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可能降准或再降息 有何影响?
路透社援引接触决策层的消息人士指出,上周五(11月21日)中国意外降息反映了中央政府和中国央行的方向调整。央行上周五晚宣布,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到5.6%,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到2.75%,并且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为1.2倍。
路透社援引接触决策层的消息人士指出,上周五(11月21日)中国意外降息反映了中央政府和中国央行的方向调整。一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家称,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把关注重点转向更广泛的刺激政策,并且不排除进一步调降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上周五(11月21日)晚间,央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两年多来央行首次降息,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降息后又有何影响?
外媒:中国央行正准备进一步降息
据凤凰财经报道,11月24日,据路透消息,一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家称,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把关注重点转向更广泛的刺激政策,并且不排除进一步调降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这实际上限制了流入信贷的资本规模。
中国今年进行定向降准,但自2012年5月以来未实施过全面降准。这位经济学家表示,央行应当在准备进一步降息,因为中国已经进入降息周期,降准也有可能。
中国央行周五宣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40个基点至5.6%。消息人士表示,此举也可能是因为担心,融资平台改革恐导致地方政府更加难以控制沉重的债务负担。政府高层原先一直不愿降息,担心会引发债务和房地产泡沫,有损他们作为改革派的声誉;但随着房地产市场降温,经济增长出现恶化迹象,最终令他们的立场松动。
在那之前,决策层一直坚持实施定向举措,例如针对部分银行实施降准和对银行体系注资。不过这些措施未能拉低企业融资成本。
政府中一名曾任央行研究员的人士称,央行增加流动性未能降低实体经济中的融资成本;就业形势仍不错,但企业利润因生产者物价下滑而受到挤压,从这个角度看银行业赚取高额利润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利率调整或人民币汇率,并没有最终的决定权。货币与汇率政策的大方向由国务院或中央政治局所订定。
中央有意在明年推进一些较为艰困的改革举措,包括推行财政改革以解决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而降低利率或许可以抵消地方政府违约的风险。
部分了解政策内情的人士表示,降息之举也受到本月20国集团(G20)峰会的影响,与会国家在会上誓言提振全球疲弱的经济成长。
中国将主办2016年的G20峰会,正努力维持其作为全球成长重要引擎的影响力。
另据凤凰财经援引华尔街日报报道,据央行顾问称,中国央行之前犹豫不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担心此举会被解读为是在走通过扩大信贷来刺激增长的老路。中国央行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大规模刺激方案已经给中国留下了巨额负债和荒废的项目。
许多中国官员认为,中国需要大举放松货币政策和扩大公共支出,才能维持当前的经济增速。大额支出已开始回升,自10月中旬以来,中央政府已经批准了总价人民币8450亿元(合1380亿美元)的铁路和机场项目。
中国央行在9月和10月向银行系统注入了超过1260亿美元的资金,以期能促使银行扩大放贷。但到目前为止,该举措未见成效。经济学家和分析师指出,中国大型银行向来不愿向小企业放贷是一个原因,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上升之际。
同时,借贷需求不足,而不是信贷缺乏,也是制约经济的一大因素。这也是央行放松了政策但最近总体信贷增速却放缓的原因。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银行业10月份新增贷款人民币5483亿元,低于9月的人民币8572亿元,也低于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11名经济学家预估的人民币6260亿元。10月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2.6%,低于9月底的12.9%。
部分经济学家与分析师预期,明年中国央行还会再采取几次降息措施,因为直到最近仍为中国主要经济增长引擎的房地产业可能继续滑坡,而且北京打击贪腐的行动也对投资与消费造成拖累。与此同时,通缩风险上升则让中国央行有放松政策的空间,而不必担心推高通胀。
江苏海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Haihao Agriculture Co.)董事长李军认为,中国央行调降利率会有帮助,但效果不会太大。他说,多数银行的放贷意愿仍不高,特别是对小企业,而且很多公司是赔本经营,根本没有能力申请贷款。
央行降息逻辑
市场对此次央行降息解读各异,有坚持中性操作的,也有揣测降息周期的。多名业内人士认为,年末这一重磅政策反映出政府调控思路更注重与“新常态”结合。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政府从没有给自己设限,也没有说降息就是与改革相矛盾的道理,一些宏观调控政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提前给市场释放准确的信号有助于形成合力。”有学者型官员昨日称,在“新常态”背景下,尽管政府对经济下滑表现出容忍度,但绝不是允许经济变坏,而是转变为以新的标准和角度来看待经济问题。
央行上周五晚宣布,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到5.6%,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到2.75%,并且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为1.2倍。
作为重磅的调控工具,利率调整对市场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政策一出便引发强烈关注。多名经济学家上周末发表观点称,央行可能开启了降息周期,货币政策放松信号已现。
