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巨亏8亿元:大批机构或提前知道绝收信息
10月31日,该公司三季度业绩显示巨亏,消息如同深水炸弹,让市场久久不能平静。多达8.12亿元的损失,销蚀了公司此前三年的利润总和,最令外界生疑的是,公司将业绩巨亏的肇因,归结于深海冷水团异动的天灾。
最近一个月来,獐子岛深陷业绩巨亏的争议之中。
10月31日,该公司三季度业绩显示巨亏,消息如同深水炸弹,让市场久久不能平静。多达8.12亿元的损失,销蚀了公司此前三年的利润总和,最令外界生疑的是,公司将业绩巨亏的肇因,归结于深海冷水团异动的天灾。
不少投资者想起,此前A股农业上市公司频发业绩造假的历史,因此迅速将獐子岛与蓝田股份联系在一起。
在解释这起所谓“黑天鹅事件”时,獐子岛搬出科研机构的环境监测数据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对绝收情况的监盘结果监测数据,试图说服投资者相信这的确是一起天灾。
深海养殖的无法查证,让这起事件真相不明,缺乏权威机构的调查取证也让投资者疑团满腹,谁能推动调查或给出冷水团灾害的真相?
虽然獐子岛将绝收归咎于天灾,但据《财经》记者调查,事实远不止如此。冷水团异动背后确有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大失误,獐子岛并未如实全面披露。
另据《财经》记者了解,监管层正在调查围绕獐子岛利空信息可能涉及的内幕交易嫌疑。到三季度末,大批机构投资者撤离了獐子岛,这些机构是否提前知道了绝收信息,是监管部门调查的重点。
冷水团突袭疑云
獐子岛是一家主营水产养殖、加工、贸易的上市公司。2006年登陆A股,此后利润一直不错。因其产业模式独特,也是水产养殖业的名片,2008年其股价一度超过百元。
但就在10月14日,獐子岛突然宣布停牌,公告称拟披露与底播增殖海域的重大事项。半个月后,獐子岛披露,2011年底播海域为119.1万亩、2012年底播海域为29.56万亩的虾夷扇贝,因受冷水团异动导致的自然灾害影响,虾夷扇贝近乎绝收。
虾夷扇贝为獐子岛的主营产品,今年三季度正是2011年底播种的虾夷扇贝的收获季节,没想到竟然没有收成。由此三季度獐子岛巨亏8.12亿元,市场哗然。
投资者最为不满的是,在此之前,獐子岛从未披露过底播的虾夷扇贝长势不利的信息。獐子岛公司称,在今年4月至5月,公司进行抽检时,上述底播的虾夷扇贝生长情况尚且良好。
短短几个月,即将收获的虾夷扇贝突然受冷水团影响近乎绝收,这让市场难以相信。
所谓冷水团,是指与周缘水体相比,以温度低、盐差小为其主要水文特征的水体。
据多位海洋专家介绍,冷水团异动带来的水温骤变,确实能对海产养殖带来影响及危害,但相关人士称,该情况此前并不常见。
獐子岛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冷水团此前一直被獐子岛公司当作利好宣传,认为冷水团到来后,水温降低会让扇贝的品质更好,但现在一个以往被认为利好的因素,却变成了事件的肇因。
目前尚未有权威机构能够说明,冷水团对虾夷扇贝养殖的影响程度。
被獐子岛认为是科学依据的,是与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中科院海洋所出具的一份会议纪要。
该会议纪要称,今年1月至8月,受冷水团异动影响,獐子岛海域水温波动幅度加大,由此影响了虾夷扇贝的适温生长期和饵料的生长。
獐子岛董秘孙福君表示,结合中科院海洋所对相关海域的监测数据及虾夷扇贝存量的抽测,公司判定虾夷扇贝近乎绝收的主因是自然灾害。
冷水团的突袭,不仅让投资者意外,就连獐子岛居民也感吃惊,多位獐子岛上的居民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在岛上生活以来,从未听说过冷水团。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邹景忠表示,此前鲜有冷水团导致扇贝等海产品大面积死亡的案例,根据国内目前的研究与监测,冷水团主要集中在黄海中部,大连长海县地处黄海北部,非冷水团高发区域。而东海、南海等更是很少能见到冷水团。
中科院海洋所的监测数据显示,獐子岛海域水温与往年相比波动幅度加大。
