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层面:流动性的来龙去脉

2014-11-11 17:192873

在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是最主要的负债来源。存款主导了该负债科目的变动,新增信贷和外汇占款是过去存款增长的两大驱动因素,近年来金融脱媒导致了存款分流,同时银行体系的拉存款行为使得新增存款的季末季初现象异常明显。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共同构成了同业负债,具有强劲的增长趋势和发展势头。传统的银行同业负债主要通过同业存放、同业拆入和同业回购三种途径产生。对中央银行负债是由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的投放而形成。

  在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是最主要的负债来源。存款主导了该负债科目的变动,新增信贷和外汇占款是过去存款增长的两大驱动因素,近年来金融脱媒导致了存款分流,同时银行体系的拉存款行为使得新增存款的季末季初现象异常明显。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共同构成了同业负债,具有强劲的增长趋势和发展势头。传统的银行同业负债主要通过同业存放、同业拆入和同业回购三种途径产生。对中央银行负债是由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的投放而形成。目前央行较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再贴现、再贷款、逆回购、SLO、SLF 以及PSL。国外负债的主要渠道有境外贷款、境外同业往来以及境外发债等。债券发行以政策性银行债为主,其次是商业银行次级债及商业银行债。

  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端,贷款、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是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配置的三驾马车。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中,包含了发放的企业贷款及持有的信用债,其中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短期贷款则主要用于资金周转。由于受存贷比监管和出于流动性管理的考虑,商业银行也倾向于将部分资金用于持有信用债。同业债权方面,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规模大幅超过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项,缺口已达18 万亿,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商业银行表内隐藏的非标风险。对中央银行债权主要是央行通过正回购、发行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回笼流动性而形成的对中央银行负债。对政府债券中的绝大部分为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科目变动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国外资产主要包括外汇储备、货币黄金等内容,因而国外负债的变化与国际金价、汇率预期变化也密不可分。

  银行间市场是重要的场外交易市场,它涵盖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票据市场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等子市场,其中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篇我们将关注央行下游即商业银行层面的流动性。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记录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同时包括政策性银行、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除央行以外的存款性金融机构与外界的债权债务关系,本篇将以此为核心分析商业银行表内的资产负债构成,以及银行间市场的主要情况。

  一、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构成

  截至2014 年6 月,我国其他存款性公司总负债超过167 万亿元,其中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是最主要的负债来源,比重达到65.6%。同业负债在流动性供给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比重达到12.7%且处于不断提升当中。从波动程度上看,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同业负债和对中央银行负债的波动性明显大于其他科目,在下文中也将重点分析。

 

1.1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

  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科目中的99.5%均是以存款形式存在,存款主导了该负债科目的变动。其余0.5%左右的其他负债则是其他存款性公司与非金融机构及住户往来中,存在的应付账款、应付手续费及佣金、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则是与一般性企业类似的负债关系。从概念上看,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与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的存款项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但由于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两者在数值上仍存在一定差异。截至2014 年6 月,计入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存款约109 万亿,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的各项存款科目为117 万亿。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不仅包含其他存款性公司,还包括了央行、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因此使得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各项存款总额略微高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存款规模,但总体差异不大。

  在存款增长中,新增信贷和外汇占款是过去存款增长的两大驱动因素。在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刺激中。信贷放量,2009 年全年新增贷款达到1.06 万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派生存款。同样地,加入WT0 后我国出口高增,随之外汇占款规模大幅上涨,央行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从外汇市场购入大量外汇资产,并形成基础货币的投放,与此同时央行也发行了大量央票以对冲流动性的投放。未被央票对冲的部分则形成原始存款,并通过货币乘数放大,形成相应的商业银行存款,这也是在过去十余年中存款增速一直处于较快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存款增速有所下降,除了信贷额度得到较好控制、外汇占款规模较快下降以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表内存款利率低于表外理财和货币基金预期收益率,使得存款分流也是另一大因素。

