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下篇)风险与监管
业务操作风险,跨境人民币融资性对外担保业务更易加大债务违约、期限币种错配等风险,并会对银行经营产生潜在影响。针对进入外汇大数据时代,积极研究探索新的监管手段和监测工具,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晚上外汇管理政策。
【简评:】
跨境人民币融资性对外担保业务,能够充分让企业和银行有效利用市场和资源进行操作,既降低资金自身成本又使得资金合理高效运用。但是,对于该业务所伴随的风险我们也必须要正视。有利可图是我们想要的,在获利同时我们也得预先做好风险的分析和把控。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内容:】
风险分析
跨境人民币融资性对外担保业务通过运用内保外贷和内保内贷操作,企业和银行充分利用境内外利差和汇差空间,有效地利用了二个市场、二种资源,不但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使资金得到了合理高效的使用,而且所得资金均在实体经济中运行。目前辖内发生的跨境人民币项下融资性对外担保业务开展需向人民银行备案,并进行RCPMIS系统信息报送,业务整体风险可控。但由于不受额度限制,境内银行存在业务真实性、事前审核等规范方面仍存在一定风险。
监管套利风险,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及境内外融资成本仍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可能通过该业务赚取境内外利差和汇差,比如将境外贷款调入内地结汇,反复多次办理“内保外贷”,易发生无真实交易背景的业务。一旦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催生并迅速发展的该业务也将面临隐忧。
资金渠道风险,境内企业由于国内产业信贷导向,在境内实际融资需求较难实现,借助与境外关联公司或子公司“内保外贷”业务的联动,通过预收货款、借款追偿等路径将境外贷款资金汇回境内满足其流动性资金周转需求,易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压力加大,从而抵消国内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有利可图,企业和银行套用内保内贷政策,会间接放大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的真实需求,加大了境外资金流入的可能性,也扩大了外汇占款规模。
业务操作风险,跨境人民币融资性对外担保业务更易加大债务违约、期限币种错配等风险,并会对银行经营产生潜在影响。国内或有外债规模将扩大,或有外债逐步外币化,而资产等仍以本币为主,更易加大货币货币错配风险,也不利于我国外债管理。由于担保和贷款往往境内外分离,资金可通过多种隐蔽手段进行跨境间调拨。比如“外保内贷”资金流向房地产企业或政府融资平台等,实际贷款银行对贷款资金流向及贷后管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还有加大热钱流入的风险。
监管缺失风险,相关监管手段过于宽松,并缺乏相应事前监测机制。银行只需将业务信息进行RCPMIS系统报送及简单备案,且不受担保额度限制,风险把控的主要职责在银行,容易造成因不同银行之间主观风险把控程度不同而导致企业投机。对于企业之间的跨境人民币融资性对外担保,仅在担保发生履约、涉及人民币资金跨境时,结算银行才履行资金审核职责,业务隐蔽性也易加大债务风险。
规范业务监管
跨境人民币融资性对外担保是伴随稳健货币政策及跨境人民币政策的实施逐步发展的,应在鼓励发展的同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测,将业务引入规范化运行轨道,使该业务能够真正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一是企业在积极开展真实背景业务的同时,配合银行做好相应备案及审核。对于以自身未担保主体的“内保外贷”和“内保内贷”业务,应密切跟踪并保证担保项下贷款资金的合规使用,对于担保履约项下借款追索偿资金的汇回及使用及时申报。
二是各境内结算银行应加强审核监测并严格资金贷后管理。加强对企业的资信审核,鼓励真实背景的担保业务,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减少跨境人民币融资担保项下企业套利行为;加强境内外银行联动,完善质押、保证等各种反担保措施,避免或有负债转化为真实风险;对涉及担保履约跨境资金的进出及使用严格履行真实性审核职责,切实履行好银行代立监管的职责。
三是人民银行、外汇局等部门联合监管,加强非现场监测及管理。尽快联合出台相关业务规定及细则,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严格商业银行信息报送,加强非现场监测,确保结算银行担保登记要素的真实及完整加强与境外金融监管部门的联系,建立联动监测机制。
四是依托目前人民银行RCPMIS系统和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做好统计工作。针对进入外汇大数据时代,积极研究探索新的监管手段和监测工具,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晚上外汇管理政策。
文章来源:国际贸易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