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水温的变化会导致虾夷扇贝的大量死亡。在市场的质疑之下,中科院海洋所有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会议纪要只是对虾夷扇贝减产进行了几种可能性分析,当时并不知晓虾夷扇贝已经绝收。
受访的专家认为,獐子岛公司仅凭中科院海洋所的会议纪要就认为,是自然灾害导致了虾夷扇贝的大量死亡过于武断,建议对死亡的扇贝壳进行权威的调查鉴定。
一位要求匿名的海洋专家表示,什么样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因素造成了水生物及海产品的死亡,只有国家法定的、有鉴定资质的机构才能做出结论并作为调查依据。中科院海洋所并没有调查资质。獐子岛不能以此作为判定自然灾害的重要依据。
中科院海洋所综合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科院海洋所是做科学研究的,至于鉴定资质的问题,他并不清楚。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獐子岛这类公司所说虚实根本无法去核查,不可能派研究员深入海底去核实。如果事态发展严重,不排除通过法律的手段追究公司责任。这家基金公司三季度持仓獐子岛股票,收益必会受到此次事件的影响。
所谓天灾的疑团,随着记者在獐子岛的调查,呈现出了不为人知的一面。
双面獐子岛
60岁的郑起正在海边编织着渔网,望着眼前的大海,感慨命运多变。
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国家渔业部门认定的船长,一直活跃在他土生土长的海域。如今,他没有了自己的船只,闲时只能织渔网,割海草。
郑起的命运和獐子岛公司的上市交织在一起。1998年,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一年,郑起被不允许在公司确权的海域打鱼,他远赴西非打鱼。
2001年4月,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獐子岛的上市步伐逐步加快。2002年6月,时任獐子岛镇委书记吴厚刚辞去公职,担任獐子岛董事长。
2005年,熟悉獐子岛海域的郑起重新回来了。但他的船只能开得越来越远,因为獐子岛公司的确权海域越来越大。最终,在2012年,他将船只卖给了公司,因为太远的海域实在太危险了。
“现在想来心哇凉哇凉的”,郑起说,这片海域好像成为了吴厚刚和那些高管的,虽然岛民名义上是股东,但一年分不了几个钱。岛民每人拥有獐子岛股票6000股,但这6000股只是受益权,并不能上市交易,每年能获得大约1400元的分红。
据当地人介绍,与獐子岛同属长海县的另外几个岛屿,个体户都可参与海域的确权。如海洋岛岛民依靠确权海域培育虾夷扇贝苗种,收入较为可观,而獐子岛的苗种培育全由獐子岛公司垄断,个体户不允许自己育苗。
一位与獐子岛政府有较多接触的人士说,在獐子岛上市后,外界传言獐子岛每家每户有资产上百万元,事实并非如此。獐子岛居民从獐子岛公司和政府获得的收益并不多,一部分为每年约1400元的分红,另一部分为政府按照年龄给予的每个人2000元至4000元的临时生活补贴。
与普通岛民不同,吴厚刚无疑是獐子岛上市的最大获利者,他在上市之初即获得獐子岛公司10%的股权,持股比例仅次于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和长海县獐子岛褡裢经济发展中心两家集体企业。在公司上市后,他一度进入福布斯富豪榜。
由于獐子岛公司从成立一直是乡镇所有,早在1995年,担任獐子岛镇副镇长的吴厚刚就兼任獐子岛前身公司的副总经理,1996年升为獐子岛镇镇长兼公司总经理,至今掌控公司近20年。
吴厚刚兄弟三人,吴厚刚排行老二,大哥吴厚敬、弟弟吴厚记,当地人称,“吴敬、吴刚、吴记”。据岛民称,吴厚刚工作能力颇强,特别是管理集体企业时,较为强硬。“獐子岛的工作,换了吴厚刚,别人还真做不了。”獐子岛一位老党员说。
上述人士说,吴厚刚在獐子岛有极高的地位。很多居民有家庭成员在獐子岛公司上班,因担心工作饭碗,不敢公开提出与吴厚刚相左的意见。
吴厚刚诸多亲属也在公司担任要职。
《财经》记者查阅到,在2011年獐子岛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名单中,出现了养殖事业二部总经理吴厚敬、养殖事业一部总经理助理吴厚记、荣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强、大长山岛分公司经理刘锋。这四人分别是吴厚刚的哥哥、弟弟、外甥和妻弟。
