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大宗商品之变-箴言篇“外”史为鉴

张影影 | 2014-11-27 17:24 657

  这里所讲的以史为鉴,不仅仅是借鉴我们中国60多年的钢铁行业发展历程,也是借鉴国外发达经济体的钢铁发展历程。发达国家的钢铁行业、钢铁市

  这里所讲的以史为鉴,不仅仅是借鉴我们中国60多年的钢铁行业发展历程,也是借鉴国外发达经济体的钢铁发展历程。发达国家的钢铁行业、钢铁市场之路被概括为多个发展阶段,我们很难说就套用其某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来分析国内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态势。因为其所处的经济体不同,以及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导致其发展历程大相径庭,但是纵观其发展规律还是有迹可循。借鉴国外钢铁发展历程,也曾经历过中国这种转型阵痛。

  纵观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现代钢铁工业始于19世经初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01年到1951年,是第一代钢铁技术推动现代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52年到1974年,是第二代钢铁技术推动世界钢铁产量加速扩张的阶段。第三阶段,从1975年到20世纪末,世界钢铁工业进入了重结构优化和重吨位增长两种类型共存的发展阶段。而从全球粗钢产量的对比时间段来看,20世纪钢铁发展主要是依靠欧美加日本,而进入21世纪,全球粗钢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中国。

  对比中国的钢铁60年行业发展历程,与欧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发展历程又何其相似。比如第一阶段的粗线扩张时期,第二阶段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时期,第三个阶段重结构优化和重吨位增长。而中国目前处于第二、三结算的交替阶段,刚刚迈入这个门槛,我国还需要在第二阶段作出更大的改进和牺牲,才能真正的迈入这个第三阶段这个门槛。比如第二阶段中需要做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以小换大,恰恰这些中国都有做过,但是都仅仅是形似而神不似,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下通过对比中外钢铁行业中呈现出来的差距,能够给国内钢铁行业总结一些可取的经验或者启示。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是钢铁行业制胜的关键

  对比全球各个经济体粗钢产量排名以及前20名钢企排名来看,发达经济体的钢企相对集中,而提高产业集中度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国家贯彻执行某些政策,更有利于调配优化资源配置。

  表1:2013年世界前20大钢厂粗钢产量和排名(单位:百万吨):

  根据2013年全球钢厂排名来看,入围世界前20的钢铁厂家与过去两年变化不大,表明各钢厂的地位仍稳固,仅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退出前20大钢厂,其它未有变化。

  表2:全球主要经济体粗钢产量(单位:百万吨)

  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6.07亿吨,同比增长3.5%,粗钢产量创出历史新高。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增长主要受亚洲、非洲和中东带动,而其他地区产量均低于2012年。

  结合表1、2来看,在全球排名前20名的钢企中,中国钢企有10家,而其他经济体有1-2家。虽然从数量上来看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占有优势,但是从一方面看,多家钢企齐头并进,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很难在政策上或者是战略上形成占线统一,并且很容易在市场占有率的争夺,资源布局,乃至钢铁基地重建等方面形成冲突,甚至是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而从发达经济体国家来看,其基本上是两到三家钢铁企业管控国家的钢铁行业,很容易在一些分歧的问题上形成统一意见。

  而想要做到这个产业集中度高,其中几个过程不可避免,如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以小换大。对比国内外钢铁行业经历过的这些过程,能发现中国与其差距很大,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还有执行力度上额。

  1、兼并重组。国外快速成长的著名公司,无一不是通过并购、重组联合,整合资源,提升整个钢铁公司的产能,创造出规模效益和相关的协同效应;它们不仅重视战略性重组并购,而且更加重视并购后的整合,从而使其无论是地域上,还是产品组合方面都可以获得更大的销售市场,大大增加了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看,世界钢铁工业已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重组并购,分别确立了美国、日本、欧洲的钢铁强势地位,而且出现了巨型的钢铁企业,成就了4大钢铁集团。第一次大规模重组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由此造就了世界第一钢厂--美国钢铁公司。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新日铁合并重组,使日本跃居世界钢铁大国,成就了新日铁。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欧洲的重组并购,欧洲钢厂跨国合并,1997年达到顶峰,并成就了安赛乐。第四次是本世纪以来发生的以米塔尔领导的世界范围内并购重组,又成就了米塔尔。所以说安塞乐米塔尔公司在并购中成长,其发展史就是典型的战略性并购发展史。

  而中国,2005年7月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要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拉开了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序幕。2005年来,先后有武钢并购鄂钢、柳钢、昆钢;鞍钢与本钢重组;唐钢与宣钢、承钢重组联合;首钢控股水钢,首钢与唐钢成立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宝钢重组八一钢铁等。但是由于缺乏战略规划和实施细则;使得并购多流于形式;"并"而不和。所以兼并重组,在国内基本上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所以相对能够做到从里到外的统一调配。但是如果同样是势头相当的钢企联合,就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讲到下面的强强联合。

  2、强强联合。2002年2月欧洲三大钢铁制造商法国Usinor、卢森堡Arbed和西班牙Aceralia,宣布以换股方式合并,合并后成为阿塞洛钢铁集团。2006年3月中文译名改为安赛乐钢铁集团。2006年安赛乐与米塔尔钢铁公司合并,组建钢铁业领头羊安赛乐米塔尔钢铁集团。2012年日本新日铁和住友金属合并,两企业发挥不同领域的优势,实现强强合作,不断挖掘新业务:美国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高铁市场,无缝钢管与输油管道生产市场。