“突击”降息的背后是经济下行的重压。在最新公布的10月份各项经济指标中,“新低”一词频频出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0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5%,创2006年3月以来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5.9%,跌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表示,主要是三个指标影响了央行的降息,一个指标就是三季度GDP增速是7.3%,低于人们的预期,第二就是9月CPI涨幅降到了1.6%,第三个就是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这说明一方面经济增速下行,一方面社会融资成本还很高。”
对于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增速,是当前各界最重要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月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时表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这种7%左右的增速、收入分配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组合,并非短期现象,而是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种较长期的不同于以往的状态,习近平把它概括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并提出了中高速增长(区别于以往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创新驱动(传统上是投资驱动)这三大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因此不难理解央行的官方表述。央行有关负责人上周五强调,此次降息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总体看,我国宏观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但央行需要根据经济基本面的运行态势,灵活运用利率工具进行微调,这是坚持和完善正常利率调整机制的应有之义。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表示,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要求宏观政策有大的变化,虽然经济增长速度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就业情况良好,结构调整也在取得积极进展,没有必要采取强刺激。此次降息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
前述学者型官员则称,降息的最大难度在于有一部分人将降息与强刺激画等号,这对市场预期引导来说非常不利。“应该说,我们的调控更注重贴近新常态,也是创新型调控的探索。”他表示,在“新常态”背景下,人们看待政策工具的眼光也应该变化,谈到利率就是“大放水”、“大收缩”有点过时。
那么,应该如何准确理解此次降息的逻辑?当前,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如何激发市场活力是本届政府最关注的话题。习近平指出新常态特点之一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当前饱受融资难之苦。在央行宣布降息前的两天,11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10项旨在缓解企业融资难的举措,结合此前的三令五申,不难看出本届政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决心。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官方学者昨日表示,直接动用降息这一“杀手锏”的原因,包括此前的多项“微刺激”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央行多次使用定向降准及货币工具SLF和PSL向银行注入流动性,以及国务院多次提出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新华社也评论称,既然央行宣布降息时强调,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那么我们就应当从这个角度看待政策的效果。过一段时间,还可以根据执行的效果进一步调整完善。但如果想从中过度阐释出“大放水”之类的信号,那就未免南辕北辙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培林认为,中国经济的最大机遇在于迅速实现转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基于移动互联的服务业超乎想象地发展,这是新动力。但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也给竞争力低下的企业、给产能过剩的行业、给不适应新技术趋势的行业带来不可忽视的冲击。所以,明年要一手防风险,宏观政策更加关注防止地方债、房地产、去产能,淘汰落后企业的风险叠加。一手促创新,以全面改革促创业创新。
针对眼下政策,刘培林强调还需要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得降息的好处真正落到中小实体企业。
“这届政府在过去两年铁腕反腐、整肃吏治、推行法治,推出宏伟的市场导向的改革蓝图,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执政能力有明显提升,为接下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2015年很有可能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真正元年。”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预计明年中国在地方政府债务、户籍与农村土地权利、汇率和利率及资本市场等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得到一定改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明显降低,城市化加速,社会矛盾得以舒缓。
此外,也有学者建议从全球“新常态”的角度来看待这次降息。刘培林昨日表示,看待宏观调控,包括这次降息,除了从国内的角度加以分析之外,不能忽视宏观调控面临的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刘培林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经济恢复的势头强劲,而欧洲和日本经济低迷的态势没有好转。这些大的发达经济体未来可能发生的政策变化,中国需要提前加以考虑。一个主要因素是,美元升值的态势已经比较明显。降息从原则上讲有利于避免人民币汇率相对于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的升值压力。