在当地岛民看来,在这样的公司体系中,上市公司的经营缺乏有力的监督,这也为2011年收购虾夷扇贝苗种时爆发的造假事件埋下了伏笔。
不过孙福君表示,獐子岛镇近1.5万人口是公司的股东,有的还是公司的员工,他们可以对苗种收购、底播这一过程进行监督。
购苗受贿埋隐患
2011年的那场购苗受贿风波,被很多舆论认为是造成此次虾夷扇贝大幅减产的主因之一。
虾夷扇贝的养殖,首先要将培育好的扇贝苗,由人工撒播到指定海域,待三年生长期后,虾夷扇贝成熟,再由人工捕捞。
这期间,由人工对海底的生态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如果发现有影响虾夷扇贝生长的异常生态变化,可以提前进行捕捞以减少损失。这些异常变化通常是指水温和虾夷扇贝的饵料等。
在上述环节中,除了冷水团等自然因素,底播苗种的质量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2011年獐子岛底播的虾夷扇贝苗种,对外采购占比90%。
苗种主要来源于海洋岛、大长山岛等诸多养殖户。从2011年起,吴厚刚之弟吴厚记负责海洋岛苗种的收购,而海洋岛是獐子岛虾夷扇贝苗种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2012年3月28日,獐子岛公司有员工因为在底播苗种收购过程中收受贿被举报,随后被长海县公安局立案。
据接近此案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因为此事,一位在海洋岛收购苗种的会计获刑,他获刑的原因是收受了养殖户的贿赂,会计最终因此获刑五年。
当时养殖户行贿的原因是,负责收购苗种的公司人员会对养殖户的苗种进行抽检,抽检的内容包括扇贝苗的大小规模以及成活率,由于一批扇贝苗种不会全部检查,被抽检的几箱扇贝苗如何被记录质地对于养殖户非常重要。
由于扇贝苗种被收购清点后,为了保证存活率会及时投入海底,这样即使苗种质量造假也很难留下证据。
上述人士表示,收购苗种牵涉众多环节,只凭一个会计并不能完成造假链条,他只是负责记账的,具体记多少,恐怕还需要更高层领导同意。
一位参与了2011年底播扇贝苗的獐子岛员工私下告诉《财经》记者,在他参与底播的那次,发现装扇贝苗的箱子里有大量的杂质,真正的扇贝苗目测达不到50%。他说,因为负责收购苗种的是董事长的弟弟吴厚记,员工对于扇贝苗的质量问题并不敢公开议论。
《财经》记者欲就此事向吴厚刚求证,但未获回应。
公司董事会秘书孙福君表示,当时有人向公司举报投苗不足,然后公司向司法机关进行了举报。吴厚记在2012年离开公司,受到了内部处理,他在收苗和播苗上负有管理责任。
2011年投入苗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被很多岛上居民认为是造成今年绝收的直接原因。
不过,孙福君表示,由于在底播苗种时开放程度高、参与者众多,一些员工还是公司的股东,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不会放任投苗造假不管,出现严重的投苗造假现象是不可能的。
獐子岛公开称自投苗后,公司每年有两次定期抽检,但除2012年提及春季抽检虾夷扇贝长势良好外,并无具体数据,公司董秘孙福君表示不方便提供数据明细。
岛民的不满在于,公司在处理2011年投苗不足一事上不够透明,被移交司法的只是普通员工。对于吴厚记等人是如何处理的,岛民并不知情。
内幕交易嫌疑
在业绩巨亏和市场强烈质疑的重压之下,11月17日,公司通过决议撤回了此前7月份临时股东大会通过的非公开发行股票议案。这让本就资金链紧张的獐子岛公司雪上加霜。
但獐子岛面临的问题不止于此。
《财经》记者独家获悉,证监会稽查总队正在就獐子岛停牌前夕,市场各方是否存在内幕交易问题进行核查。目前,稽查总队人员正在各地进行大量调查取证。
在10月31日披露冷水团事件之前,獐子岛公司在10月14日进行了停牌。
在停牌之前,未有任何关于虾夷扇贝大量死亡的消息公开披露。而在獐子岛停牌之前,有大量机构出逃。
根据同花顺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持有獐子岛公司股票的机构数量为93家,但到了9月30日,机构数量锐减至17家。
