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票银:票据界,信息化太落后啦!
当前,随着信息化银行的发展趋势得到广泛的共识,为票据业务与IT系统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票据业务办理的系统化、风险管控的刚性化、流程操作的电子化、市场分析的模型化已经成为当前票据业务发展的主流模式。
当前,随着信息化银行的发展趋势得到广泛的共识,为票据业务与IT系统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票据业务办理的系统化、风险管控的刚性化、流程操作的电子化、市场分析的模型化已经成为当前票据业务发展的主流模式。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和电子票据的兴起,利用IT推动票据业务发展、创新票据产品成为市场运作的突破口,尤其在传统的业务操作模式下票据自身的金融产品属性正在被逐渐挖掘,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恰恰为票据业务提供了新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为此,打造适应市场发展的信息化票据IT系统成为票据业务加快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从IT角度推动票据业务的创新和发展视角切入,在深入分析IT系统与票据发展相结合产生作用的基础上,对当前票据市场的票据系统在支持票据业务发展时存在的瓶颈和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完善票据信息系统架构的建议。
一、 IT系统与票据业务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票据一方面可以作为企业进行支付结算和资金融通的工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贴现、转贴现等在金融机构之间流转实现资金互补和信贷规模的转移,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投融资环境、丰富商业银行管理手段等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计算机系统作为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尤其是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IT技术成为推动各行业发展的关键。IT与票据的融合,也必将对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
(一)票据业务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作用。
1、票据业务体量的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以2000-2013年为例,2013年全国票据累计承兑量达20.3万亿,较2000年的7445亿增长了26.3倍,年均增长达29%,累积贴现量45.7万亿,较2000年的1.5万亿增长了29.5倍,同时票据承兑量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7.5%提升至2013年的32.27%,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同期我国的GDP增速按照平均每年10%来计算的话,商业汇票每增长2.9%会带来GDP1%的涨幅。由此可见票据业务的发展与宏观经济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
2、票据业务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支撑。票据由于其自身兼具支付结算和资金融通的双重功能,一是可以为从事实体的企业支付结算提供便利,满足企业间短期资金支付需求,加快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促进贸易的达成;二是以票据贴现和背书转让为代表的交易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便捷融资渠道和低成本资金,有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壮大。
3、票据业务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货币市场发展。一是金融机构间的票据转贴现加快了短期资金融通和完善货币市场,成为商业银行平衡资产负债、扩大银行综合收益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货币市场重要的交易工具;二是央行的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组成部分,使得票据在货币政策传导、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票据业务有利于加速利率市场化进展。由于票据交易的利率主要受双方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其对市场的敏感性较强,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票据市场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的急先锋。由于票据贴现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存在竞争性的替代关系,其自身具有低成本融资和风险把控优势,使得金融机构有条件通过客户细分来扩大企业客户贷款浮动范围、分级贷款定价以留住优质客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并进而促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另外,票据的交易便捷性和信贷、资金双重业务属性,加上银行监管的日趋严格,具体探索性的票据理财、票据托管、票据基金等新产品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吸引了更多的金融市场投资主体,有助于深化金融改革、拓宽金融发展路径。
(二)票据IT系统在票据业务发展中的意义