  此外,财政存款则是存款短期波动的原因。财政存款季节性较强,通常在1 月、4 月、5 月、7 月、10 月是财政存款积累的月份,也对应着一般存款的相对减少;而季末的3月、6 月、9 月和12 月都是财政存款下放的月份,并以12 月的减少最为明显,将使得一般存款上升,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供给。但2011 年以来,新增存款的短期变化中季节性现象尤为明显,反映在月度均值中,存款季初减少、季末增加的现象十分显著。商业银行出于应对存贷比和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需要,借助理财实现表内表外腾挪、及通过基金保险等非银同业的往来实现季末“冲时点”。2014 年9 月银监会发文《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月末存款偏离度超过3%的银行将采取相应惩罚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新增存款的季末季初现象。

 

  从存款结构上来看,2010 年以来居民个人存款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增速同比基本保持在16%左右的水平,但从2013 年起出现明显减速趋势,表外理财、货币基金的迅速扩张导致的居民存款分流等短期因素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单位定期存款代表了企业中长期资金的宽裕程度以及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反映了企业的投资能力以及宏观经济的景气程度。在2009 年上半年的政策刺激下,企业获得的长期信贷资金较多,带动定期存款提升,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单位活期存款作为营运资本角色,与经济状况有关,和经济增速呈现正向变动关系。经济环境景气时,企业需要保持充足的现金流以支撑活跃的经济活动;经济衰退时,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经营活动放缓,现金流状况转差,企业活期存款因此相应减少。个人存款与单位定期、活期存款三者是对非金融企业及住户负债科目中纳入广义货币部分,并且构成了M2 的大头,基本决定了M2 的走势。当前形势下,来自经济内生动力下的三者均不具备较强的增长动力,便也决定了M2 同比中枢处于较低位置。从政府对M2 的目标看,近两年的政府目标均为13%,明显低于以往年份。

1.2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

  在商业银行负债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共同构成了同业负债,两者分别包括了“银-银”之间与“银-非银”之间的各类资金往来,因此又分别称为银行同业负债与非银同业负债。同业负债是商业银行除一般性存款外占比最大的负债项,并且相比一般性存款比重的快速下滑,同业负债更具有强劲的增长趋势和发展势头,目前占比达到了近13%的高位,随着同业业务的迅猛发展,同业负债在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供给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银行同业负债主要通过同业存放、同业拆入和同业回购三种途径产生。银行间的同业存放是指因支付清算和业务合作等的需要,由其他商业银行存放于本行的款项。近年来,同业存单作为一种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具有流动性、公开性更好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同业存放的公开和透明性。银行间的同业拆借是指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同业拆借发生量大,交易频繁,对市场反应敏感。其中同业拆入是同业拆借融资方向的操作,反映为负债的增加。在银行同业负债结构中,同业存放占了绝对大头,比重一直稳定在70%-80%之间,而同业拆入和同业回购比重则相对较小。银行同业业务除了以上介绍的传统形式,近年来还不断衍生出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买入返售等各种“创新形式”。从参与者角度看,银行同业业务主要发生于以资金较为雄厚的国有四大行为代表的资金供给者与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策略更为激进的股份制中小银行为代表的资金需求者之间。

 

  非银同业业务的产生与发展,是商业银行通过与其他金融性公司开展业务合作,以规避监管资本要求、拨备成本、绕开存贷比硬杠杠。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主要有代理销售、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等;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的业务合作方式主要有国债市场回购、证券抵押融资、第三方存管业务以及券商集合理财托管等;商业银行与基金公司业务合作方式主要有代理销售、托管、合作发行理财产品、“一对多”专户理财等;商业银行和信托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信托融资、理财产品及代理收付等。2007 年前后股票市场空前繁荣,吸引大量资金入市,以证券保证金为主要构成的非银同业负债也出现了井喷式扩张。同时基金市场和保险市场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迎来大发展,代售和托管理财产品金额、保险公司协议存款数量大幅提升,在这多重合力作用之下,2007 年前后非银同业负债占比到达近9%的历史最高位。2013 年年中以来,非银同业负债的再次崛起则得益于银行同业业务受到的管制,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间的合作绕道非银途径,非银同业增速大幅扩张。

