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机横行互相“偷菜” 央行重磅整治收单业洗了把什么牌?
不少收单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会为商户安排费率低一档、甚至低两档的MCC码,商户为此就能少付手续费。” 第二批不爽的,是那些帮T公司跑市场的“代理商”,这批小兄弟是靠商户刷卡付费分利润为生的。
你有没有玩过“偷菜”?其中一大秘诀恐怕就是乘人之危。在别人碰巧在开会、出行等不方便的时候下手往往更易得手,以此偷来别人的份额喂饱自己。
从《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悉的行业投诉情况汇总来看,支付收单业近几个月来正在大玩“偷菜”。虽然这种现象过去也有,但业内认为近期已经“白热化”,诱因是有8家机构正处于“不方便”时期。自今年4月1日起,盛付通等8家第三方支付中经营收单业务的机构,由于对商户审核不严导致出现预授权套现案例,被央行勒令停止发展新商户并整顿旧有商户(银发【2014】79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卡预售权风险事件的通报》)。
趁此时机,某些没进入央行“管教名单”的收单机构正在大批量“偷菜”上述8家机构在商户处布放的POS机——业内管此叫“切机”,就像手机刷机一样,把POS机里面的程序刷成自己公司的——反正对方已经自顾无暇,而且也不可能切机切回来,谁让他们已经“被叫停新增”了呢。
而在此过程中,收单机构大量使用的终端拓展“代理商模式”,是市场乱象的“放大器”。代理商一旦倒戈,“切机一切就是几十上百台,”某遭遇被切机收单机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一份官方《2014年上半年银行卡受理市场规范工作通报》称:“总体而言,市场违规依然高发,大规模交易转移、买卖通道和‘切机’等新型违规现象频发,受理市场规范工作形势严峻。”
切机到底怎么切?头脑灵活的收单机构开发了多少抢市场和“应付”监管的怪招?是怎样的行业背景带来了“理还乱”的现状?在这个混局中谁在笑谁在哭?《愉见财经》“支付收单业混战”系列,为你扒一扒这个行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邀你一起思考出路何在。
“偷菜”的来了
本报记者手上有一份“阴阳脸”的POS签购单,其正面消费者签名页上显示的是Q公司提供的收单服务,但单据打印纸背面的印花却是Q公司的竞争死对头T公司的LOGO、网址和电话信息,看起来简直就像可口可乐把饮料灌进了百事可乐的瓶子一样搞笑。
“阴阳脸”背后的秘密何在?“这其实是T公司的POS机被Q公司切机了。”一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T公司正是在央行处罚的8家机构之列。倒霉的T公司为了恢复发展新增商户通过检查,正在忙于清理已有商户漏洞,所有收单MCC码的套用也属于自查自纠违规的范畴。
这里先说什么是MCC码。MCC码是四位数“商户类别码”,由收单机构为商户设置,用于标明接受刷卡商户的主营业务和行业属性,商户为此需要缴付的刷卡手续费也不同。比如“5812”代表餐馆,手续费率1.25%;“5311”代表百货商店,手续费率0.78%;“5411”代表超市,手续费率0.38%。
费率不一,就带来了套利空间。不少收单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会为商户安排费率低一档、甚至低两档的MCC码,商户为此就能少付手续费。
由此,在T公司自查期间,两批人很不爽。
第一批不爽的,是那些套用了MCC码的商户。T公司的整顿从商户视角看起来就是费率“涨价”,他们当然不乐意,要找其他收单机构帮他们维持低费率。也在被处罚机构之列的L公司人士给出的数据称,原违规商户中愿意配合整顿的比例是40%。本报记者向其他几家机构私下问起这个比例,得到的回答基本是:“哪有这么多?”