1、票据IT系统有助于传导业务操作标准。计算机能够处理的都是标准化后的程序、数据或操作。票据系统势必是建立在将票据业务执行和操作抽象化、标准化、合规化之后,这一特点对市场飞速发展十多年的票据业务来说,是非常好的探索行业业务执行标准、规范经营行为的工具。当前市场上的票据业务参与者因为各自机构设置和业务管理要求的不同,在业务的处理中遵循不同的原则和理念,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认知,而IT系统的建立无疑可以加速这进程。
2、票据IT系统有助于推动票据市场加快发展。一是提升票据市场体量规模。由于IT系统和互联网在信息传导上的独特优势,会让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意识到票据在支付结算和融资方面的优势进而涉足票据业务,有利于票据在全社会的普及,促进票据市场体量规模的提高;二是提高市场的交易活跃度。由于IT系统会提升交易效率、缩短操作时间,提高业务办理的标准化程度,给业务实施和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电子票据的出现更是进一步提升了业务的办理速度,进而会提升持票人的交易意愿、提高票据的流转速度;三是增强票据产品的创新能力。由于可纳入IT系统的均是标准化后的流程和产品,所以IT系统的介入有助于加快票据产品的标准化进展,加上标准化的产品容易实现自我更新、社会普及和功能扩充,有助于丰富票据产品内涵,拓宽票据的自主创新渠道。
3、票据IT系统有助于加强风险的刚性管控。票据业务风险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多个领域,且存在发案金额大、运作手法隐蔽等多个特点,借助计算机系统可以将原本手工干预和人脑判断的环节按照一定的规则固化,将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风险通过系统来严格控制,极大的降低风险隐患。另外,基于互联网的电子票据还可有效防范纸制票据的伪造、变造、克隆、丢失等风险。根据对当前票据业内的不完全统计,系统应用比较完善的机构在案件发生率和资金损失率上要远低于其他机构,接入人行电子商业汇票(ECDS)系统的机构在电子票据领域更是保持各类风险发生率为零的记录。
4、票据IT系统有助于提升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传统的票据交易、报价、查询等更多的是区域性的单对单方式,缺少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沟通方式单一、沟通成本较高,加上纸制票据信息的传播缺乏标准和依据,催生了一批服务特定区域的票据掮客、票据中介等,通过“寄生”在上下游企业、银行之间赚取信息差价。由于计算机系统在数据传输和处理上的便捷性,尤其是互联网传播信息公开、快速、不受限制,使得票据市场的信息更大程度的得到了释放,例如最早由外汇交易中心建立的“中国票据网”,就可以提供信息的集中、展示和交流。多种形式的IT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获取了真实的市场信息,也摆脱了地理位置和区域的限制,进而有助于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票据市场。
5、票据IT系统有助于推进纸制票据的标准化。纸制票据具有携带、保管、审验复杂等问题,容易仿造和丢失,但由于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流通票据为纸制票据,所以给票据交易带来了诸多不变。利用IT系统可以将纸制票据信息进行提炼和抽象后进行电子化登记,并且将票据实物保存在具有一定资质或受市场信任的第三方,交易双方只需要通过IT系统了解信息和完成资产转移即可,给业务操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方面有利于加速纸制票据向电子化票据的过渡,推进纸票的标准化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独立的第三方托管、认证、准入和管理机构,促进票据交易所概念的形成。
6、票据IT系统有助于健全市场信用环境。完善的信用体系是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传统的手工方式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使得涵盖整个市场的信用评级、登记、查询、评价、连通体制未能建立起来,一些中小企业更是苦于缺少信用记录无法有效融资,也容易诱发信用欺诈风险。IT系统所具备的信息储存、查询、处理、更新和共享能力,消除了时间、地域和行业的限制,适合建立统一的信用基础平台。对于票据业务来说,完善的信用系统将使得承兑人或行为发起方将承担更大的违约成本,因此受到很大制约,有利于健全市场经济良好的信用环境。
7、票据IT系统有助于推动票据市场的精准营销和开拓。传统的市场营销和业务信息传播方式,更多的是单对单的传播,信息流转速度慢,信息真实性在过多的流转环节中打折较多,使得在进行市场开拓时,往往很难第一时间准确的匹配到需求方,这对业务时点要求较高的票据业务来说尤其关键:一是借助IT系统市场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送至供需双方,更加直接快速的判断出时点的业务机会;二是借助IT系统可实现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省去了信息流转中的损耗,提高了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快市场开拓和推广的速度;三是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独特优势,可更加快速准确针对市场的变化和走势得到相应的结论,并依据结论寻找可行的办法和方案,有利于引导建立更加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互联网时代对票据业务的新影响
