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金融视角

2014-07-02 13:51351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要求。面对中小企业特殊需求,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提倡下,通过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文|陈四清(中国银行行长)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2014年第13期

  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超过6800美元,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在减弱,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迫在眉睫。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仍在复苏过程中,主要国家纷纷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经济再平衡新格局正在形成,加上周边国家竞争和国内成本上升等原因,我国出口动力正在减弱,依赖外需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维系。从国内情况看,经过多年的高增长之后,我国经济结构失衡日益凸显,投资消费结构比例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积聚,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调整,能源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关系到未来若干年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中国梦”。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在经济保持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增长质量,协调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实现发展成果广泛共享,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就当前经济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症下药、综合施策,以新的思维统筹推动经济协调平衡发展。

  调整投资消费比例关系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扩大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投资消费比例关系不合理,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等问题。调整投资消费关系,重点在增加消费。通过增加就业、结构性减税、完善社保、优化消费环境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逐步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阶层,促其成为消费快速增长的核心力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我国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产业体系,并在产业发展上有所侧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既要促进我国已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如通讯、高铁、造船等的发展,也要发现和培植一些对就业、收入、资源合理利用有积极正向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增长的可持续性。同时,要积极引入民间投资,发挥社会资本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还要注重推动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部分要利润、要效益。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个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将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同时,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在中高端市场则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为应对这一“上下挤压”环境的挑战,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技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也需要创新科研体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保障。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破坏和污染为代价,特别是在产业转移地区、落后地区和资源聚集地区,更应该严格考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下大力气集约利用资源能源,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

  支持经济转型和发展是金融业的社会责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过去三十多年,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阶段,其金融服务需求已远远超越了以往的简单模式,对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显著上升。随着经济转型,经济结构更加平衡,民营资本、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上升,这既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同时也要求金融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金融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金融业提出了具体要求。金融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宏观政策为导向,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未来一个时期,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既为利率等资金要素的市场化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求积极跟随和服务国家战略。经济是金融的基础,一国的发展战略能够深刻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及结构,决定着金融需求规模、市场环境和业务空间。只有积极跟随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金融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求市场配置资源。利率和汇率都是资金的价格,其市场化能够真实反映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有利于更合理地调配资金投向,有利于支持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来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求协调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都有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适合的领域。要提高社会资金资源整体的配置效率,必须合理规划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求注意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经济制度向更好地促进包容性增长转变,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普惠大众。金融服务在重视效率的同时,必须关注弱势区域、弱势产业以及弱势群体的需求。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求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必须坚守风险底线,防止风险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商业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转型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责任,在支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促进产业、区域协调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溯本清源,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目标。产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银行兴,没有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银行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次贷危机的教训充分表明,银行业只有服务并依赖于强健的实体经济,才能保持健康发展;一个国家也只有奠定了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才能在危机到来时从容应对、保持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要求。传统行业风险攀升,钢铁、建材、房地产、汽车等行业面临产能调整和技术升级,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更长的产业链、更高的市场互动程度、更多样和更复杂的融资路径,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走出去”战略、文化产业战略实施,加大扶持中小企业、“三农”力度,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银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转型中求发展。

  第一,降低资本消耗,坚持轻资本集约化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加速期,融资需求旺盛。中国银行业必须改变资本消耗过大的传统经营模式,坚持以资本节约为管理导向,调整业务结构,发展轻资本业务,向“风险、资本、收益”统一的内涵式增长转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内部管理方面,应以经济资本等风险管理工具为核心,推动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协同和融合。

  第二,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化经营。中国银行业应该以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积极发展跨国经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响应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号召。当然,商业银行国际化应紧密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具有全球性服务网络的大型银行,可向全球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纪等广泛的金融服务;在某些特色业务领域具有优势的银行,可集中精力和资源,争做单一领域的首选银行。

  第三,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稳步发展多元化经营。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挤压银行业务空间的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改善收入结构、满足客户多元金融需求的工具。中国银行业应在优先发展非牌照类非银业务的基础上,结合本身的战略导向和金融业务的属性有选择地发展牌照类非银业务。

  第四,调整业务结构,实现金融服务的广覆盖。一方面,中国银行业需要创新经营模式、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专业化新型金融机构的培育,弥补现有金融体系服务的空白领域。

  第五,强化风险管理,发挥金融系统稳定器的作用。无论是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还是在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总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风险状况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稳定。中国银行业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杜绝只关注短期发展速度和收益、不顾长期风险的激进型发展模式。