第二批不爽的,是那些帮T公司跑市场的“代理商”,这批小兄弟是靠商户刷卡付费分利润为生的。在业内,收单机构赚的是商户刷卡费率的20%,大方的收单机构为了规模快速扩张好去资本市场讲故事,会把这笔钱的七成分给代理商,以求快马加鞭。现在T公司一不能新增,二还要收缩存量,代理商少了甜头,有的就不愿意跟着干了。
如此,Q公司机会临头。
对于那些即将“被涨价”的商户,Q公司派人去接触。T公司为了恢复新增必须通过监管的整顿验收,Q公司可没这些顾虑,这意味着它能接违规的盘。他们会告诉商户,只要把POS机交给他们“升级”,就能维持原费率,甚至还能再打折。
所谓的“升级”,无非是把POS机里面的灌装程序重装,外壳和耗材(签购打印单)则可省钱留用。于是上文提及的“阴阳脸”就出现了,印着T公司信息的签购单,打出了Q公司的收单信息。
有意思的是,本报记者从行业监管方了解到,为了骗取商户的信任,类似Q公司这样去“偷菜”的工作人员(包括代理商),还会制造假的T公司工牌甚至银联工牌。商户们搞不清行业正被整顿,他们的诉求,一是程序“升级”是正规的,二是费率划算。
Q公司从表面上都做到了。
倒戈的“菜农”
“偷菜”是门技术活。
对于Q公司来说,首先需要知道诸如T公司们机具都布放在哪儿,其次需要知道诸如密钥等参数信息。T公司的代理商们就像是一群“菜农”,他们很清楚自己曾经种下的“菜”在哪儿,怎么种的。而正如上文所及,T公司的代理商们,正受T公司被处罚的波及,赚钱变少了。
“代理商一倒戈,切机都是成批成批来的,几十台POS机两天就能切走。”在听其描述时,本报记者觉得那名遭遇被切机的收单机构人士心都在滴血。他表示,投血本养大的市场份额就在这么几个月里批量流失,收单费用也赚不到了,“央妈”继续盯着自己手上仍有商户的整顿,可是不规范MCC仍然存在,只不过被人切走了而已。
“本想这个月整顿会结束,我们会被允许恢复新增,但现在行业乱象不止,再加上你们记者一写,估计整顿只会变得更严。”他叹了口气。
说回到代理商倒戈,这显然是“偷菜”方Q公司所需,Q公司给了多少好处才能挖到这批优质“菜农”呢?本报记者在行业里问了一圈,惊讶于非但Q公司不需要花钱,代理商还需要给Q公司交加盟费。
“要大量切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比较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这个技术和运营能力,跟着‘停新’的代理商还抢着想投靠。”一名业内资深人士说,“有些支付公司本来不收代理商加盟费的现在都收钱了,或是本来收3万现在收5万了。”
“偷菜”偷进了银行地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几个月来高发的切机事件,不仅是第三方收单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还切到了银行收单POS机的头上。“时间窗口(8家机构受罚)一打开,一些机构切机切High了,到最后连谁的POS机都不管了。”一名相关业务人士向本报记者分析,“前者属于行业违规,后者属于违法,侵犯财产所有权。”
这里说个背景。商业银行和持牌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可受理POS收单业务,但是做法大多不同。第三方机构(或通过其代理商)一般是向商户“卖”POS机,一台POS机价格在几百到2000元不等,往往是买POS机的价格越高,商户得到MCC费率越划算(这本身就是MCC套码违规);而商业银行大多数不卖POS机,只是租给商户使用。
因此,第三方机构布放在商户的POS机所有权属于商户,而银行布放的POS机所有权属于银行,即便商户同意“升级”,切机切到银行的POS机,都属于侵犯了财产所有权。
一个案例是,今年6月,某国有大行海宁市支行对POS商户进行巡检时发现,该行特约商户某手机店已经成了Q公司的“菜”。本报记者看到当事方提供的POS机照片显示,在物权上属于银行的POS机背面,除了原有的该行信息外,还赫然贴上了Q公司的标签。刷卡后资金也由Q公司收单。
经该银行人员现场询问发现,这家手机店的老板不久前经朋友介绍称,只要下载更改POS原有程序就能将刷卡费率调降至0.38%,该商户原合规MCC码为4812(通讯设备和电话销售),手续费率0.78%。手机店老板因此将银行POS机具拿去非法篡改程序,4日后取回POS机回店安装使用。
几家第三方收单机构“为扩大收单市场份额,授意或指使外包机构利用切机抢夺商户资源,同时大量伪造商户名称和代码,加剧了收单机构间恶意竞争,扰乱了银行卡受理市场秩序。”《2014年上半年银行卡受理市场规范工作通报》中称。
“偷菜”的故事讲完了,但留下的疑问并不少。Q公司为抢市场把费率从0.78%的MCC码“切”成了0.38%,作为收单方其收取的是商户手续费中的两成,恶性竞争下,他自己真的也少赚了一大半?银联对MCC套码有一套完备监控措施,大量切机后,Q公司又该如何躲“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