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敢贷款而互联网金融主动送上门”的反思
“刚才一位创业者说,他去银行贷款拿不到钱,但互联网金融机构却通过查询他的交易记录、评定信用级别,主动联系他把贷款"送上门"。以上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的魅力之所在,这是互联网金融远远超过传统金融的巨大优势,这也是李克强总理要求国有金融机构要加快转变经营方式,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原因。
“刚才一位创业者说,他去银行贷款拿不到钱,但互联网金融机构却通过查询他的交易记录、评定信用级别,主动联系他把贷款"送上门"。”这是李克强总理近日在部分新登记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讲的一番话。针对这一现象,李克强要求,国有金融机构要加快转变经营方式。
对待同一个小微企业的贷款诉求,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笔者一再阐述的一个观点是,互联网金融是中国经济最亮眼的创新之一,其创新性究竟在哪里?就在于比传统金融在风险控制、信用识别和获取上手段先进、效率更高。金融的核心在于信用。有了信用,一切金融交易就变得无比简单;有了信用,也就不需要担保抵押,金融交易和配置效率也能提高;有了信用,金融违约的风险也将大大降低;同样,有了信用,金融交易才能更加流畅,实体经济可以及时获得信用贷款支持,资金通往实体经济的血脉才有望全线通畅,整个经济都将迸发出勃勃生机。
多少年来,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没有获取交易对手信用状况的手段。无可奈何之下,就将所有交易对手都假想为不守信用者,甚至在信用上采取了“宁可错杀一万,也不能放过一个”的极端做法。结果,在整个金融交易中,特别是银行贷款中,信用贷款基本消失,所有贷款都必须提供担保抵押质押的第二甚至第三还款准备。信用没了,一切金融交易都变得复杂了,效率也大大降低。最终使得十几年来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和畸形发展,这一结果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小微企业基本获得不了贷款。
互联网金融的诞生,解决了上述信用状况获取困难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利用和挖掘用线上大数据,能够较准确地获取线上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信用记录:包括经营状况、商品进货出货流、库存状况、现金流情况、财务流运转状况等等,不仅可以获取过去静态的资料,而且可以随时获取此时此刻动态的情报。
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可以把大数据变成一个信用体系,而这个信用体系也有望变现成宝贵的财富。比如,阿里巴巴小贷公司通过四年来给80多万家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100亿元的实践证明,通过大数据对企业信用状况的分析和挖掘,准确率在99%以上。阿里小贷公司的不良贷款率在0.1%,这一水准仅是全国银行总体不良率1%的十分之一。
以上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的魅力之所在,这是互联网金融远远超过传统金融的巨大优势,这也是李克强总理要求国有金融机构要加快转变经营方式,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原因。
由此联想起银监会近日批转首批三家企业筹建民资银行的申请。周末这两天,笔者电话不断,接受记者采访关于三家被批准筹建民资银行的话题也接二连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能够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二是对传统商业银行冲击有多大。笔者的回答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效果不会大;对传统商业银行冲击也甚微。
其实,在批准的三家民资银行中,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这两家不仅是区域性银行,而且是传统模式的银行。对解决全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几乎没有帮助,而且对解决本地区企业融资难效果也未必明显。因为他们的贷款发放将沿用传统模式,即:担保抵押质押等。没有获取金融交易对象信用的创新性手段,仍旧延续现有银行的老路,效果会好吗?
此外,腾讯等发起设立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虽然已经明确以互联网为基础,但腾讯主要是社交网络,线上中小微企业有限并且大数据碎片化非常严重,能否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要拭目以待。为此,上述三家银行从存款、贷款、支付系统以及中间业务上对现有传统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的冲击力微乎其微。尤其是获批的两家传统模式的民资银行极有可能在大型银行的夹击下,面临激烈的竞争,能否立足生存尚待时间的考验。
目前来看,旨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民营银行试点,如今缺席了阿里巴巴等网络银行,显然有所欠缺。毕竟阿里的天猫、淘宝上有近800万家中小微企业。这是目前已经获批的几家民资银行无法具备的资源。
不过,这或许也给传统银行的转型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此前,传统银行已经领教了余额宝的厉害,一旦阿里开始吸收存款,传统银行的存款将会大量流失。支付系统上,传统银行正面临支付宝的冲击;如果在贷款上,阿里网络银行借助大数据分析挖掘,无需担保抵押质押,纯信用贷款,24小时到达企业账户,那么传统银行将更加“鸭梨山大”。
总之,对中小微企业,银行不敢贷款,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却送上门现象,引发我们许多思考。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互联网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机构都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出路和方向之一。
余丰慧(知名财经金融评论员,著有《互联网金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