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大限”将至?同业业务该如何突围
薛洪言 |2014-09-27 21:10915
所谓“大限”,更多地是一种戏称,反映了业界对新环境下同业业务发展前景和发展策略的一种忧虑,并不意味着同业业务发展空间不再。相反,通过对同业业务异化发展的纠偏,恰恰有助于银行真正在强化同业服务、深化同业合作上发力,开创同业业务发展的新纪元。
所谓“大限”,更多地是一种戏称,反映了业界对新环境下同业业务发展前景和发展策略的一种忧虑,并不意味着同业业务发展空间不再。相反,通过对同业业务异化发展的纠偏,恰恰有助于银行真正在强化同业服务、深化同业合作上发力,开创同业业务发展的新纪元。
作者:中国银行 薛洪言 来源:《中国外汇》杂志
今年5月份,在五部门联合下发的127号文(即《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发布后,银监会又发布了配套性文件140号文(即《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明确了商业银行法人总部在同业业务中的职责,并要求商业银行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经营。127号文的出台是对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银子银行化发展的集中纠偏,意味着同业业务偏重投融资的传统创新模式难以为继;140号文则为同业业务新旧经营时代交替划定了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基于此,2014年9月底也被业界称之为“同业业务大限”。
笔者看来,所谓“大限”,更多地是一种戏称,反映了业界对新环境下同业业务发展前景和发展策略的一种忧虑,并不意味着同业业务发展空间不再。相反,通过对同业业务异化发展的纠偏,恰恰有助于银行真正在强化同业服务、深化同业合作上发力,开创同业业务发展的新纪元。
一、依托影子银行的投融资服务发展创新模式难以为继
同业业务本质上是银行为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以资金交易、投融资服务、支付清算、托管等为主要业务形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近年来,顺应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大趋势,银行同业业务在投融资服务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和创新,是近年来同业业务获得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然而,无论从监管环境、市场环境还是银行自身看,这一依托影子银行的投融资服务发展创新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一)监管政策发力,同业业务异化“创新”难度大增
近年来,同业业务“创新”乱象,更多地是通过在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同业存借款等相关同业业务及其交易环节中,通过延长投融资链条,采用不正确的会计方法对表内外会计科目进行不真实、不规范的处理实现的。基于此,127号文针对性地对各类同业业务的适用范围、会计科目处理、额度、期限、授权等进行了明确界定,基本上阻断了商业银行通过会计处理进行异化“创新”的可行性。新规出台后,尽管银行业机构仍然可以通过引入新的交易对手、进一步延长交易环节等手段做到会计处理的表面合规,但交易链条的再次延长既增大了交易风险,并致使交易费用剧增,同时也加大了违规成本,对于实际操作和大规模推广并不经济。同时,今年7月23日,国务院常会会议明确要求“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也势必进一步加大通过延长融资链条进行创新发展的同业业务模式成本。
(二)银行加速去通道化,同业业务“渠道”光环不再
借助同业业务连接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以扩大银行资金投资范围和绕开规模管控,是之前银行业大力发展同业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2013年10月,经监管部门许可,第一批银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资产管理计划试点发行,被视为银行去通道化的重要一步。其中,银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行债务直接融资的门槛,对银行信贷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有望被银行用来释放表内外信贷授信额度,降低银行通过同业业务绕开规模管控的需求。截止目前,已经至少有16家商业银行获得试点资格并发行了产品,其中包括5家国有银行、8家股份制银行和3家城商行;产品发行也由最初的额度管理改为报批制。近日,有消息称,《商业银行法》修订工作已纳入国家整体立法规划,本次修订将有望明确银行理财的信托性质并确立其法律主体地位。届时,银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资产管理计划将具备全面推行的条件,银行对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的依赖性将大大降低,相应地同业业务的“通道中介”作用也会大打折扣,降低银行进行同业业务“通道类创新”的积极性。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加速推进,同业“创新”业务可能被边缘化
扩大资金投资渠道、绕开规模管控、减轻资本压力等是近年来同业业务影子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将大大增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有望在解决银行上述压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降低同业业务“异化创新”的必要性。通过对存量信贷资产的证券化,银行可以绕开信贷规模管控,而信贷资产的出表也能大大降低银行资本占用水平,缓解其资本补充压力;同时,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本身就是不错的投资产品,能扩大商业银行资金投资渠道。可见,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同业“创新”业务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2012年6月,我国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速。经过近两年的试运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已经从传统的对公贷款扩展至小额消费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意味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正逐步向常规化方向发展。2014年6月份以来,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相继发声放松资产证券化试点的相关业务管制,信贷资产证券化有望步入快车道。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进,近年来大行其道的同业创新业务很可能被真正边缘化,而这一天的到来可能并不遥远。
