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国际商报》:中国智库正走向国际化

2014-07-17 17:17 1515

  国际商报整版刊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智库建设  “智库”,这个过去不曾被大众所关注的机构类别,在最近一年频频被从中央到

  国际商报整版刊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智库建设

  “智库”,这个过去不曾被大众所关注的机构类别,在最近一年频频被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层决策机构提及,在媒体中的曝光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率。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首次写入中共中央最高决议,是这轮“智库热”的最重要背景。种种迹象表明,中央决策层已把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软实力,中国智库必须走向国际,不仅要有主导国际话语权的能力,还要有影响他国决策者的潜能。

  中国智库做得怎么样了?2014年夏季,国际商报记者采访与调研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智库,透过他们描述中国智库国际化的现状与未来。

  智库国际化仍远远落后于贸易国际化

  2014年6月底,一场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亚五国、俄罗斯、印度、美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的智库代表进行了一天多的闭门研讨。经允许,国际商报记者在现场进行了采访观摩,零距离感受各国决策咨询机构的思想碰撞、摩擦、竞争还有博弈。对中国政府2013年9月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有的国家不是完全理解与追随,各国智库代表们提出了一些不解与疑问,还有本国的战略考虑。此时,中国智库的作用就显得相当重要。

  在一天多的采访观摩中,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们在最初会议议程设置上就创造了“共赢”的理念,引导他国智库代表的发言逻辑;接着在会议探讨中又请中国不同的智库学者从各个角度论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各国的益处,充分展示了公允与客观度;最后在研讨会的结尾,还发布了中英版的中国首份丝路经济带智库报告,全力寻求与推动共识。会议结束,某个中亚国家总统办公厅研究机构的学者对国际商报记者透露,这是他第一次听到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阐释,很符合本国利益,一定会回国后向总统办公厅汇报。

  在会场,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国家风险分析师赵昌会教授不禁感叹道:“中国智库太需要多做类似的工作了。这场智库论坛可成为中国智库国际化的重要标杆。”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教授也同意这种看法,但他认为,智库国际化的道路很艰难,要影响他国智库,是一项相当不容易的事。

  作为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最知道这种艰辛。“中国智库要国际化,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要有全职的外籍雇员,要能引导他国智库的想法,最好还要有与外国官方决策联系的通道,而这一切的工作,中国智库其实才刚刚开始”,在接受国际商报采访时,王文显得很焦虑:“有一定时不我待的感觉,感觉太多事情需要做了。毕竟,中国国家影响力已遍及全球,中国企业已走向世界各地,中国智库的国际化进程却滞后得多。相比中国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智库并没有形成享誉全球的品牌,以及相应的国际干预力和决策咨询力,不足以充分了解中国经济、贸易、文化、人员、政治甚至军事的全球化动态,也无法全面提供中国各项事务全球化的全面思想支撑。”

  走近国际化最好的两家中国智库

  以美国宾州大学发布《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3》的标准,中国拥有全球排名第二多的智库数量,仅次于美国。然而,按照外籍雇员、引导他国智库思想等角度去衡量,国际商报记者调研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诸多官方和高校智库的网页,除了看到诸多国际研讨会的公开记录之外,均没有发现其他智库国际化的新动向,只有两家智库让记者眼前一亮。

  一是以研究国际人才为核心的民间智库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他们在纽约等地还设了国际分部。该中心主任王辉耀表示:“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国际化智库,是中国智库发展的最大缺陷。”在王辉耀看来,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人才队伍、专业性和影响力的国际化方面,中国智库离美国还有不少差距。

  另一家高校智库的努力或多或少弥补了王辉耀的担忧。据人大重阳网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已与30个国家的智库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还邀聘了来自10多个国家45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在这份45人的大名单里有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曾担任伊朗17年外交部长、现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外交政策顾问韦拉亚提、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全球主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前总干事卡洛斯·马格里诺斯、罗马俱乐部前秘书长、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马丁·李斯等。

  除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12国智库,该智库还在2013年8月举办了中国首次20国智库论坛,对此后在俄罗斯举行的G20首脑峰会提供了相当有影响力的决策建议。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民大学的智库建设,远远走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最前列。

  北京大学马勇田分析道,人大重阳仅成立一年半就获得巨大的成功,校长陈雨露亲任人大重阳的院长是很关键的原因。从目前的运营情况看,研究院已经得到了来自学校层面的鼎力支持,还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大力捐赠,采纳了国际通行的经费运营方式,不拿公共财政一分钱,这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起到了典范作用。

  据公开媒体报道,中国最著名的私募基金上海重阳投资为智库建设一次捐了2亿元;2014年6月,人大重阳又获得一笔2500万元的捐赠。“其实,想捐赠的有识之士还是蛮多的。他们希望有人帮助他们实现建策建言的家国情怀。但钱一定不能用于商业目的,所以我们在选择是否接受捐赠时,会很谨慎。这也算是运作模式的国际化吧。”王文说。

  为中国智库国际化支招

  过去几年,不少中国智库曾就“中国智库国际化”议题做过探讨,也曾在北京举办过类似“全球智库论坛”,但未来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之路前景如何,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破题。

  清华大学教授朱旭峰在一篇研究文章中谈道,“走向世界”应成为下一阶段中国思想库建设工作的重要目标。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全球思想库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国际化趋势:研究领域的国际化、交流活动的国际化、组织结构的国际化和影响力的国际化。为了做好足够的应对、顺应和利用国际化趋势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推进中国思想库走向世界,目前必须在研究能力、决策支撑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等方面加强中国思想库的自身建设;从参与国际事务、人才资源国际流动和利用互联网等关键性具体工作着手,提升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中国理论界对思想库的研究应更为重视国际化视角。

  王辉耀则认为,政府应协助智库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国际化研究能力。他说,“智库的研究能力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政府要支持智库的发展,就需要协助智库加强能力建设。例如共享国际信息数据来源渠道:信息采集是整个智库研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能够得到准确而全面的信息是智库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政府机构凭借国家信誉保证具备强大的国际交流能力,因而具有广泛的国际数据获取渠道,建议与智库组织分享,如邀请智库人员参与国际研讨活动等。”

  作为智库国际化建设的引领者,王文的经验更直接。他在知名学术期刊《对外传播》上连续6期发表有关“智库国际化”的专栏文章,其中一期谈到了三点建议:“智库没有走出去,是中国对外战略失衡的重要原因。要纠转这种局势,还是要有赖于解放思想,对现行运作机制进行深化改革。首先要寻求于目前的智库改革,特别是官方智库的人事制度改革。建议官方智库可以到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群中寻求目标,给予市场化的报酬,努力打造适应于全球化发展的智库人才梯队。其次,寻求于官民智库互动机制的改革。建议中国领导人参照欧美领导人,多到智库走走,在该智库的大背板下发表与国际相关的主题演讲,借国际媒体的爆光率,抬升中国智库的地位。第三,智库国际化的关键,还要取决于智库发展决策者本身的意愿与规划。建议中国一些大型智库可以加大与欧美著名高校、机构合作,设立欧美分部,加大在思想领域上在当地的融合、交流与推广。”(来源:国际商报)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