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借鉴】日本企业是如何进入美国的?
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热潮让华盛顿深感国家安全受到威胁。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埃克森——弗罗里奥修正案》,加强了对外资的安全审查。但是,日本企业没有受制于此,而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最终成功打破美国的投资壁垒。
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热潮让华盛顿深感国家安全受到威胁。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埃克森——弗罗里奥修正案》,加强了对外资的安全审查。但是,日本企业没有受制于此,而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最终成功打破美国的投资壁垒。
——参与塑造主流意见,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20世纪80年代,包括尼康、索尼、松下和东芝在内的众多日本公司均建立或扩大了驻华盛顿的代表机构,通过与美国智库、记者和前政府官员等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塑造华盛顿对来自日本投资的主流意见,并积极为相关研究提供赞助或开展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华盛顿各个智库就开始举办有关日本投资的各种论坛,发表证明日本投资对美国经济有益的研究报告。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寻求当地政府支持
遵循“在出售产品的地方从事生产”的格言,日本企业成功缓解了认为在美投资只为给日本进口产品开辟销售渠道的担忧。2002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发表的报告称,日本企业在美国创造的工作岗位已超过83.4万个。在美投资的日本企业经常聘用美国人担任高层管理人员。日本企业还从美国生产商那里大量采购,1982-2006年间,本田汽车公司的美国供应商数量从40家增加到550多家,丰田汽车公司从北美供应商采购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也超过了110亿美元。日本企业这些动作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其在投资时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履行社会责任,寻求基层民众支持
日本企业不仅与地方政府搞好关系,还努力将自己整合到当地社区中去。许多日本企业都为地方的社区建设出力,从小联盟棒球队到儿童癌症研究中心,日本企业向各类地方机构捐助了成百上千万美元。日本企业实际是在仿效美国企业的做法——投资、培养社区支持力量、取悦当地政治家以及拓宽与其投资相关联的经济利益。
当然,日本企业也曾犯下错误,进入美国早期带来自有商业模式,高度依赖自己的供应商网络,没有本土化。而且,也未曾努力融入所投资社区。日本管理风格具有层次化和自上而下性质,与美国个性化、互动式的作风常发生冲突。此外,日本当年还错误决定购买地标性地产或有争议的产业,引得美国人反感,包括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等。
日本企业进入美国的经验提供如下启示:
一、渗透乃至引导美国主流舆论,树立友好形象。中国赴美投资企业不少是国有企业,收购目标大多为能源等战略性资产,政府背景和敏感行业经常引起美国猜忌,对中国企业投资目的提出质疑。所以,中国企业应借鉴日本企业加强公共外交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与美国舆论界合作,淡化“中国威胁论”,积极营造中国投资对美国经济有益的政治氛围和友好形象,引导和宣传对中国有利的主流舆论。
二、加强与美国经济的融合,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中国企业要想成功进入美国市场,需要处理好可能引起的政界反对声浪,如果不能给当地经济带来好处,就很难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因此,需要明确表态,承诺为当地提供工作机会,遵守美国法律法规,做一名好雇主。只有在美投资只有与当地经济融为一体,中国去也才可能被接受和支持。
三、履行社会责任,寻求民众支持。中国企业应通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参与社区建设等培养社区支持力量,加深与当地政治家的关系,从各方面融入当地社会,寻求公众和舆论的支持。
近年来的中美并购案例,中国在美国投资最顺利的领域是制造业。2010年中国在美国达到两亿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一半以上集中在工业制造业,而且投资最大的是机械设备和电子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也很受美国地方政府欢迎,一方面在于其基础设施老化,亟待更新,另一方面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对经济的促进立竿见影。
作者:熊柴 孙时联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