  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也是基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进行,对于广义货币M2 而言,央行先后调整过两次统计口径,2001 年7 月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纳入M2 统计,2011 年10 月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公司的存款纳入M2 统计,即信托、财务公司、保险、基金等机构在存款性公司的存款均纳入M2 统计。至此,M2 的统计范围如下:

  M2= 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 流通中的现金+单位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公司的存款

 

  由于银行同业负债是银行间层面的资金往来,对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部门并未产生直接的贡献,因此并不纳入M2 统计口径。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是M2 的最主要部分,占比在87%上下。但近年来,随着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尤其是2013 年6 月钱荒以来银行同业受到监管压制,纳入广义货币的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增速大幅提升,今年二季度以来的同比一度在55%以上水平,是带动近期M2 增速上涨的主要因素。

 

1.3对中央银行负债

  中央银行负债是由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的投放而形成。目前央行较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再贴现、再贷款、逆回购、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以及最新被应用的抵押补充贷款(PSL)。再贷款和再贴现都是由央行控制额度和利率,从而达到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的目的。逆回购为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SLO、SLF 和PSL 则是近期央行新增的调控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的使用频率也较为频繁,在引导短期利率及中长期利率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SLO 作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期限通常在7 天以内,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起到进一步完善央行流动性管理体系的作用,以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平抑货币市场利率的短期大幅波动。SLF 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较长期限的大额流动性需求,目前以1 至3 个月期操作为主,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利率水平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发放方式等综合确定。SLF 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SLF,并且属于央行与金融机构之间“一对一”的交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PSL 作为央行最新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实际上是央行传统再贷款的升级版,可以通过定向流动性支持来改善信贷配置。通过向银行(目前仅国开行)提供抵押贷款,以换取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更多信贷支持。与再贷款不同,PSL 为抵押贷款而非信用贷款,并可将信用品种纳入合格抵押品。通过设定和调整抵押品标准及其所适用的贴现率,PSL 能够使央行更精准地调节其流动性注入规模和范围。由于期限更长,央行可借PSL 的利率水平来引导中期政策利率,以实现在短期利率控制之外,对中长期利率水平的引导和掌控。同时PSL 有助于基础货币投放,促进新增信贷规模的增长。随着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弱,未来PSL 在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中将可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不同时段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来看,2012 年初、2012 年末及2013 年初,春节前后时点市场对流动性需求旺盛,央行采用了巨量逆回购并造成了对中央银行负债的突增。2013 年1 月央行宣布推出SLO,用以充实短期流动性,进一步推升了当时对中央银行的负债水平。为应对2013 年年中时的流动性紧张局面,央行正式启用SLF 工具,提供相对长期流动性供给的同时以锁定未来1-3 个月对冲。2013 年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稳中趋紧,并使用更注重精准管理的SLO 替代逆回购,连续多天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致使商业银行对央行负债大幅提升。2014 年1 月下旬,上年12 月投放的SLO 大部分均已到期,并且随着春节到来,取现需求大幅上升使得对银行的资金备付要求提高,银行间资金价格的短期上涨压力明显,此时央行重启了逆回购,先后向市场释放3750 亿资金,同时通过常备借贷便利(SLF)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进一步大幅推升商业银行对央行负债。

 

1.4国外负债

  国外负债的主要渠道有境外贷款、境外同业往来以及境外发债等。2012 年以来我国其他存款性公司国外负债明显高增,大体上可以由境外贷款和境外同业净往来的增加来解释。而去年以来对外负债的加速上涨,更多的则是由我国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境外发债热情高涨所推动。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利率水平与国内基本相当,然而2012 年以来国内无风险利率下行动力不足而上行动力十足,使得国内外利差大幅走扩,国外相对更低的融资成本成为该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国外负债加速上涨的最大动力。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扩容迅速,境外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不断高涨,更是助推了境内机构到境外融资的热情。