当前,井喷的互联网产品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向各个行业渗透,跨平台的应用层出不穷,大数据技术更是把行业竞争引向信息化战场。归纳来看,当前的互联网发展可以归纳为“强融合、多渠道、大数据”三个典型特征,并以其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票据业务的发展。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票据产品创新。互联网金融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或者移动通信技术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方式。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其借助互联网的效率优势使得服务感受更加快速直接、产品种类更加多元、新产品产生速度更快,由此催生了票据理财、票据基金、供应链票据等一系列互联网票据产品,市场参与主体也由以前的企业和银行为主逐渐加入了个人投资者,这给票据业务突破传统的交易方式、增加资管产品属性、探索票据衍生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多平台的应用使得市场信息共享更加充分。当前以计算机、移动设备、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多平台、多渠道应用层出不穷,并最大限度的缩短信息传播时间、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减少信息传播遗漏,市场机会和交易信息同时以最短时间透明的到达每个竞争对手,通过时间差、地域差、信息差的票据运作机会越来越少。一方面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票据市场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每个票据经营机构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票据资产的运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3、大数据分析使得信息化经营更加重要。当前利用数据来挖掘经济价值成为各企业经营最为倚重的手段,即从海量的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中建模,判断市场形式,找准客户需求,实施精准营销。与传统的靠关系做营销、靠情感拉业务所不同的是,这种方式比拼的是经营分析的“内功”和经营决策的“硬实力”,谁更合理的使用和挖掘数据,谁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市场走势和潜在客户需要,这对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产品属性较为丰富的票据业务来说尤为关键。
二、当前信息化IT系统在票据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研究
(一)缺少统一的票据IT系统建立标准
当前我国票据市场的主要参与方主要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由于缺少独立的第三方来牵头,各个参与方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来满足自身当下的IT需求,这使得当前市面上的票据系统也是多种多样,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整合,主要体现在:
1、各种信息咨询类网站信息重叠。在百度中以“票据网”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票据网、中华票据网、汇通票据网、同城票据网、中国票据承兑网等各类票据信息相关的网站层出不穷,究其内容进行比较,除了市场分析外,基本都是各种交易需求和报价信息,散落在各个网站的不同板块。如果更进一步比较的话,会发现其中相当多的信息存在重复,一方面是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给交易需求方在寻找交易对手时带来了不便。
2、票据业务IT系统设计方式不一。由于各家机构的风险偏好不同,业务体量不同、科技实力不同、机构设置和人员特点也不同,导致对待票据业务的管理要求也不同,所以各家机构在进行配套的票据业务系统设计时,往往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需求反映的业务逻辑、还是系统的技术架构、接口标准、数据处理方法等,都是自成体系。比如,有些科技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有着完整的全流程票据管理系统,有些就只包含一些信息登记和查询,差别较大。
3、票据IT系统的设计缺少整体性。票据市场的发展迅速和业务上的不断变化带来了票据IT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但由于在设计时受业务需求局限或者缺少前瞻性,使得票据IT系统往往只满足业务上某一个或者某一类功能的需要,并没有与整个票据业务联通起来,主要体现在:业务的变化和市场的需要往往导致系统开发的紧迫性,但由于IT系统开发和见效的周期长,使得系统开发时不能照顾到业务上下游的对接,往往只是针对业务上的创新部分或者某一时段的需要,与已有的业务系统在功能上缺少交互和映衬,造成全流程的业务办理出现割裂,不利于人员的操作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数据的共享和整合,给后续的的经营分析和业务发展带来了不便。
(二)纸制票据电子化进展缓慢
以2013年为例,全国累计承兑票据20.3万亿,其中电子票据3.4241万亿,占比仅16.87%,累积票据交易45.7万亿,其中电子票据1.3065万亿,占比仅2.86%,可见纸制票据在当前的市场上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由于纸制票据一系列的缺点,它在市场上的比重很大程度影响着全国统一票据市场形成的进展速度,不能电子化,就没有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无法统一交易,无法统一交易,票据交易所就无法实现。所以,纸制票据的电子化是在电子票据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有合适的标准化模型来将纸制票据准确的电子化登记;另一方面要有市场信誉度高的第三方来进行纸制票据的保管、托收等。电子化后的纸制票据对交易双方来说,可以像真正的电子票据交易一样简单。当前市场上已有票据专营机构推出了票据托管的服务,并且建立了配套的纸票电子化登记、保管和交易系统,但从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一方面市场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还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第三方的资质和承担机构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三)电子票据系统尚需进一步完善。
