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骗贷”的症结在哪儿?
记者从青岛港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青岛港集团正在调查内部工作人员是否与融资商勾结并开具“假仓单”。受青岛港融资骗贷事件影响,国内银行缩减了有色金属企业的信用证额度,并限制转口贸易量,部分外资银行也缩减了仓单质押回购业务量。
近日的青岛港融资骗贷事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贸易融资中的商品为何能重复质押?融资骗贷的症结究竟在哪儿?
随着相关部门调查的不断深入,德诚矿业、中信资源、万向资源等涉案企业一一浮出水面。与此同时,受牵连的银行也被公布于众,南非标准银行是第一家公开承认蒙受损失的银行,渣打银行(SCB)上周也表示,正在审查对部分中国公司的融资。另外,花旗集团、荷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和法国外贸银行等也被卷入其中。
“贸易融资骗贷事件的问题出在企业的重复质押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对期货日报记者透露,商品能够被重复质押一方面和仓储企业的操作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的监管不力。
国信期货有色金属分析师顾冯达表示,贸易融资的载体是港口和仓库的仓单或海运中的提单,在正常情况下融资风险不大,而在出现重复质押的情况下,一旦相关融资商破产、“跑路”,银行的损失将无法得到质押物补偿,联保联贷的企业也可能出现“一死死一片”的情况。
“铜贸易融资的整个流程还是比较规范的,但部分融资商买通了港口仓储业务负责人或银行工作人员,制造了‘假仓单’。”上述知情人士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假仓单”的出现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港口仓储负责人被买通后,开具的仓单数量比实际仓单多,造成现货和仓单数量不匹配;二是融资商用一张仓单去多家银行申请质押贷款。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银行之间,质押信息是不联网的,如果企业拿一张仓单去多家银行质押,如果银行之间没有沟通,就很难发现问题。”富宝资讯铜分析师雷连华表示,之所以出现重复质押,关键是信息平台没有搭建好,各方沟通不畅。
记者从青岛港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青岛港集团正在调查内部工作人员是否与融资商勾结并开具“假仓单”。
另外,受青岛港融资骗贷事件影响,国内银行缩减了有色金属企业的信用证额度,并限制转口贸易量,部分外资银行也缩减了仓单质押回购业务量。“这使得中国的铜进口面临阻碍,在国内冶炼商挺价意愿较强的情况下,国内铜现货价格可能会上扬。”顾冯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