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ABC乱云遮眼 发行人付费评级“无信不立”
2008年火热债市的丰厚回报无疑令不少机构投资者意犹未尽。尽管业内认为2009年债市将呈现波荡起伏的态势,机构投资者仍紧紧盯住那些高利率的信用债。
然而,信用债快速发展的另一面,是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的债券评级却呈现杂乱无序的状态。
3月2日,第一创业证券公布了他们的信用评级体系,并据此对尚未到期的各信用债品种进行评级,其评级结果,大多低于信用债发行时评级公司的评级,一般低半级,少数会低一级。
3月9日,安信证券发布了一个报告,对本周新发的14只信用债产品进行评级,其评级结果多比评级公司给出的评级低三级左右;但又不是AA就一定对应BB。
以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交通”)为例,其评级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给予主体评级AA+,安信证券给予主体评级BBB-,第一创业证券对江苏交通发的02苏交通、03苏交通债、08苏交通债、08苏交通CP01都给出了评级,并对这几只债给出不同的主体评级,分别为:AAA 、AAA 、A+ 和AA-。
对于同一家债券主体,有6种差异较大的评级结果。投资者无疑眼花缭乱。
机构投资者对于评级的不信任,早已有之。一位券商圈内的人士说,一些私交甚好的保险公司也经常问他,“某某债到底能不能买?”
各大券商或开始介入债券评级,或正筹备。然而,券商各有完全不同于评级公司的评级方法,评出来的结果也差异甚大,反而使投资者更为头痛,惊呼“评级看不懂”。
标准普尔大中华区主管周彬告诉记者,(中国的评级市场)需要一个经济周期,有债券违约的数据,各进行评级的机构才能验证自己的评级模型是否有效。对于目前群雄混战的局面,周彬表示没有好的对策,“监管非常棘手,监管部门很难做”。
评级公司:发行人付费模式广受质疑
对评级公司公信力的质疑,因次贷危机爆发,成为全球性问题。市场对评级公司的质疑,主要是:评级公司拿发债人的钱做事,怎么能做到客观公允?
如某私募基金经理所说:“那些结构化证券都是大投行做的,评级公司怎么敢得罪?后来各机构猛砸CDO等产品,价格狂跌,三大评级公司才不得不调低评级。”
虽不曾遭遇次贷这样的滑铁卢,但评级结果总是皆大欢喜,中国的评级公司的发行人付费模式同样受到质疑。于是,这样的质疑不绝于耳:“(评级结果)怎么不是三个A,就是两个A?从来没看到过BBB的债券。”
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扩容,类似质疑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位受雇于国内五大评级公司的分析师为此辩解:“我们评过低于A的公司,不过他们的债发不出来。”
参照美国次贷危机中价格狂跌的结构化产品,周彬指出:标准普尔自2005年1月以来评级的美国房地产业相关证券规模为3万亿美元,截止到2008年11月,其中仅有不足4%出现违约。
另一边是一张违约率曲线,上面从AAA到C的债券违约率一字排开,横轴则是年限。周彬解释:“AAA评级债券五年累计违约率约为0.27%,BBB债券五年累计违约率约2.43%,B评级债券五年累计违约率约20.58%。”
两者的违约率相当。周彬表示,衍生品价格下跌,是个流动性问题。危机发生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对结构化产品需求量很大;2008年9月开始,流动性大减,没人要这些产品。
然而,国内的几大评级公司,面对业界对评级结果的质疑,一直保持缄默。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拿不出像标准普尔这样的违约率曲线。所谓的AAA、AA、A级分别对应偿债能力极强、很强、较强,都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支撑,更像是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
这是所有在中国做债券评级的机构面临的困惑。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太短,且几乎是国债金融债的天下,信用债市场规模小,之前发债的主要为央企,还没债券违约的现象发生。
随着债券市场的扩容,评级的问题为市场广为关注,也吸引更多机构进入这一市场。但是,所有的评级模型,都没有受过市场的检验。
券商评级:试水投资者付费模式
买股票的人都知道,在网上可以很便利的搜索到各大券商发布的上市公司报告。虽说股民不会完全听从报告中的“买入”或“持有”,但能从报告中了解到很多公司年报中没有的信息。
我们对此习以为常到忘记去问,为什么券商愿意花钱花力提供这种报告?难道天下有免费的午餐?