自2009年10月28日人民银行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上线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和企业加入该系统,电票的市场占有量也在该系统的不断推广下逐年上升,但是其设计开发的基础机构合运行模式注定了会带来相关问题:
1、系统接入要求要求比较高。基于企业网银的处理模式要求接入该系统的金融机构具有较高业务处理能力的电子服务平台,导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只能通过代理接入的方式来开展电票业务,这使得电子票据的普及性和流通性受到很大限制。
2、系统冗余度较高。由于ECDS自身不具有交易处理功能,所以接入该系统的金融机构大多采用企业网银+ECDS+票据内部处理系统的方式,系统冗余度高,业务处理流程长,一旦某一个环节的信息传输出现问题,会导致业务的办理的信息不对称。
3、线上清算未实现刚性控制。ECDS系统与人行的大额支付系统进行实时连接,在票据权利实现的同时实现资金交割,但是由于并非刚性控制,这种“线上清算”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笔数的一半左右,很多交易的资金清算由于双方的“不情愿”变为“线下清算”,不利于维护支付结算的严谨性。
4、系统批处理功能薄弱。ECDS系统的批量处理功能均是通过报文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由于每一个票据行为要产生一个或多个报文,使得目前系统的交互响应速度比较低,如果同一个时段的操作较多的话,系统效率会受到一定影响。
(四)缺少统一的电子化交易平台
当前全国市场上统一的票据平台以集中的票据信息交流和报价为主,并没有撮合交易和业务处理功能,究其原因除了上文描述过的纸票电子化进展缓慢和电子票据市场占比不高以外,还包括:
1、票据产品属性的量化较为困难。股票包含价格和数量两个要素,并且都是可直接量化的属性,在隐藏交易双方身份和需求的基础上可直接实现电子化匹配和交易。而票据由于包含的要素比较多,有些要素没有量化的标准和尺度,所以无法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接交易双方的需求,并且票据的多重金融属性使得需求也是由多个要素共同决定的,这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2、目前交易需求匹配方式比较单一。当前市场上有提出线上信息匹配、线下交易的电子化交易平台运作方式,在之前集中信息交流和报价的基础上增加了选取某一些特定要素进行匹配的功能,但是由于需求的多样性,使得匹配结果往往不能满足需求。
3、由于缺少独立的合适第三方来推动,电子化交易平台还处在多方论证的阶段。
(五)票据IT系统的管理缺少统一的牵头方
对于业务系统来说,其功能是降低手工操作强度,但是其背后代表的是业务管理的思想。每一个业务系统代表的是这一个业务产品自身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这对具有多重业务属性的票据来说,其每个业务属性所对应的业务系统,就反应了相应的业务管理思想,这对票据的核心参与者之一商业银行来说感受更是明显。比如,票据自身的信贷属性受信贷管理部门约束,支付功能受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门约束,资金和调节货币市场属性又受资金管理部门约束,电子票据对口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受运行管理部门约束,当前流行的票据资管业务受资产管理部门约束,所以,每个业务属性对应的业务产品和相应的IT系统会受不同条线部门的管理,导致整个票据业务的管理缺少统一的牵头方,对信息传导和数据共享不利,也给票据业务的整体发展增加了沟通协调成本和系统整合代价。
(六)票据IT系统信息安全隐患日渐突出
IT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在票据领域应用的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业务风险转移到计算机风险和信息安全上面。
1、票据IT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更加重要。由于业务已经绑定在相应的IT系统中,那么IT系统的连续运行能力直接决定着业务的连续运行水平,所以IT系统配套的网络、服务器、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环境都需要升级和重视。加上目前票据业务关联系统较多,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对整体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
2、信息泄漏风险加大。由于IT系统在票据产品上的介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交易和信息交互发生在互联网上,信息安全隐患必然增多,不管是恶意攻击还是无意操作,都将带来巨大损失,加上互联网信息的公开化、共享化程度较高,一些涉密的客户和交易数据容易成为黑客篡取的对象。
3、系统自身的安全设计存在缺陷,包括以电子签名为代表的安全认证机制不全,使用的认证机制安全性不够、容易被破解等。所以,以系统设计和信息安全为代表的操作风险将会成为未来票据风险防范中重点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加快整合和完善信息化票据IT系统架构研究
(一)转变观念,提高信息化IT系统对票据发展至关重要的认识。