  1.5债券发行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券发行以政策性银行债为主,占比在80%以上,债券发行也是政策性银行为承担和执行特定的政策性职能的最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商业银行次级债及商业银行债,商业银行次级债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工具,兼有债务和股权的特征,其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 

  二、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构成

  在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端,贷款、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是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配置的三驾马车。其中,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及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包含贷款和债券投资),占据了总资产的半壁江山;同业资产,即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及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达到近24%,且占比仍在不断提升当中。

 

2.1对非金融机构及对居民部门债权

  对非金融机构及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表现为企业和住户的贷款及持有的非金融机构债券。相比于存款在负债端比重的大幅下滑,对非金融机构及居民部门债权的比重则稳定很多,一直维持在50%以上水平。在居民部门债权方面,仅以贷款形式存在,消费性贷款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与地产销售周期呈现较好的一致性,贷款期限也往往较长;其次是信用卡消费贷款,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和信用卡的逐渐普及,信用卡消费贷款规模不断上涨。经营性贷款则用于个人的合法生产经营活动,包含了流动资金周转、购置或更新经营设备、支付租赁经营场所租金等目的,以短期贷款为主。

 

  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中,包含了发放的企业贷款及持有的信用债。非金融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二者的增速基本一致,尤其在2009 年的四万亿刺激中,中长期贷款规模高增的同时,也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短期贷款则主要用于资金周转,而宏观经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金和货物周转速度,在经济较差的时候,企业资金周转慢,而且商业银行在此时发放中长期贷款的意愿也减弱,因而企业短期贷款增多,表现为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与GDP 增速之间的反向关系。企业票据融资所占比重相对不高,与短期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替代性,相对不同的是一方面票据融资成本低、手续简便灵活,且不受企业规模限制;另一方面,票据放款比信用贷款坏账率更低、风险更小,在分散商业银行风险的同时可获取较大利差收益,另外还可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动力较足。从贷款全年投放的节奏上看,由于受全年信贷限额控制和存贷比考核约束,商业银行会在每年年初完成大部分贷款额度,表现为贷款集中发生于一、二季度,尤其是在商业银行主动权较明显的企业贷款部分,而三、四季度投放规模则相对减少。

 

  银行贷款资金的直接来源为银行存款,但商业银行并不能将所有存款转化为贷款,因为除受央行设定的存款准备金率约束外,银监会还会对其存贷比进行定期考核,以防止银行信用过度扩张,防范支付危机的产生。《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红线为75%,但随着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日趋多元化,存贷比有效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为缓解部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压力,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监管部门一方面积极推动立法机关修订《商业银行法》,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存贷比监管考核办法。2014 年7 月1 日起,对原有存贷比计算口径进行调整。在计算存贷比分子项时,可从中扣除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所对应的贷款、“三农”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小微企业贷款等6 项;在计算存贷比分母项时增加银行对企业或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这2 项。因此,在不改变存贷比的基本计算规则、并保持75%比例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地对存贷比计算口径进行微调,减少分子项和扩大分母项,从而增加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资金投放,有助于其将更多信贷资源向三农和小微部门倾斜,以支持实体经济。