  国内这方面也有强强联合的案例:由唐钢与宣钢、承钢重组联合重组而成的新唐钢集团虽然在2006年2月挂牌,但人事、财务等方面的整合却进展缓慢,至今还是各自为政。山钢集团、宝钢集团、鞍钢集团等等亦是如此。所谓的强强联合,只能在区域价格上做到统一而已,或者说连价格都不能做到统一仅仅是挂名在某某钢铁集团下面而已,"大树底下好乘凉"躲避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从而导致强强联合徒有其表,而涉及到实际的人事、财务、资源调配、产品分化等等方面并没有做到。

  3、以小换大。想要做到这一点,兼并重组和强强联合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形成资源和规划的统一调配。仅仅做到挂名于集团下面,财务还都独立核算,这些都情况都各自为营,还不足以能够将以小换大来彻底执行。中国从05年开始高炉以小换大,但是截止到2014年11月,中国拥有超过5000立方米的高炉仅仅只有三座:首钢京唐两座5500m?,沙钢一座5800m?。其余小的高炉在国内星罗棋布,不计其数。然而对比下表日本和德国、俄罗斯的高炉情况,可见我国的落后程度,并且日本这些铁厂均只有一个高炉足以。所以,以小换大,想要做到的是资源更加合理优化的调配,不是盲目建大,然而考虑到我国国情,这些大大小小的高炉想要取缔,恐怕需要更久的时间。

  表3:日本德国俄罗斯大于5000m?的高炉统计

  笔者小结:关于提升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来讲,2007年至2011年,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逐渐提升,获得一定的成效,从36.8%一步步升至近50%。但从2012年前1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钢铁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仅为46.1%,较2011年回落了3.1个百分点。结合目前经济背景,到2015年底的三年内,国内钢铁业要完成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60%左右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困难。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以来地方政府的支持:无论多小的钢企,在地方都是利税大户、就业主力,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庇护。兼并重组势必引发税收和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如果不利于地方利益,或将受到地方政府的不配合。

  二、规划合理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同属于同一个国家的钢铁企业,其所在的地域不同,产品销售辐射的区域不同,主打产品不同,大的发展方向不同,所以在国内很少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举例韩国浦项和现代两家钢铁公司:浦项生产各种先进的钢铁产品,包括热轧钢卷、钢板、钢条、冷轧钢板、电导钢片和不锈钢产品等;而现代钢铁是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的子公司,主要生产的产品涉及型钢、棒材、热轧产品、冷轧不锈钢等,且其所生产资源多提供给自身汽车制造。再比如日本的钢厂都有优势,且在国内不冲突,在国际上竞争上还能互相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使得本国资源调配更加优化,更加合理。然而国内这点做得还有待进步,比如各个钢铁基地划分:宝钢的湛江钢铁基地,与武钢的防城港项目,其实在其主导产品和对内对外销售渠道上来说,就出现大部分的重合,这难道不是资源调配与规划的不合理?

  笔者小结:受限于中国一些地方政策,以及钢企所属利益集团不同,加之地方的保护政策,使得这个规划合理进展十分缓慢。并且想要实现这个规划合理的前提是完成第一步产业集中度。

  三、产品高端化是钢企生命源泉

  首先拿我国占产量50%以上的建筑钢材来说,虽然近年来我国高强钢筋增速较快,但仍落后于国际水平。2013年初统计我国建筑用钢筋60%采用二级钢,三级钢以上钢筋只占30%左右,2013年中开始淘汰二级钢,截止到2014年底,做到三级钢使用率70%。而国外高强钢筋使用较为普遍,用量一般为70%-80%,其中以400兆帕左右的钢筋为主。从这一点说明国内升级换代速度慢。

  而高端钢材来看,特钢产业,尤其是高端特殊钢已经被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之中,政策驱动将为特钢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其他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对高端特殊钢需求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通过测算,我国未来五年的特钢需求将超过5000万吨,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增需求占比超过10%,且所需特钢多为高端品种。我国特钢品种中的中低端产品的占比超过60%。比较我国与日本特钢产品低、中、高端产品结构可以发现,我国中低端产品占比超过60%,高端产品的占比远远低于日本的46%。中国特钢协会的数据表明,2011年底我国36家主要特钢企业的产品中超过70%属于非合金钢和基合金钢,而其中真正可以称为特殊钢材的产品只有不到30%。从我国特钢产品进出口的数量和价格比较可以看出,特钢板带材进口需求很大,而且几乎所有品种的进口均价均显著高于出口均价,这说明我国进口的大多是高附加值、高端特钢产品,而出口较多的是低端产品,凸显了我国特钢行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笔者小结: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决定着其钢材产品的大部分占有率是低附加值的钢材。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各种基建突飞猛进的进展,国内基建高度提升的空间有限,那么就决定着未来我们钢材需求走向要发生改变,这也意味着钢材产品升级越来越紧迫。

  综上而言,我国的钢材发展和欧美发达经济体还是有一定落后差距,虽然国情不同,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政策也稍有不同,但是其事物发展的历程何其相似。

0
标签: 钢铁 中国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