1、票据业务发展潜力巨大。由于票据收益高、风险小、流动性好,并在拉动保证金存款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独到之处,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把票据业务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将票据这一产品线单列成立相关的事业部或专营机构。以16家上市的商业银行2014年半年报为参考,2014年上半年累计承兑量达6.68万亿,其中8家银行披露了保证金存款额度,累计达1.48万亿,10家银行披露了票据收益率,简单算术平均值达6.64%,明显高于同期的流动性贷款收益。同时,由于票据的还款来源包含企业提供的担保和承兑方,加上承兑方多为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相对更加优质,所以,票据业务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2、票据IT系统建设和整合对票据业务发展至关重要。一是票据业务发展至今天,整个市场的承兑量和交易量都达到几十万亿的水平,并还在不断膨胀,单纯的人工操作已经无法满足业务的持续增长,迫切需要更加智能化的IT系统来代替手工劳动;二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已经模糊了专业领域的界限,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已经脱离不了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的支持,甚至已经成为某些产品的专属属性,票据也不例外,也急需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继续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和产品范围;三是电子票据的不断完善让IT系统成为票据业务发展的必备工具,在未来电子票据将成为主宰票据市场的通行证这一前景下,扩展IT应用将成为跟上业务发展的唯一出路。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票据的未来没有IT系统做支撑,就没有业务发展的空间。
3、积极推进票据IT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行为。IT系统的开发有着周期长、见效慢、易变更的问题,但是效果一旦产生,将是给业务操作习惯和业务模式带来巨大影响和变革的,并且借助互联网有着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大的影响范围。所以,积极推进票据IT系统建设,必须与积极推动票据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并排考虑,一方面根据上文描述,票据IT系统对票据业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均已离不开信息化和智能化IT系统的支持,票据业务在拥有巨大市场发展空间的同时,已经必须依靠IT系统来帮助其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伴随着业务的长期持续发展,IT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也必将是长期坚持的行为,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互为推动、缺一不可。
(二)加大系统整合力度,建立统一的接口标准。
1、推行全市场的系统构建标准。一是为了推行票据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即:在票据系统的业务处理、风险检验、联机记账等环节设定标准化的流程,业务系统根据标准流程的要求来设计,以实现票据从业机构业务处理的规范统一、快速直接;二是为了与未来的电子票据和电子交易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在技术平台、系统设计、接口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规范,并遵照相应的技术要求来实施。
2、票据从业机构进一步整合自身系统和对应的管理要求。根据前文所述由于票据的多重业务属性,使得每个业务属性对应的功能往往在不同的系统中实现,尤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经常按照业务产品线线划分系统功能,更容易产生此类的问题。一是要进一步整合涵盖所有业务属性的IT系统,把对应的功能纳入架构统一、标准接口、技术一致、操作对接的业务处理平台,实行统一的开发技术规范,实现业务处理数据的互联共享;二是要整合现有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信息管理等资源模块,建立起来源明确、归口统一的数据管理模型,通过集中的数据交换平台来传递和展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统一的数据关联网络,优化指标服务体系。
3、加强信息和数据的整合力度。鉴于目前市场信息散落、重复的问题,要加快票据行业数据库和信息库建设的步伐。一是以客户信息、市场信息、交易信息、管理信息、经济信息等结构化数据为基础构建票据数据库,并积极探索动态入库机制、便捷性客户视图的实现方式,打造更加统一全面的结构化数据资源库;二是统一规划、明确重点,建设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库,要整合经济金融信息、行业信息、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合作伙伴信息等各类非结构化数据,还可补充社交网络、即时通讯、电商平台等领域的非结构化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非结构化数据标准规范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对接集成,拓宽信息库范围,提升信息检索能力。
(三)加快推进电子化交易平台建设
电子化交易平台的基础是电子票据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通过电子流或者信息流的比对将合适的票据交易信息进行匹配,并纳入相应的业务处理模块。所以,在加快推进纸制票据电子化的过程中,还应从进一步推广人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入手,不断提高电子票据的市场占比,并分步实现电子交易平台的报价、撮合、交易、清算等功能。
1、加快纸制票据电子化进程。纸制票据电子化是降低纸制票据市场占比,引领更多票据业务参与者向电子票据过渡的良好途径。一是市场上部分先行先试的票据专营机构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纸制票据的托管和电子化途径,加大营销和推广力度,形成良性的市场参与氛围;二是票据托管系统的建立也要符合未来电子票据的发展方向,与ECDS和未来的电子票据交易平台之间要预留好系统接口,确保信息和功能的对接顺畅,做好相应的过渡;三是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应着手牵头考虑电子票据的法律边界和交易区间等问题,为独立的承担电子交易平台运作打下基础。