  在存贷比的计算方面,目前关于存贷比的数据有三套,分别为: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存贷比数据,该指标目前水平为65%左右,似乎略低于市场预期;根据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数据,将存款余额项扣除财政性存款,计算其与贷款余额的比值,以此估算的结果为70.6%;此外,上市银行会公布各自的存贷比数据,平均水平在69.8%左右,三者数据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其中,第二种做法按照存贷比的计算口径,同业存款和财政存款是不计入分母的两大项,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的各项存款数据虽然不包含同业存款,但包含财政存款因此需要做扣减处理。其余影响存贷比计算的协议存款、三农小微贷款等规模相对不大,且数据也难以获得,在此予以忽略,虽然可能会造成一定误差,但幅度不会太大。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按照这种做法估算出的存贷比实际上是基于金融机构范畴,并非商业银行。其把其他金融性公司(租赁、信托、证券、财务公司等)发放的贷款计算在内,其他金融性公司无法吸收存款,对分母的统计则相对客观,因此总体上会造成对存贷比的高估。从上市银行的角度看,大部分处于70%上下,少数银行(如交通、招商)的存贷比则处于满额运转状态,平均水平为69.8%。考虑到上市银行中基本上均是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并不在此列的城商行、农信社等机构的存贷比大部分均处于较低水平,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来看,实际存贷比可能较69.8%仍要低3 至4 个百分点。

 

  因此综合看来,银监会季度公布的数据相对最能衡量实际的存贷比情况,虽然目前整体仅处于65%左右,但局部上来看,大多数的国有和股份制银行存贷比均在70%以上的高位,存贷比对其放贷能力构成的限制依然明显。根据信贷收支表预估的存贷比,虽然存在结果高估的问题,但在趋势上和银监会的数据能够较好匹配,并且能提高频率至月度,可以作为较好的参考指标。上市公司的数据可能在估计整体的存贷比数据中作用有限,但可以用到特定银行的分析当中。

  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配置过程中,贷款处于核心地位,占据了总资产的半壁江山,管制利率体系下存贷差成为银行最重要利润来源。除贷款外,债券投资和资金业务是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另两类重要资产业务,其中债券投资中的信用债投资亦属于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为控制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其他存款性公司会根据企业的资质和综合贡献度赋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向企业发放贷款、购买企业信用债等都会占用企业的授信额度,同时由于其资产扩张受到资本充足率约束,两者的风险权重均为100%,使得其他存款性公司在发放企业贷款和购买信用债之间面临一定权衡。由于贷款业务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水平,并且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存款和各种中间业务,综合收益率可观;相对应地,商业银行较低的风险偏好使得中低评级信用债难以成为投资标的,而高评级的信用债收益率相对贷款又缺乏竞争力。虽然与贷款相比,信用债投资具有诸多劣势,但由于受存贷比监管的影响,贷款比重仍需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同时出于流动性管理的考虑,商业银行不得不将部分资金投资在信用债上,目前持有信用债占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债券比重约27%左右。

  2.2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主要包含了商业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及资金拆出,结合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整体体现为资金从非银金融机构到存款性公司的净流入。然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规模却大幅超过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项,缺口已达约18 万亿。理论上来说,对于两个其他存款性公司间的往来,一方记为资产项、另一方计入负债项,加总后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相应科目将借贷相平。然而在同业代付、同业代持等实际操作中,往往是非标资产从银行A的表外进入到银行B的表内,从而将票据、非标等高风险资产伪装成低风险的同业资产,并享受不缴存存款准备金、节约资本和拨备、不受存贷比约束等优势。与此同时,不会导致银行A 的资产负债表科目变动,但将使得银行B表内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增多。由此造成了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间的巨额缺口,该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商业银行表内隐藏的非标风险。

 

2.3储备资产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储备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存款两部分,其中库存现金占储备资产的份额较小,2000 年以来均维持在一成以下,近年来甚至保持在5%以下。尽管其比重较小,但波动十分明显,并存在明显的周期性规律。春节、国庆等假期期间银行取现压力骤增,库存现金也相应增加,而假期之后库存现金则大幅减少,表现为新增库存现金在每年1月或2月激增,以及此后月份的下降。

 

