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继续强势将引爆全球金融第三波危机
美元指数最近一段时间在88~90震荡。2008年3月美元指数见历史低点70后,经过四个月的盘整,自7月展开了连续上涨行情到目前位置。
近期美元之所以上涨,应是供求规律使然。一方面,从美国经济体看,灾难面前,由于发生大量亏损,成千上万亿的美元蒸发在空气中,而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美元需求大致不变,因而美元价格升高。但必须指出,这是价格的波动,而非美元内在价值的提升。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救市急迫性与迟缓行动的时间差,导致了全球资本和商品市场的百年动荡,股票、期货价格大幅下跌。正是市场的极度恐慌,激发了对美元强大的需求,造就了美元脱离基本面的上涨。
从全球来看,美国的短期国债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投资方式,尽管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危机四伏,但投资人并不担心美国政府违约,反而对金融动荡的担忧和经济衰退的恐慌加剧。寻求避风港的行为催生了对美国短期国债的巨大需求,而对美国国债的巨大需求又激发了对美元的极大需求。
美元价格升高会加剧美元回流,一定时滞之后当然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但当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其他经济体却在恶化,这将导致美元的进一步回流,更有利于美国一些产业的复苏,也进一步使全球其他地区危机恶化。换句话说,美元走强,在奥巴马政府提出7870亿美元的挽救银行和振兴经济方案之际,提供美政府急需的“银弹”,使政府不需升息,就能支付这些支出。但全球经济却因缺乏信心和资金而被拖垮,从米兰到马尼拉,贷款和投资机制失灵,资金流入美国显然使全球其他地区的危机加速恶化。
正如有学者分析的,国际的资金争夺战突然变成零和游戏。外国央行和投资人每投资美国政府公债一美元,急需重新贷款的东欧国家就少了一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官员普拉萨德说:“所有低收入国家问题很大,这是第三波金融危机,低收入国家伤势惨重,私人资金不再流入新兴市场。”
投资新兴市场国家的私人资金从2007年的9280亿美元,骤减到2008年的4660亿美元,今年可能降到1650亿美元。事实是,美国正在吸收过去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资金,使其他地区资金吃紧。最紧迫的危机在东欧,过去东欧投资人大量借外币来建办公大楼和工厂,当本国币值剧贬后,他们的债务膨胀,导致银行亏损,需政府纾困,政府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这种情形类似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
如果说金融危机第一波是美国三大投行倒下,第二波是几大银行崩塌,那么第三波则是以东欧等新兴市场体外资回撤、本币贬值、经济急剧衰退为标志。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