综上,127号文和140号文的出台,大大提高了银行同业业务异化“创新”的难度和成本,而银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资产管理计划的试点,助力银行加速去通道化,则会大大降低同业“创新”业务的渠道价值;资产证券化的加速推进,更是会从根本上降低银行对同业业务“异化创新”的必要性和积极性。可见,无论从监管环境、市场环境还是银行自身看,近年来大行其道的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创新模式都难以为继,银行同业业务突围,需要彻底摒弃以投融资为主的传统创新模式,另辟蹊径。
二、同业业务发展前景和策略探讨
(一)同业业务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大有可期
从客户范围和业务性质看,银行同业业务仍然是银行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可发掘性的领域之一。就客户范围而言,同业业务涵盖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期货类、信托类、基金类、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第三方支付中介和其他金融机构;就业务范围而言,同业业务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并兼具资金交易、投融资、销售代理、支付清算、财富管理、托管等多种业务形态,不仅包括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拆借、销售合作、产品融补等,甚至包括技术系统一体化及业务定位协同化等。可见,银行同业业务具备广阔的发掘和创新空间,未来大有可期。
近年来依托影子银行以投融资为主的发展创新模式,固然体现了同业业务的高度灵活性,但由于这一模式下银行间的合作仍局限在渠道中介上,谈不上深入。因此,这一模式走到尽头并不能从根本意义上对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前景带来大的冲击。相反,通过对同业业务异化发展的纠偏,有助于银行真正在强化同业服务、深化同业合作上发力,并开创同业业务发展的新纪元。
(二)深化同业合作,开创新的业务空间
随着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推进,在利率市场化、管制放松化、综合经营趋势明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以及客户服务需求日益强烈等新形势下,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从排他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未来各金融机构间合作关系将日趋密切,在强化同业合作上,银行同业业务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银行同业之间的合作多停留在资金拆借、产品代销、支付清算、托管等相对初级的阶段,即使在买入返售、同业代付等“创新”型同业业务产品中,信托公司、券商资管等通常只是发挥渠道中介的作用,合作对手方银行则主要发挥会计资产形式转换效果,将高资本占用的信贷资产转变为低资本占用的同业资产,各方在产品研发、风险管控等领域缺乏实质性合作。未来,随着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银行同业之间在大数据挖掘、风险管控、客户协同服务、互联网金融、产品研发、资产证券化等方面面临很大的合作需求,基本上上述每一个领域同业合作的深化突破,都能开拓出新的业务空间
(三)单点突破,走特色化同业业务经营之路
尽管同业业务仍然具备广阔的发展和创新空间,但具体到单个银行,切忌全面发力,宜单点突破,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在一个或几个领域持续发力,取得领先优势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走特色化同业业务经营之路。下面以兴业银行以兴业银行同业业务品牌“银银平台”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近年来,随着金融深化改革的加速推进,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监管环境日趋复杂,风险防控、业务合规、产品创新等对银行自身IT系统的迭代更新和日常维护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的,银行IT费用支出负担也越来越重,正逐渐演变为部分中小银行不能承受之重。在此背景下,兴业银行看到了承接中小金融机构系统外包需求,为其提供诸如信息系统、产品设计、销售平台等一系列服务的广阔市场前景,顺势推出“银银平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该平台以兴业银行自身业务资源为依托,致力于为各类合作银行提供包括财富管理、支付结算、科技管理输出、培训服务、融资服务、资本及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等内容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对合作银行而言,通过将系统研发和维护工作外包,既可以大大改善业务系统落后的现状,又能大幅降低IT费用支出,便于将更多地资源向核心业务倾斜。同时,通过柜面互通、产品共享等机制,合作银行可以代理销售兴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其产品体系,便于更好地服务客户。而对于兴业银行这样的服务方来说,“银银平台”不仅可以带来不菲的IT承包收入、代理业务收入等,还大大增强了其产品推广和销售能力。在供需双方的共同推动下,自2007年推出以来兴业银行“银银平台”得以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末,平台累计签约客户474家,累计上线客户392家,柜面(互)通累计联结网点超过2.58万个,累计与218家商业银行建立信息系统建设合作关系。
(四)顺应金融机构“走出去”大趋势,积极开拓境外同业业务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走出去”不断深化和加速,国内银行机构“走出去”也是大势所趋;同时,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一直在顺势力推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国内金融机构加速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加速,对跨境同业业务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国内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而言,由于本地化业务发展不足,跨境同业合作主要体现在代理银行关系上,在客户推介、产品创新、监管协同、综合经营合作等领域都还缺乏实质性推进,应成为未来同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拓展方向。对于有志于国际化发展的银行,应在跨境同业合作提前布局,通过深化跨境同业合作来推动银行业务的本地化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