已经在行动,2013年北京安融惠众推出面向P2P行业的征信系统,可以实现借款人黑名单信息和借款人不良信息共享查询。上海资信则收集整理了P2P平台借贷两端客户的个人基本信息、贷款申请信息、贷款还款信息和特殊交易信息等。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资信已签约P2P网贷企业102家,报送客户数超过11.5万人,黑名单人数1034人;北京安融惠众MSP平台也已吸纳196家会员,累积50万人的信用信息、1万多个负面清单。
市场的呼吁声越来越强烈,建立专业P2P征信公司已迫在眉睫,为P2P提供专业可靠的征信信息服务,使广大P2P平台能够摒弃线下审核、抵押、担保等传统金融征信手段,从而从借入借出两端扩大市场规模:P2P能够惠及更广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用户,大大拓展P2P的覆盖范围,同时也能够使投资者的收益得到更加稳定的保障。
以多元业务抵御系统风险。2014年下半年以来,一些P2P平台正尝试多元业务,开始转型之路。随着衍生运营模式层出不穷,有些平台逐渐脱离传统个人对个人的“小贷”业务。出现如P2C(个人对企业)、P2B(个人对非金融机构)、P2N(个人对多机构),甚至P2G(个人对政府项目)等诸多模式。这些衍生模式试图通过全新的产品或者产品组合设计,疏散P2P的投资风险,为投资人提供相对低风险的P2P投资组合。
目前,随着业务的拓展步伐加快,供应链金融也成为P2P平台新宠。供应链金融主要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P2P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拥有完整供应链企业资源的传统电商自建P2P,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京东、阿里巴巴等;第二种是P2P平台通过合作、收购的方式对借贷的资源进行整合,为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服务,如第一P2P、工商贷、甬商贷和积木盒子等。
需要警惕的是,随着业务多元的发酵,金融运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P2P业务拓展有没有底线?在哪里?去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座谈会上提出,P2P转型不能逾越四条红线: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以移动互联培育消费习惯。2014年互联网金融的最大创新点和增长点就在移动互联网,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抢占手机APP理财入口,尤其以阿里的支付宝钱包与腾讯微信的争夺最为明显。
一些P2P平台也紧抓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通过手机刷卡器的支付功能,支持P2P平台充值服务,打造了充值、投票、查询、查看等一体化的手机P2P理财平台。借款人通过平台发布借款需求,投资人通过手机APP即可查看借款项目,以快捷充值或刷卡方式完成充值,然后投资相应的债权,定期获取利息收益,定期跟踪项目进展并查看信息披露,也可随时转让所持有的债权。所有操作在手机APP上均可完成。
早在2013年9月,宜人贷借款APP上线4个月,下载人数就突破30万。宜信公司是业内率先实现P2P业务移动化的企业,宜人贷借款APP可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提交借款申请与个人资料,并可及时获悉借款获批信息,整个申请过程最快不到3分钟。进入2014年以来,P2P网贷平台和众筹机构也不甘示弱,相继布局手机APP应用和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
P2P转战移动端成为趋势,P2P平台通过开发手机客户端,可以满足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投资的需求,随着便利程度的提升,投资的流动性更强。实际上,这也是在深度培育P2P市场和用户习惯。
镜鉴
京东是互联网金融的后起之秀,虽然在不少地方被认为有跟风阿里的嫌疑,但其反应速度和构建思路可圈可点,可以为寻找多元业务发展模式的P2P平台所参考借鉴。
2013年9月,京东拿到小贷牌照,上线京小贷,这是一款以信用为基础的产品,无须抵押,全程线上审批,融资成本在年化14%—24%之间,显著低于其他小贷产品,京小贷目前仅针对平台上的商家,但很快会拓展至拍拍网,并拓展至京东生态圈之外。有数据称,京小贷上线后的两天之内,已经为几百家商户放出去3000多万元贷款,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当年12月,京保贝上线,是京东推出的P2P供应链金融产品,在上线当月,其融资金额超过3亿元,单月放贷额最高突破10亿元。京东宣称平台上万家供应商可凭采购、销售等数据快速获得融资,3分钟内即可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过程,且无须任何担保和抵押,能有效地提高企业营运资金周转。京保贝是通过对京东平台上采购、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集成和处理,从而完成自动化审批和风险控制。由于整个流程都在线进行,实现放款的时间可由以前按天计算缩短到3分钟以内。该业务融资期限长达90天,融资金额和还款时间还可由供应商自主决定。
