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可能引起的“羊群效应”
一旦人民币贬值,由于‘羊群效应’,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使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大大复杂化。 中国城镇化进程顶层战略设计,以及多业态战略安排:包括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休闲农业地产等多业态战略。
一旦人民币贬值,由于‘羊群效应’,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使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大大复杂化。当然,这仅仅是各种可能性之一,但我们必须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预案。
2014年,中国资金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股市却连创新高,掀起一轮小型“狂欢”。
如何理解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的逻辑?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近日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余永定指出,中国经济可能进一步下滑,但保7%应该没有问题;货币也可能进一步放宽,但放宽幅度有限:股市红火、实体萎靡意味着大量资金隐藏在金融体系中伺机而动,但却拒绝进入实体经济;2015年美联储将逐步退出数量宽松,全球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触底回升,国内货币政策的放松必然导致资本外流的加剧和人民币的贬值。
“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中国出口,但会对大量借入外债的企业造成冲击(中国的外债相当55055亿元人民币)。此外,一旦人民币贬值,由于‘羊群效应’,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使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大大复杂化。当然,这仅仅是各种可能性之一,但我们必须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预案。”
此时,仅靠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支持经济增长的问题,根本药方在于市场化改革。
他同时指出,央行2014年推出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 (PSL)、常设借贷便利 (SLF)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反映了央行将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从货币(信贷)数量转变到基准利息率和引导建立收益率曲线(期限结构曲线)的意图。
“央行的这一努力,符合央行调控的世界潮流,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央行在改变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发展新货币政策工具的过程中,担负了过多的结构调整的任务。而且,新工具在操作上多少存在“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余永定表示,央行和市场必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信息披露是建立这种互信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PSL和SLF本身并不存在不便于披露信息的问题,相反,PSL之类工具能否有成效,依赖于“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充分”。
今年以来,央行屡次对货币“微刺激”,市场机构对资金面偏乐观。如何理解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基调?
余永定:理论上说,在因产能严重过剩或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政府确实应该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中国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对于相当一部分产能,并不是透过刺激有效需求(如房地产投资)使其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而是去产能的问题。
例如,中国的钢产能10亿吨,占世界48-50%。中国的钢铁厂有上千座,而日本、韩国这些钢铁生产大国也就只有三、四家钢铁厂。中国钢铁行业利润少的可怜,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十分巨大。因而,对于其中大多数钢厂来说,选择只有两个:转型或破产。
因而,中国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使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而是如何同时实现保增长底线和结构调整两重目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构调整是市场的事情,央行甚至政府都大可不必操心结构调整,而只需关注如增长速度、就业和通胀等宏观经济问题。中国的国情不同。但货币政策,毕竟不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工具,让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手段解决结构问题是勉为其难了。在这方面,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多作用。当然,问题的解决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
鉴于经济的下行压力、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5年央行应该会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但这种放宽应该是有限的。长期以来,中国的货币增长速度始终明显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即便在2014年情况也是如此。
11月份股市的暴涨充分说明,在金融体系中,流动性是充足的。如果流动性不足,股市如何会出现近万亿的日交易量?问题是,大量资金隐藏在金融体系中伺机而动,但却拒绝进入实体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有何帮助、对整个经济会产生什么副作用,是难于判断的。例如,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是否会使前几年的结构调整成果归零、使“僵尸企业”继续苟延残喘?因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和其他一系列政策(财政政策、房产登记、严格执行环保措施等)相配合,才能发挥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
此外,2015年美联储将逐步退出数量宽松,全球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触底回升。由于中国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的开放,在全球利息率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的放松,必然导致资本外流的加剧和人民币的贬值。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中国出口,但会对大量借入外债的企业造成冲击(中国的外债相当55055亿元人民币)。此外,一旦人民币贬值,由于“羊群效应”,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使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大大复杂化。当然,这仅仅是各种可能性之一,但我们必须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预案。
总之,2015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有所放松。但除非经济出现跌破“底线”的危险,央行不大可能实行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
央行的“微刺激”似乎更倚重SLF、PSL等新货币工具,信息披露不如传统工具及时。你怎么看这样的新工具?
余永定:由于外汇储备增加不再是基础货币增加的重要来源,央行不再依靠卖央票对冲过剩流动性来控制基础货币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支持经济增长,央行又回到了2000年代之前的控制基础货币增长的方法: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
央行现在的再贷款是有抵押的(这和以前不同)。央行推出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 (PSL)、常设借贷便利 (SLF)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前两项属于央行再贷款范畴,后两项采取回购的形式,可以算作是对流动性的临时性调节。
新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反映了央行将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从货币(信贷)数量转变到基准利息率和引导建立收益率曲线(期限结构曲线)的意图。央行的这一努力符合央行调控的世界潮流,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央行在改变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发展新货币政策工具的过程中,担负了过多的结构调整的任务。
PSL可能是参考欧洲中央银行推出的TLTRO而设计的。TLTRO是欧洲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的有条件的再贷款,为了取得再贷款,商业银行必须参与投标,信息是公开的。而且, TLTRO并不成功。事实上,商业银行参与投标的积极性并不高。
央行推出的新工具,在操作上都多少存在信息不透明的问题。PSL为什么仅仅给一家银行而不是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发放?SLF信息披露滞后是何道理,我也想不清楚。央行和市场必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信息披露是建立这种互信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发达市场经济的中央银行,高度重视信息的透明度、高度重视与市场的沟通。信息披露及时与否与央行的工具没有什么大关系。PSL和SLF本身,并不存在“不便于披露信息”的问题。相反,PSL之类工具能否有成效,依赖于“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充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