  准备金存款包括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由于新增存款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也导致了准备金存款的周期性波动,呈现为季末上升和季初减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体现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与货币供应量的调控。2006 至2008 年年中,在投资过热和外汇占款持续大规模流入的背景下,央行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8 年四季度,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下调三次;2010 至2011 年,为遏制新一轮通胀与经济过热,特别是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重新回到上调区间;2011 年年中至2012 年年中,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商业银行间流动性趋紧、信贷能力受到抑制,央行连续下调了三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14 年二季度以来,在经济调结构和总量控制的大背景下,央行转换了以往调节准备金的一贯思路,采用了定向降准的方法,即分别针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和对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确保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实现了对特定政策支持领域的放松,从而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则体现了商业银行间流动性的松紧状况,自2001 年以来总体处于下行趋势中,这一方面与银行体系效率的提升有关,即清算和头寸调拨所需的资金规模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随着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考虑到存放在央行的超储资金收益水平偏低,商业银行有动力在可行范围内减少其规模。

 

2.4对中央银行债权

  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中央银行债权主要是由央行通过正回购、发行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回笼流动性而形成的对中央银行负债。2003 年以来,在我国外资大幅流入的同时,央行发行了大规模的央票以回笼市场流动性,央票发行量也与外汇占款的增长密切相关。2011 年以后外汇占款流入大幅放缓,2012 年初外汇占款一度出现负增长,央票的常规性发行也被打破,并出现较长期限(2012 年至2013 年4 月,2013 年12 月至今)的暂停发行。正回购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以其持有的债券作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并承诺到期再买回债券并付出一定利息,我国央行的正回购操作以28 天居多。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正回购的预调微调功能较好,能够在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达到对短期流动性进行调节的效果。

 

2.5对政府债权

  其他存款性公司对政府债权即指其对中央政府的债权,其中约85%为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因此商业银行国债持有量与对政府债权变动基本一致。商业银行国债持有量受宏观经济水平、央行货币政策、国债发行速度、通货膨胀、国债收益率以及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影响。而且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其国债投资策略又会反过来影响通胀、国债收益率等等。从总量上来看,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好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通胀增加,商业银行会增加对国债的配置;但相对来看,在严格的管制下,我国的信贷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近几年银行同业资产配置意愿增强,商业银行增加国债资产的动力减弱,对政府债券占总资产的比重也不断下滑。

 

  新增对政府债权也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动,每年1-3 月表现为非常低水平的增加,甚至是负增长。一方面,财政部发行国债具有季节性,年初通常是国债发行的淡季,另一方面,这主要是春节前后是全年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紧张的时点,使得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缩减国债持有量来主动平滑流动性的季节性波动。

 

2.6国外资产

  其他存款性公司国外资产主要包括外汇储备、货币黄金等内容,因而国外负债的变化与国际金价、汇率预期变化密不可分。2010 年至2013 年上半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呈波动下降趋势,商业银行向央行外汇结汇意愿不断减弱,因而商业银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2013 年下半年开始,美元兑人民币贬值预期有较大幅度反弹,商业银行外汇留存意愿有所下降,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减持。国际金价的不断抬升将为商业银行不断增持货币黄金提供正面激励,而2012 年下半年以来金价开始步入下降周期,商业银行为避免资产损失,迅速减少货币增持幅度、甚至进行适当减持。

 

三、银行间各市场

  银行间市场是重要的场外交易市场,它涵盖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票据市场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等子市场,其中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1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银行间同业拆借本质是一种信用拆借交易,是指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联网的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同业中心的交易系统进行的无担保短期资金融通行为,同业拆借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银行短期资金的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以及解决临时性资金短缺需要。因此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简单说就是银行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市场。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作用首先表现在银行间进行临时性头寸调剂。持有较高比例的现金、同业存款、超额储备存款及短期高质量证券资产,虽然可以使商业银行保持较高的流动性水平和提款支付能力,但同时也丧失了资金增值机会,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则为部分资金盈余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机会。另一部分资金较为紧缺的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事先未预料到的临时流动性需求,则可在不必出售高盈利性资产的情况下,通过同业拆借市场拆入短期资金来补充流动性,既避免了因流动性不足而可能导致的危机,也不会减少预期的资产收益。由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为揽储能力超强、流动性相对宽裕,同时具有较小的存贷比考核压力,因而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的主要拆出方;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吸储能力和流动性有限,也有较大的存贷比压力,是主要的拆入方。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另一个间接作用在于其利率的基准性。一般来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即拆息率是以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拆息率的高低非常灵敏地反映着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在整个利率体系中,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的关键性利率,对其他利率的变动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成为许多浮动利率的融资工具在发行时的浮动依据和参照。