2014年年初,京东又推出京东白条。京东白条被界定为“先消费,后付款”的全新支付方式。用户可以凭借京东发放的白条,在额度内进行消费。京东白条的功能与银行信用卡相似,京东将在线实时评估客户信用,被视为个人信用消费产品。用户可以在京东首页点击“京东白条”专区,在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等申请材料后,京东首先会对用户在京东上的消费记录、配送信息、退货信息、购物评价等数据进行风险评级。
至此,两年内,京东融资服务已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平台上的各个群体:针对京东自营业务中的供应商有京保贝,针对联营业务中的商家有京小贷,针对客户有京东白条。相比而言,京保贝的额度较大,单笔会在几十万到一两千万元之间;而京小贷目前单个商家的授信上限在200万元;京东白条的信用额度最高1.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在贷后管理方面,京东借此还强化了对商家的实时监控,在偏离风险阀值时会提前预警。一旦发生逾期,可以从商家在京东的结算款中直接扣除。
虽然在业务基础层面,P2P平台和京东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京东网贷产品无法直接被引用,但不妨切换一种思路,瞄准京东网贷业务的目标人群,可以借鉴强化消费贷产品、推出经营贷等概念,相比京东可以采取有吸引力的放贷政策和收益比例,这正是P2P平台的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在关键环节嵌入自己的优势资源。或者不失时机地主动融入某一方电商阵营,或合作或合并,这也是P2P平台该去思考和破解的求生法门。
来源:网络
乱象
2014年被视为P2P野蛮生长的一年,根据第三方资讯平台提供的数据:行业成交量以月均10.99%的速度增加,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2528亿元,是2013年的2.39倍;2014年新上线的网贷平台超900家,达到1575家;投资人数为116万人。1500多家平台去争夺百万投资用户,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实际上,这一年来,国内P2P也的确没有消停过。P2P在无门槛、无监管的现状下野蛮生长,整个行业鱼龙混杂,一些公司以超过30%、40%的高收益大肆圈钱,但钱到手后放贷根本无法实现如此超高收益,草台班子很快导致挤兑甚至停业关门。同时,假标、假合同泛滥成为行业中公开的秘密,资金轻而易举地被挪用。一些投资小且脆弱的平台还常常遭遇黑客攻击,平台瘫痪屡次发生,投资者人心惶惶。
一旦出事,P2P公司往往以“拖”字解决,投资者进退维谷,因为大的投资者担心拿不回钱大多放弃报警,小的投资者报警但金额太小无法立案,P2P的老板们则堂而皇之无须跑路,随后只需像挤牙膏一样维持少量兑付,便能游离于法律之外。
金融专业能力弱、执业规范不健全和平台技术安全仍然是P2P的三大生死命门,更有鱼龙混杂,以欺诈、高利贷为目的的案例不胜枚举,构成了P2P乱象的根源。
生机
以征信系统保障平台服务。P2P行业建立征信系统也是一个未来的趋势,构建和介入征信系统使得平台或者借贷者的规模和资产变得透明。目前网贷行业过高的资金杠杆率使得平台的运作和民众的投资始终处于高危状态,一旦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骗子平台和危险借贷者将无所遁形,投资风险将得到飞跃性的降低。
P2P模式一般是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牵线搭桥,以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据网贷之家统计,纯信用借款坏账率在5%—10%,抵押借款也在3%左右,借款人信用资质是成交的关键因素。由于P2P网站缺乏系统性的信息化手段和信息数据积累,基本没有征信能力,而且央行征信系统目前也不对网络贷款开放。
在线风控和征信系统成为网络贷款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先知先觉者已经在行动,2013年北京安融惠众推出面向P2P行业的征信系统,可以实现借款人黑名单信息和借款人不良信息共享查询。上海资信则收集整理了P2P平台借贷两端客户的个人基本信息、贷款申请信息、贷款还款信息和特殊交易信息等。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资信已签约P2P网贷企业102家,报送客户数超过11.5万人,黑名单人数1034人;北京安融惠众MSP平台也已吸纳196家会员,累积50万人的信用信息、1万多个负面清单。
市场的呼吁声越来越强烈,建立专业P2P征信公司已迫在眉睫,为P2P提供专业可靠的征信信息服务,使广大P2P平台能够摒弃线下审核、抵押、担保等传统金融征信手段,从而从借入借出两端扩大市场规模:P2P能够惠及更广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用户,大大拓展P2P的覆盖范围,同时也能够使投资者的收益得到更加稳定的保障。
以多元业务抵御系统风险。2014年下半年以来,一些P2P平台正尝试多元业务,开始转型之路。随着衍生运营模式层出不穷,有些平台逐渐脱离传统个人对个人的“小贷”业务。出现如P2C(个人对企业)、P2B(个人对非金融机构)、P2N(个人对多机构),甚至P2G(个人对政府项目)等诸多模式。这些衍生模式试图通过全新的产品或者产品组合设计,疏散P2P的投资风险,为投资人提供相对低风险的P2P投资组合。