长海县一位渔业监管部门官员告诉《财经》记者,此次公司公告的2012年底播受灾的近30万亩海域其实并未受灾,而是獐子岛公司在发现2011年底播的虾夷扇贝没有产量之后,今年对2012年底播的部分虾夷扇贝提前进行了捕捞。
在发现这种现象之后,该官员认为这种提前捕捞得不偿失,所得产量只是明年捕捞的三分之一。经劝说后,獐子岛公司放弃了提前捕捞。
如果这位官员所说属实,则表明在信息披露之前,獐子岛公司很可能已经知晓了虾夷扇贝的生存情况,但并未及时披露,反而为了上市公司业绩提前捕捞尚未成熟的虾夷扇贝。不过,上述官员在接受记者进一步核实采访时否认了此前的说法。记者就此事向孙福君求证,但未获回应。
獐子岛公司称,今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对虾夷扇贝进行存量抽测,隧发现了存货异常。
如果獐子岛声称的抽检时间属实,逻辑上,至少说明9月15日至30日之间,虾夷扇贝的存货异常很可能已经被发现。但这个时间段公司没有停牌。是否有一些机构获得消息提前出逃?
虽然上述官员否认自己所说的存在提前捕捞的问题,一位熟知獐子岛公司海上作业的人士明确告诉《财经》记者,因为业绩考核的压力,为了达到虾夷扇贝一天的产量,捕捞船只没有按照严格的捕捞年限进行捕捞,有些提前对尚未满三年的虾夷扇贝进行了捕捞。
《三联生活周刊》引述的獐子岛公司前员工的说法亦表示,今年没有虾夷扇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2013年秋天公司已经在2011年底播区域捕捞过虾夷扇贝。
由于獐子岛公司深海养殖的特性,每年收获的来源会计师很难核查,为利润的调节提供了便利。当上市公司面临短期业绩压力时,很有可能采捕还没有长大的虾夷扇贝,最终导致竭泽而渔。
上述人士认为,今年要收获的2011年底播的扇贝因为投苗和捕捞方式等问题,今年产量很低,公司只能说是冷水团原因,不会承认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上述种种令人生疑的信息,獐子岛并未进行公开披露。
目前,监管部门调查正在进行中,尚不清楚机构的大量出逃,是否与虾夷扇贝今年近乎绝收的内幕信息泄露有关。
农业公司悬疑
目前,獐子岛公司尚未复牌,2011年虾夷扇贝的近乎绝收,究竟多少是因为天灾,几分是因为人祸,尚需权威部门的调查。
獐子岛公司暴露的问题显示,农业公司因其行业特性,一旦遇到所谓自然灾害问题,通常无法给出准确的界定,巨亏是天灾还是人祸很难查证。
A股市场里面涉及重大造假的企业一度集中在农业及相关行业,从最早的“银广夏”“蓝田股份”,到近几年的“绿大地”“万福生科”。这与农业企业的财务特征是息息相关的。
PE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国家对农业行业的税收政策也被利用来进行财务造假,农业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减免幅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虚增收入 和利润,所付出的成本很小。而以一个工业企业为例,虚增1亿元的销售收入,需要拿出2000多万元的所得税和增值税,包含17%的增值税,和一部分所得 税。此外,农业企业的增长依赖自然资源的限制,很难追得上资本市场的步伐,达不到业绩预期的,就有造假的冲动。
另一层面,因为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特性,外部监督和核查也较为困难。
通常农业企业都是大面积养殖或种植,因面积过大而无法准确调查其产出。而且农业企业的上游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单笔交易额度很小,而且以现金收付为主,难以核查。
另外,农业企业的存货以生物性资产为主,难以盘点,以养殖业和林业最棘手。
当遇到人为因素暴露时,频发的自然灾害也为农业企业推脱责任提供了便利,例如绿大地在2009年曾以云南持续干旱为由解释巨亏。
如今,獐子岛的冷水团再一次拨动市场对农业上市公司敏感的神经。天灾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人祸,市场需要一个真实的獐子岛。
本文来源《财经》,作者李勇 高胜科 曲艳丽,授权华尔街见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