2、不断完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功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功能的完整与否决定着未来电子票据发展的优劣。一是要优化ECDS设计和接入模式,让更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够接触和使用ECDS;二是要严格禁止“线下交易”,通过系统的刚性控制确保支付结算的完整性和严肃性,并为批量操作增加业务渠道,提高系统响应速度;三是增加系统的交易功能,凡是ECDS中承兑的电子票据均可在系统中直接完成背书转让、产权归属、资金清算等功能,避免各电票接入机构自行开发交易模块所带来的标准不统一、交互速率慢、操作效率低等问题。
3、建设电子化交易平台。电子化交易平台是集登记见证、数据保管、交易撮合、支付清算功能于一体,并可与各票据业务参与机构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也要实现有效对接。该平台既要遵循以市场为导向、公平公正的设计原则,也要提倡规范票据交易行为、提升交易效率、强化交易秩序、扩大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并充分考虑预留出票据作为央行重要货币调控政策的功能敞口。该平台应由独立于交易双方的票据交易中心(票据交易所)来运作,并逐步发展成为与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所等相类似的第三方权威机构。
(四)加快互联网金融下的票据业务创新
互联网票据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商业汇票全流通服务的业务模式,互联网信息对称、竞争公开,加上拥有众多的个人用户,使得通过互联网票据可以突破传统的以企业、银行为参与主体的市场瓶颈,引入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在丰富市场的同时能够带来业务模式、票据产品和信用体系等多方面的创新。
1、加快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模式转变。传统的票据交易多发生在融资企业与银行、银行与银行、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但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企业既可以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也可以作为传输渠道连接企业和银行。一方面以支付宝、财付通等已取得支付许可证的互联网机构为代表已经涉足票据领域,直接提供相关的票据资产管理或融资服务;另一方面某些互联网企业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借助自己的客户群和互联网平台,发挥传导和利用公众资源快速的优势,既代替银行做业务宣传、前台承销和信息搜集,也搜集并整合企业的融资需求形成不同的融资项目,创造票据投资机会。
2、加快基于互联网的票据产品研发。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票据产品的创新也将更多的以互联网的特性和优势为主体,将传统的业务产品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重新的包装和定义,并加入资产管理属性。当前市面上比较火爆的互联网票据产品包括P2P、P2B模式的互联网票据理财等,即融资方以银行承兑汇票为抵押担保,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并给予投资者一定收益。商业银行由于风险控制能力强,可研究推出更有效防范业务风险的票据理财、票据基金、票据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产品,国务院近期也召开了闭门会议专门研究商业银行如何与P2P合作事宜,此项举动不仅可以更好的服务个人投资用户,还可以此为突破加强与信托、券商、保险等机构的合作,拓宽资产管理业务。
3、加快基于互联网的信用体系建设。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企业的信用水平往往只能通过历史的融资信息来判断,一方面信息的获取渠道少,信息不够全面、完整和准确;另一方面根据历史信息来判断缺少现状的客观依据和分析。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的物流、资金、财务、客户等一系列信息均可通过电商或互联网平台来获取,全面、直接、及时、可靠,易于加工建模并判断出授信对象的信用状况,并可借助互联网的公开性、便捷性和直面性动态获取数据,实施调整授信额度和期限,实现信用的动态化管理,有助于完善全社会的信用评价和使用体系。
4、加快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使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型IT技术层出不穷,充分发挥新技术的应用对拓展新型产品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一是人工智能在Wed服务和大数据领域的应用促使票据市场的智能化程度将更加提升,未来依托互联网的票据业务模式将占据主流;二是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纸制票据的电子化提供了新的探索渠道,可通过实物虚拟化的方式,改善现有的单纯将纸制票据信息手工录入IT系统的机械模拟方式;三是要加快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设备等新型电子平台的票据相关应用建设,以顺应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和发展潮流,更贴近人们生活和工作依赖的重心。
(五)加强票据IT系统对市场开拓和风险把控的应用研发