目前,随着业务的拓展步伐加快,供应链金融也成为P2P平台新宠。供应链金融主要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P2P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拥有完整供应链企业资源的传统电商自建P2P,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京东、阿里巴巴等;第二种是P2P平台通过合作、收购的方式对借贷的资源进行整合,为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服务,如第一P2P、工商贷、甬商贷和积木盒子等。
需要警惕的是,随着业务多元的发酵,金融运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P2P业务拓展有没有底线?在哪里?去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座谈会上提出,P2P转型不能逾越四条红线: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以移动互联培育消费习惯。2014年互联网金融的最大创新点和增长点就在移动互联网,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抢占手机APP理财入口,尤其以阿里的支付宝钱包与腾讯微信的争夺最为明显。
一些P2P平台也紧抓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通过手机刷卡器的支付功能,支持P2P平台充值服务,打造了充值、投票、查询、查看等一体化的手机P2P理财平台。借款人通过平台发布借款需求,投资人通过手机APP即可查看借款项目,以快捷充值或刷卡方式完成充值,然后投资相应的债权,定期获取利息收益,定期跟踪项目进展并查看信息披露,也可随时转让所持有的债权。所有操作在手机APP上均可完成。
早在2013年9月,宜人贷借款APP上线4个月,下载人数就突破30万。宜信公司是业内率先实现P2P业务移动化的企业,宜人贷借款APP可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提交借款申请与个人资料,并可及时获悉借款获批信息,整个申请过程最快不到3分钟。进入2014年以来,P2P网贷平台和众筹机构也不甘示弱,相继布局手机APP应用和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
P2P转战移动端成为趋势,P2P平台通过开发手机客户端,可以满足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投资的需求,随着便利程度的提升,投资的流动性更强。实际上,这也是在深度培育P2P市场和用户习惯。
镜鉴
京东是互联网金融的后起之秀,虽然在不少地方被认为有跟风阿里的嫌疑,但其反应速度和构建思路可圈可点,可以为寻找多元业务发展模式的P2P平台所参考借鉴。
2013年9月,京东拿到小贷牌照,上线京小贷,这是一款以信用为基础的产品,无须抵押,全程线上审批,融资成本在年化14%—24%之间,显著低于其他小贷产品,京小贷目前仅针对平台上的商家,但很快会拓展至拍拍网,并拓展至京东生态圈之外。有数据称,京小贷上线后的两天之内,已经为几百家商户放出去3000多万元贷款,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当年12月,京保贝上线,是京东推出的P2P供应链金融产品,在上线当月,其融资金额超过3亿元,单月放贷额最高突破10亿元。京东宣称平台上万家供应商可凭采购、销售等数据快速获得融资,3分钟内即可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过程,且无须任何担保和抵押,能有效地提高企业营运资金周转。京保贝是通过对京东平台上采购、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集成和处理,从而完成自动化审批和风险控制。由于整个流程都在线进行,实现放款的时间可由以前按天计算缩短到3分钟以内。该业务融资期限长达90天,融资金额和还款时间还可由供应商自主决定。
2014年年初,京东又推出京东白条。京东白条被界定为“先消费,后付款”的全新支付方式。用户可以凭借京东发放的白条,在额度内进行消费。京东白条的功能与银行信用卡相似,京东将在线实时评估客户信用,被视为个人信用消费产品。用户可以在京东首页点击“京东白条”专区,在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等申请材料后,京东首先会对用户在京东上的消费记录、配送信息、退货信息、购物评价等数据进行风险评级。
至此,两年内,京东融资服务已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平台上的各个群体:针对京东自营业务中的供应商有京保贝,针对联营业务中的商家有京小贷,针对客户有京东白条。相比而言,京保贝的额度较大,单笔会在几十万到一两千万元之间;而京小贷目前单个商家的授信上限在200万元;京东白条的信用额度最高1.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在贷后管理方面,京东借此还强化了对商家的实时监控,在偏离风险阀值时会提前预警。一旦发生逾期,可以从商家在京东的结算款中直接扣除。
虽然在业务基础层面,P2P平台和京东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京东网贷产品无法直接被引用,但不妨切换一种思路,瞄准京东网贷业务的目标人群,可以借鉴强化消费贷产品、推出经营贷等概念,相比京东可以采取有吸引力的放贷政策和收益比例,这正是P2P平台的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在关键环节嵌入自己的优势资源。或者不失时机地主动融入某一方电商阵营,或合作或合并,这也是P2P平台该去思考和破解的求生法门。
来源:网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