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数据:上海自贸区融资租赁全国第一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融资租赁产业在自贸区内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下一步,上海自贸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继续吸引境内外融资租赁企业入驻,形成更加集聚的产业规模,形成更加有利于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融资租赁产业在自贸区内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比如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商业保理业务、跨境人民币及外汇的改革创新举措、允许和支持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在区内设立项目子公司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等政策,使得上海自贸区挂牌以后,融资租赁作为区内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受到区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截至今年11月底的最新数据,上海自贸区内已经累计引进了264家境内外融资租赁母体公司和314家项目子公司(即SPV项目公司),累计注册资本超过了847.6亿人民币。目前国内来说,上海自贸区是融资租赁产业最集聚的区域之一,目前聚集的租赁母体公司数目,以及注册资本数,已经超过了天津,基本属于国内第一的状态。
其中,自贸区挂牌后新引进的融资租赁母体公司是190家,占累计总数的85%;项目子公司164家,占累计总数的52%;新增注册资本621亿。这些租赁公司共运作做了包括68架民航客机、7架支航客机、38艘远洋船舶、2台飞机发动机、2套石油钻探设备、2套光伏设备、41套发电机组等,以及其他若干大型设备。租赁资产的价值总额已经超过96亿美元。
此外,在这些新成立的融资租赁公司中,央企投资的融资租赁公司有8家;注册资本资本金超过10亿人民币的有9家,超过50亿人民币的2家。另外还有2家金融租赁公司,3家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外资租赁公司是219家。外商租赁公司中,有50家是投资方具有厂商背景的,占总数的23%。
还有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诸如东方航空、吉祥航空、春秋航空——上海三大航空公司,光大证券、国泰君安等一批证券公司,以及葛洲坝集团、上海大众、海尔、京东、四川长虹、日本三菱、三井住友等,都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了融资租赁公司。
在金融租赁公司方面,已经有交银、招银、国银、工银、建信等金融租赁公司在区内总共设立了151家项目子公司,主要开展飞机、船舶等国内外跨境租赁业务。今年3月,银监会又发布了最新版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金融租赁公司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经银监会批准,可以设立分公司、子公司;7月28日,银监会又颁发了《金融租赁公司专业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因此,交银租赁公司继去年9月29日在自贸区挂牌时首家获得批准筹建专业子公司之后,今年8月18日,又正式获得上海市银监局开业批复,成为自贸区内首家设立了专业子公司的金融租赁公司。与此同时,上海还有7到8家金融租赁公司意向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或专业子公司,依托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在跨境投资、融资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空间和优势。
以上情况,主要还是归功于为自贸区为区内融资租赁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优势。
区内不断提升的金融服务水平,这一块是融资租赁企业最关心,也是自贸区改革最核心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取消了金融类租赁公司境外租赁和境外债权业务的逐步审批,实行登记制度;允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中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境内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简化飞机、船舶等大型融资租赁项目的预付款手续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区内的金融创新政策,对融资租赁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自贸区内金融开放创新的初步框架基本形成。
一行三会先后出台支持意见,总共51条,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又推出8项实施细则,包含14项具体规定。重点围绕着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推进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试点、外汇改革五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其中,人行上海总部发布了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的2项实施细则,启动了自由贸易账户的业务,分账核算业务正式落地。
二、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加。
截至10月底,区内新设一行三会批准的持牌金融机构103家,其中中资银行分支机构22家,外资银行支行23家,银监审批的非银金融机构6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和再投资项目14家,证监审批的金融机构和再投资项目17家,交易平台2家,支付结算机构22家,类金融机构540家,金融信息服务机构336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2506家。上述3488家,都在从事金融和类金融相关产业。
这些投资机构与自贸试验区的特点和优势相结合,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业务。截至10月底,自贸区内跨境人民币的境外借款总共发生了103笔,累计金额是190.34亿元,66家企业参与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试点,资金池总收支额约498.9亿元,区内跨境人民币经常项下结算1232.13亿元,直接投资项下结算907.5亿元,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超过了2279.76亿元。这些数据基本是在6月18日FT账户设立后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在短短半年时间里面,金融创新总额是超过了2000多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倍,占到整个上海市的17%。已经通过分账核算系统验收的10家银行,总共开立了6011个自由贸易账户,账户存款额超过了44.4亿元。
基于上述支持政策,上海自贸区挂牌后,融资租赁作为区内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受到投资者重点关注,平均每月以10家以上的新增速度,在区内迅速地聚集,最近两个月每个月新增30家左右。
下一步,上海自贸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继续吸引境内外融资租赁企业入驻,形成更加集聚的产业规模,形成更加有利于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
一、加快落实总体方案,我们会加快把总体方案中涉及到融资租赁政策尽快落地,特别是积极推动金融管理部门细化自由贸易账户、跨境人民币结算等等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创新措施和实施细则,抓紧组织区内融资租赁企业率先开展试点,并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元融资模式。
二、推动融资租赁资产交易平台的建设,完善市场运作功能。今年5月28号,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牵头,与上海联交所共同组建了融资租赁资产交易平台,平台旨在搭建国际化、专业化的市场服务机构,提供公开化、透明化的资产交易服务,进一步为区内的融资租赁企业的飞机、船舶等大型资产的产权、债券、股权的处置提供便利,提高资金利用率,进一步完善融资租赁配套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大力引进重点项目,引导产业的聚集发展。目前,一些境内外知名企业正在和自贸区管委会接洽,意向入驻自贸区,充分运用自贸区赋予的产业政策,开展面向境内外的融资租赁业务。自贸区将利用这些契机,提升产业功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着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的联动发展。
从上海自贸区展望重庆未来自贸区
2015年,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简称“一带一路”战略),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翻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重庆正好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
12月18日,从市政府召开的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出台《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我市基础设施项目投入预计将达到1.2万亿元。
作为自贸区申报热点城市、同时也是西部重镇的重庆,不但是整个国家中西部发展的战略要地,更有成为自贸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不管是渝新欧、长江黄金水道,抑或是新丝绸之路带给重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还是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都为重庆未来升级为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上海外高桥保税港区升级为自贸区,自挂牌成立到现在,区内企业的注册数量已激增5倍,超过1.6万家;写字楼的日租金也从1.3元/平米涨到了8元/平方米,6倍于原租金。从上海自贸区展望重庆未来自贸区,重庆保税港区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重庆保税港区外贸成增长主力
5重保税政策红利
5年免税可达400万元
今年前10月,重庆就依托其在中西部唯一的重庆保税港区优势,推动重庆前10月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了4994亿元,同比增长47.2%。而且重庆前10月的外贸总额和增长速度都位于西部第一。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重庆所有的外贸总额中,其中重庆保税港区的占比高达60%-70%。
据了解,在重庆保税港区产业扶持政策中,涵盖了制造业、贸易、结算、文化、物流、金融、服务七大行业,凡是符合保税港式区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企业,港区按照企业年度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的港区留成,从1-5年按照累进计算原则,进行相应的补贴扶持。每个行业在分档原则的扶持比例上略有不同,但扶持的力度明显超过其它开发新区。
正是重庆保税港区未来成为自贸区的巨大发展潜力,该区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企业争相进入。根据重庆保税港区管委会消息,目前重庆保税港区入驻的企业累计达到475家,其中有13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惠普、伊藤忠、马士基均在其中。这些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众多企业入驻,将带来大量的产业和写字楼需求。
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可根据其年度实际缴纳增值税的税额和港区留成部分,在1-5年内给予补贴扶持。一家企业花了3000万元买了一层写字楼,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年减免下来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财政补贴高达400万元,相当于5年时间就能省出一套物业来。(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