影响:降息后部分房企酝酿涨价
“本次降息和‘9·30房贷新政’将形成叠加效应,对已还清购房贷款的改善型需求来说将大幅降低按揭成本,形成双重利好影响,促使这部分需求持续入市,形成对楼市进一步托举的效应。”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表示,从目前起到春节前,乃至2015年,改善型需求的持续入市将可以预期,本轮降息很可能点燃楼市冬天里的一把火。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近日,每经记者从部分房企处获悉,一些在售项目目前有降低优惠的打算。
“目前整体项目去化情况比较好,而且公司的年底目标基本上也完成得很好,所以接下来推出的房源优惠就不会像之前那么大了。”一位北京某高端项目营销负责人表示,未来新推的房源也有涨价的可能性。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称,如果以周期20年贷款100万元的购房者为例,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将使其月供减少234元,合计20年可以减少5万余元的利息支出。“对于购房者来说,首套房的利率折扣将明显增加。预计一线城市9折将成为主流,甚至有出现85折或者8折的可能性。”
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统计,降息首日,我爱我家北京、上海、天津、太原、南京、杭州、苏州、武汉、长沙、南昌、成都和南宁等全国12个城市公示的二手房业主和购房客户到店咨询量与上周六(11月15日)相比普遍增长五成以上,到店房源委托和需求登记量与上周六相比普遍增长约5%左右。其中以北京为例,周六当天,业主到店咨询量,比上周增长了140%,客户到店咨询量,比上周增长了95%。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受销售向好的影响,近期全国热点城市部分房企发布了“涨价令”,其主要内容在于,取消优惠措施、推出高端房源,甚至直接上调价格等。涨价行为目前仅限于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的部分区域。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表示,“不管是降息还是 ‘9·30房贷新政’,其实都是对购房者信心的支撑,但能够支撑房企从降价到平价再到涨价,最坚实的支撑还是成交量,光凭预期是不能涨价的。”
此次政策的叠加效应能带来多少实际成交量还有待观察,但从“9·30房贷新政”后房企交出的成绩单来看,其业绩已有所改观。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公布10月销售业绩的上市企业已经达到35家,包括万科、保利、绿城、恒大和融创等,这35家企业“银十”明显比“金九”表现更好,合计35家10月单月销售业绩为1747亿元。环比9月份的1523亿元,增幅达到14.7%。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迎来利好。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分析,降息后楼市的走势会进一步分化,一二线城市楼市资金面将明显好转,部分城市将迎来明显反弹;但对三四线城市来说,因为库存绝对值过高,人口导入速度十分有限,因此即便有如此力度的信贷刺激,出现反弹的可能性也很小。
哪些城市的房价将可能出现反弹呢?最近土地市场的表现可谓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
“9·30”新政后,热点城市的土地市场也开始回暖,高溢价、地王频现。这些城市包括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和厦门、南京等热点二线城市。
张大伟说,相比目前三四线城市明显可以看到的风险,这些核心热点城市的风险要低很多,房企也会更加扎堆在这些热点城市。
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城市划分标准进行调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与城市规模分类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等要按照新标准进行修订。
这意味着,未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用地规模将会受到严格限制。
此前11月3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提出,北京、沈阳、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厦门、郑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贵阳、西安14个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先行展开,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成果完善工作将于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这也意味着,年初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为5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扩张“划界”工作开始“动真格”。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大城市的土地供应将更加趋紧。
即便是此前库存压力较大的二线城市如杭州,其楼市也将因此轮降息迎来大利好。
一定时期内的库存也会明显影响到城市房价的反弹走势。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报告称,截至10月底,该院监测的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数据显示,包括温州、茂名、烟台、天津和西安在内的几个城市存销比数值偏大,此类城市房价下跌的概率也较大。相比而言,大连、南昌、重庆、太原和合肥的存销比较小。
央行降息后,房价反弹可能性最大的城市首先是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和厦门、南京等。此外,一些人口吸引力较大、库存压力较小的沿海中心城市和中西部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如福州、苏州、青岛、大连以及武汉、郑州、合肥、成都等也很有可能迎来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