这些报告原本是提供给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机构投资者用券商的跑道买股票,付佣金给券商。券商的研究报告类似于附加服务。也有机构投资者不走券商通道,会花钱买券商的报告。
基金公司也有自己的研究员,他们的研究内容更多是在券商的报告基础上去做。所以有些初入行的人,会觉得做券商研究员比基金研究员好,因为所做研究更为基础,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更有利。
这种投资者付费的研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通投资者也能因此得到更多信息。那么,券商的评级报告,能否复制这个模式?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姜超几乎否定了这种可能。他告诉记者,交易所的债券交易量很小,其佣金量跟股票的佣金根本没得比。公司的债券研究报告,主要是附送给买上市公司报告的机构。专门买报告的机构很少,公司对卖报告“基本没兴趣”,他随后解释:“一年也就20万,还不如多花力气做好(债券)自营。”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债券分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前者债券交易总量,占整个债市的90%以上。交易所交易量小,其佣金总量,跟股票交易佣金不是一个级别。
但伴随着券商在交易规模更大的银行间施展拳脚,券商的债券评级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据第一创业证券人士介绍,第一创业证券2008年在银行间市场充当类似于做市商的角色,通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来获取买卖价差。
当“做市商”的券商所赚价差,很难超过同一天同券种之间的差价。在银行间市场,信用债流动性差很多,很多品种一天都不会有交易。券商能从中赚到的价差更高,但承担的风险也水涨船高。
因此,券商在银行间市场提供流动性而赚取价差,其风险较赚取股票交易佣金大。如果券商试图从信用债品种“险中求富贵”,必须加大个债研究和评级,方能对个债合理定价,防范风险。
所以,这一模式,对能稳定赚取可观佣金的大中型券商,并不具吸引力。然而,在客户的要求推动下,各券商纷纷加大对信用债的研究,并开始介入个债评级。
姜超承认,有客户要求国泰君安加大债券研究,并希望能去发债企业调研。他表示,目前他们还没有去企业调研过,等人员配备齐全后,可能会去一些市场关注和出了问题的发债公司调研。
招商证券负责债券研究的陈宝强也向记者表示,公司在加大对债券研究的重视。目前公司还在做评级模型,下半年会推出自己的评级。
券商评级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创业证券、安信证券、国泰君安都向记者解释了他们的评级模型。但是在了解了这些评级模型之后,债券的评级似乎仍然在云雾之中难以琢磨。
三家券商的评级方法有些雷同,都没有去公司调研,都是基于公开信息给出自己的判断。他们的评级流程,有点像流水线的工作:开发一个评级模型,将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财务数据放进去,另一端出来的就是评级结果。
而评级结果的差异,正是来自评级模型天差地别。
第一创业证券的评级模型和评级公司的评级框架颇为相似。公司分析师胡泽利将债券分为四大块:行业、公司、财务和增信。
行业指对公司进行定性研究,胡泽利说这一块会依托公司的股票行业研究。公司则是看股东背景、业务分布模式等。股东背景指看发债公司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是央企还是地方企业。财务是基于公司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分析,增信则看债券是否有担保,担保能起到多大的增信作用。
记者追问,这一模型较评级公司的评级有何不同?胡泽利回答:“我们的数据更新更快,反应更灵敏。”此外,胡泽利表示,评级公司受聘于A企业评级,主要看A企业的情况;他们会将发债企业做同行业的对比。
之前债券评级的惯例是评级公司在首次评级后,以后每年定期跟踪评级一次,碰到有对企业偿债能力发生重大影响的时间发生时,出具不定期的跟踪评级。然而在经济危机中,投资者对评级公司的跟踪评级不及时与流于形式早已怨声载道。