 

3.2银行间债券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之间对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及中信债进行大宗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部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工具包括债券的现货交易和债券回购两类,其中债券回购又分为质押式回购交易和买断式回购交易两种。质押式回购是交易双方进行的以债券为权利质押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业务,指资金融入方(正回购方)在将债券出质给资金融出方(逆回购方)融入资金的同时,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正回购方按约定回购利率计算的资金额向逆回购方返还资金,逆回购解除出质债券上质权的融资行为。买断式回购指债券持有人(正回购方)将债券卖给债券购买方(逆回购方)的同时,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正回购方再以约定价格从逆回购方买回相等数量同种债券的交易行为。

  由于质押式回购是以国债为抵押,其抵押品缩水的风险几乎为零,同时约定了定期回购,持有资产未来变现的流动性能够得以保证,所以该利率几乎接近于社会平均利率,能够很好的反映整个社会经济体对资金的需求和时间配置状况。伴随金融市场资金面吃紧,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作为重要融资和获利渠道,作用日趋显现。买断式回购与现行质押式回购交易最重要的差别就在于债券的所有权在交易过程中发生了一定期限的转移,即伴随着一次现券的卖出和一次现券的赎回,实际是两次现券交易的组合。在我国,质押式回购由于质押券不可动用,只具备融资功能;而买断式回购由于回购债券所有权发生转移,处于可动用状态,与国外的回购一样同时具备融资和融券两种基本功能,即买断式回购的逆回购方在期初买入债券后享有再行回购或另行卖出债券的完整权利,除此之外还具有远期价格发现的功能,而且为债券市场提供了利用做空和做多交易组合获得盈利的机会。

  但由于我国目前买断式回购会计处理方式不明确,功能不够完善,影响到了市场中银行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商业银行更习惯于使用功能与其十分相似的两次现券买断交易方式,因而即使在银行间买断式回购加权利率较大幅度高于质押式回购的情况下,买断式回购始终表现不够理想,在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中所占比重远低于质押式回购。

 

3.3银行间票据市场及外汇市场

  银行间票据市场是指商业银行之间对中央银行票据、企业短期融资劵、中期票据等进行经常操作票据交易并交割的场所。由于其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发行更为便利等原因,票据发行受到企业的青睐,尤其是在从紧货币政策导致信贷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已表现出强烈的“融资”特征,发展前景也将一片光明。另一方面,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增加了商业银行在非信贷资产配置上的选择,并且在投资收益外,还将增加商业银行承销费等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银行间外汇市场指市场参与者之间通过交易中心进行人民币与外币、外币与外币之间交易的市场。长期以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要为外汇指定银行平补结售汇头寸服务,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并有效统一了人民币汇率,保障了结售汇制度的梳理实施,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要载体。

  (以上内容来源于:交易圈)
 

1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人民银行首次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2024-11-06 14:29
47374

【知识】买断式转贴现

2016-03-14 14:16
3158

承兑汇票买断式转贴现

2014-09-07 09:05
1505

上周买断式回购成交增加26.69%

2009-02-16 13:03
798

山东聊城:支持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开展电子仓单质押、订单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

2024-11-14 12:11
54368

两部门:丰富交通物流领域金融产品服务,开展应收账款、订单仓单等动产质押业务

2024-11-14 12:09
54368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