1、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票据业务经营管理模式,深化精准营销力度、实现多渠道数据的实时交互、加强语义和语音分析等。在信息利用上变被动发起为主动推送,提升数据信息中蕴含的商业价值,以此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要改变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引导市场需求,探索全链条的市场营销和产品化供应模式,并借此改变传统的单一票据管理理念,积极发掘票据与金融领域其他业务产品中的融合价值,在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掌握特定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形成整体性的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
2、推进信息中介产品化开发,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促使新增“票据数据租售”的商业模式。由于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创造大量的市场价值,所以票据行业可以通过出售原始商业数据或者经过分析处理的市场结果来获取直接的利益,以商品化的数据应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票据信息市场的发展。此外,围绕票据业务数据产生的商业模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租售,还包括数字媒体模式、数据空间运营模式等,促进票据业务的信息化发展。
3、借助IT系统刚性控制和数据分析的能力,通过系统应用和数据模型加快被动风险防范向主动经营风险的转型。票据受宏观经济政策、信贷规模调整、产业机构调整等影响较大,加上自身也是一个风险产品,一是将更多的手工操作固化和标准化后嵌入IT系统中实现刚性控制,降低人工操作失误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要转变风险管理的路径和思维,借助IT系统建立以情景分析、压力测试为手段的前瞻性风险管理模式,改变事后驱动型的传统风险管理手段;三是通过完善风险计量和内控评价模型,不断推动风险的量化管理体系,通过嵌入IT系统实现从传统的专家经验判断向量化监测风险的转变。四是推进信用风险信息库建设,包括客户经营行为揭示、票据违约与风险保露的数据搜集和规整、客户资信情况等,以更好的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和准确判断。五是开展内控量化评价体系建设,实现对合规经营和合规管理的全方位分析,并建立数据模型,通过“内控进系统”的方式及时准确的发展交易中的异常数据,为明确风险防控重点和制订针对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六)加强跨领域业务合作和票据IT系统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企业掌握越来越多的金融经营权利,并可有效的规避监管。为此,也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主动出击,直接涉足互联网领域实施金融互联网战略,比如平安收购一号店、工商银行[0.00% 资金 研报]推出“融E购”电商平台等。互联网信息的公开透明和技术接口的标准化,使得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IT系统对接越来越容易,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给发挥双方优势,实现跨领域的业务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加强系统对接,实现业务双赢。当前市场上主打互联网金融的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不断的寻求与票据专营机构合作的机会,试图在P2P、P2B票据理财领域寻求新的业务机会和增长点。双方可通过系统接口的建立,以IT系统为合作的基础,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存储的共享,一方面发挥互联网企业在满足小额资金融通和服务个人用户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票据经营机构在风险把控和业务专业运作上的经验。
2、通过IT系统建设加快票据业务的资管转型。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作为票据业务核心参与者的商业银行面临资管转型的巨大压力,而IT系统恰恰是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最不能缺少的工具。一是要整合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为客户搭建好资产管理通道和操作平台,选择技术更成熟的第三方进行合作,建立更具个性化体验的业务系统模式,借此扩大票据资产管理业务的覆盖面;二是要发挥互联网和IT系统公开透明的特点,以系统的信息共享和快速传播来加快实现资产负债与客户需求的双对接,实现票据资产管理业务的落脚点由让客户“看的见”向“看的清”转变,推进票据资管业务在全市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3、加强票据IT系统的合规管理。一是面要加强对建设票据IT系统符合合规管理意识的引导、传导和指导,提升系统建设期间的风险评估;二是人民银行或者银监部门要尽快明确对票据IT系统监管对口部门,加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尽快出台对应的监管办法、实施准则、安全要求和评审制度等,确保监管的合法性、全面性、有序性和长效性;三是要加大对票据IT系统的监督检查,督促问题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并将监督审查形成常态化。
(执笔人:肖小和,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高级专家,李鹰,现任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信息科技团队负责人,陈飞,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信息科技团队)
转自: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