安信证券在3月9日的报告中,对几家公司的评级,和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动辄相差三个级别,出入非常大。
对此,负责债券研究的王昌俊解释,公司采用的评级标准对应的是标准普尔的标准,我们国家的主权评级是AA-,所以任何债券的评级都不能高于AA-。这些债券只在国内发行,国内的评级公司不需要考虑主权评级问题。
安信证券的评级模型,简言之,是“师夷长技”加中国特色。
王昌俊介绍,标准普尔的评级框架是一个黑箱子,将发债公司的基本面和财务数据放进去,出来的就是评级结果。他们模型开发的前期,就是选出一定数量标准普尔公司评级过的公司,通过数学和统计方法,模拟一个标准普尔的模型,再用一些非样本公司去验算模型是否正确,结果错了再修改。如此反复试错和验证,终于得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模型。
王昌俊告诉记者,这个模型,他们每个行业研究了上百个公司。模型开发花了超过半年时间。之后就是设计“中国特色”部分的打分系统。他简单介绍了,会考虑管理层诚信、公司治理结构复杂程度、股东背景、财务信息披露透明度等诸多信息。
这一评级框架,其最大特点是嫁接了标准普尔的违约率数据。至于安信证券在嫁接后的培育,即在“中国特色”的打分系统是否合理,只有等时间来验证。
国泰君安的评级,和以上所有评级不同的是,他是一个“二次评级”,其评级是在承认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的基础上做出。
姜超介绍了他们模型的由来,先取得要评级的债券一段时间内的成交价格,先用统计方法来检验,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债券价格,最后得出影响因素有信用评级(即评级公司给出的)、流动性、盈利能力、行业风险、担保或企业性质和剩余年限。
确定了这些影响价格的因子后,再用统计方法得出各因子的权重。姜超告诉记者,在计算权重时,数据一般采用两周的;且两周更新一次。
三家券商均表示,接下来有可能去公司调研。在被问到为什么现在不去,姜超和王昌俊都表示是因为人员和经费不足。国泰君安和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的债券研究小组都只有三个人。
此外,三家券商的债券自营,皆另有自己的研究人员,和向投资者出具报告的债券研究人员,不是一套班底。
据了解,绝大部分券商都是这样。
买方:不信任评级而错杀
诸多券商的加入,无疑使评级市场更为热闹;由于评级的方式各异,也使这一市场更为混乱,投资者无所适从。
姜超表示,他们的统计结果显示,信用评级对债券价格的影响超过一半,为最大的影响因素。这和另两家机构的看法不谋而合。
有基金人士和某中型保险公司均向记者表示,公司有自己的评级系统,“我们的评级比评级公司更细致”。这个评级系统,还是先看五大评级机构的评级,再看中金中信等大券商的看法,再加入自己的分析,最终确定评级。
长江养老保险一位人士表示,如今评级市场鱼龙混杂,市场上债券主体评级大部分没有公信力。在债券研究员对债券主体信息掌握不充分且不调研的前提下,研究“玩的就是概率”。无奈,我们更多侧重看利率等因素对债券的交易性策略,看集团股东背景以及看整体行业。
由于各评级都不具足够的公信力,一旦形势变动,市场是另一番景象。
去年10月,市场传闻江西铜业(600362.SH)炒期货巨亏,08江铜债连续下跌,10月17日至28日,从76.25元跌至65.18元。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不知是江西铜业一家的问题,还是整个行业普遍性问题,所以将有色金属行业的债券悉数抛掉。
当时市场上的恐慌更甚。像08新湖债、08金发债这样主业为地产的债券,两周之内,由超过110元的高位,跌至发行价以下。
国泰君安在2月19日的报告中也指出,当时的信用危机由市场的过度恐慌造成,并非合理。
对此评级现状,周彬认为,需要一个经济周期,特别是现在是下行的经济周期,大概五年后大家能得到债券违约的数据,各机构就能知道自己的模型是否有效,也能据此调整模型。
记者追问,那没有数据支撑的这五年,投资者该怎么办?周彬开玩笑说:“相信我们啊!”随后他表示没有好的对策,对这种情况,“监管非常棘手,监管部门很难做”。
相较国外评级公司动辄超过一百年的历史,我们自己的评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没有违约数据的这几年,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恐怕投资者只能通过筛选纷杂的报告获得一些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