  第六,加强基础建设,着力培养客户服务、定价管理、风险识别计量以及IT支持等核心能力。在网络和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科技引领作用,促进信息技术、网络、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

  经济转型意味着金融服务需求转变。支持经济转型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经济转型带来的新的金融需求也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贯彻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中,自身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水平持续改善;但与国际领先银行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不断转型。银行在自身的转型发展中,要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目标,对中小企业、贸易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等经济发展必需、金融需求潜力大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大支持。

  创新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关系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随着大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不断加大,融资议价能力愈发增强,商业银行传统上依靠“大客户、大项目”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调整和转变。从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历程来看,着力拓展中小企业客户,将中小企业客户作为利差收益的重要来源既是发展趋势,也是分散经营风险、实现稳健成长的重要手段。国际领先银行的发展轨迹充分证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经济转型阶段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既是商业银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的现实要求,更是从根源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处于成长周期的早期阶段、业务规模有限,具有规模小、资产轻,经营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不符合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这些特征也导致中小企业具有“短、频、快”的融资需求,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

  面对中小企业特殊需求,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提倡下,通过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明显改善。然而要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还是要通过全面创新,突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解决需求和供给间不匹配的矛盾:一是创新信贷评审机制,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二是创新信贷审批流程,满足小微企业融资时效要求;三是创新客户服务渠道,改善小微企业的客户体验;四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丰富小微企业的服务内容;五是创新风险管理机制,保证小微企业信贷商业可持续性。当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仅靠商业银行就能做到的。建设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发展贸易金融是银行转型攻坚的重要内容

  贸易金融伴随着贸易发展而出现,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甚至最初的商品交换时期。其初始业务仅是为各国贸易商的贸易活动提供汇兑和支付。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分工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贸易金融从提供贸易结算与融资等基础性服务进入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阶段。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服务领域,贸易金融具有服务对象特定、风险可控、综合性强、适合中小企业等特点。

  近年来,贸易金融在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贸易金融是拓展客户群的有力武器,通过与供应链紧密结合,可以发掘上下游客户金融需求;贸易金融是优化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支付结算、代收代付、担保承诺、咨询服务等业务带来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贸易金融是产品创新的重点领域,灵活便利、组合丰富的融资形式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贸易金融加快了银行业国际化步伐,支付和结算产品是“走出去”企业的必备需求。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背景下,银行的贸易金融业务面临新的要求:贸易结构升级,需要银行业全力支撑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银行全面构建和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利率、汇率市场化,需要银行满足企业保值避险类贸易金融需求;“金融脱媒”与“产融结合”,需要银行加快推动贸易服务创新和深刻变革;产品需求集成化和综合化,需要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作为一个整体来服务;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银行打造全新的人民币全球清算体系和资金产品;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需要银行主动适应资金跨境流动管制变化带来的挑战;融资交易信息化,需要银行借助电商等平台来定制专门的融资服务。贸易金融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抢抓机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事关中国企业、中国银行业乃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国际化的提速,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以及中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的要求,中国银行业“走出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和“关键挑战期”。中国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转型战略目标,积极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以此为契机,紧抓跨境人民币业务机会,实现国际化经营和自身的转型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逐步成为企业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新选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开始对以美元为核心的现代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反思,我国也适时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2009年7月我国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至今,仅仅历时四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调查显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外汇市场第九大交易货币;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最新数据表明,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预计未来3~5年,跨境人民币业务仍将保持高速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银行业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大有可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纵深发展,各种新的制约和市场扰动的挑战也随之产生,迫切需要商业银行解决人民币从国内“走得出去”、在海外“留得住”、从海外“回得来”等问题。在这历史性重大机遇前,商业银行要在中央银行的统筹下,加大创新,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做强做大,大力积极培育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推动货币互换、多边支付和区域货币合作。■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国银行业协会倡议发展数字金融 加强金融服务

2022-06-13 14:29
14232

关于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 典当行支持疫情防控 做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通知

2020-02-24 22:41
68762

关于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 典当行支持疫情防控 做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通知

2020-02-24 22:41

关于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 典当行支持疫情防控 做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通知

2020-02-24 22:41

关于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 典当行支持疫情防控 做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通知

2020-02-24 22:41

关于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 典当行支持疫情防控 做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通知

2020-02-24 22:4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