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兵:海外并购不能迷信找国王亲戚
“从法律视角来说,选择专业机构做专业事情,说服目标国及当地决策部门来接纳中国企业,是一门艺术。熟悉相关投资目的地国家的法律与环境,增强谈判的话语权,这些离不开专业机构的帮助,更离不开中国本土律师事务所的支持。
从法律视角来说,选择专业机构做专业事情,说服目标国及当地决策部门来接纳中国企业,是一门艺术
在3月20日举行的首届“中国走出去投资并购论坛”上,中伦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张学兵谏言走出去企业CEO,“在并购目标国要重视沟通与说服,但不能迷信关系,要发挥专业律师的力量”。
张学兵总结了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几个误区:过于把注意力放在非法律因素上;央企跨境并购,忽视本土专业机构的作用;不大注重对投资目的地国家的调查和法律环境的透彻了解。
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张学兵律师给同行的建议是,第一,跟着客户的步伐。第二,加强与境外顶级律师事务所的深入合作。
“从法律视角来说,选择专业机构做专业事情,说服目标国及当地决策部门来接纳中国企业,是一门艺术。”张学兵举例说,“在时下火热的美剧《纸牌屋》里,律师在政府部门游说,游走于商家和政府之间。在华盛顿,游说很有影响力,游说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律师的一大服务领域。”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CEO应该知道哪些事儿”,由走出去智库(CGG)主办。作为专业的跨领域服务平台,CGG拥有中信证券、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中伦律师事务所及蓝色光标集团四大机构,分别为国内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及品牌公关行业的领军代表。
以下为张学兵演讲实录摘要:
我先总结企业走出去几种极端误区。
第一,过于把注意力放在非法律因素上。“有没有关系?有没有熟人?”——想当然地认为,找到了国王他们家的亲戚、部长的大舅哥,目标国的事情就可以搞定。这种情况在私企中较普遍,不重视真正的相关专业机构的意见。
第二,央企跨境并购,忽视本土专业机构的作用。尤其是一些行业排名前三的央企,只找全球前几位的投行、会计师行、律师行,这里有一个沟通的问题。所有专业服务都要接人气、接地气,国际机构服务看似标准化,但有时,服务和企业诉求、国情不对应。
其实,本土和境外专业服务机构不排斥,本土机构是纽带、桥梁、督促者、协调者,通过境内外机构紧密结合,才是优秀的大团队,更好的帮助企业家决策,达到投资效果。
这些年,中伦帮助中国企业跨境投资并购,特别是去发展中国家,譬如非洲、中亚、东南亚、南美,本土的国际律师熟悉企业家所思所想,陪着企业家实地考察,帮助企业和目标公司沟通,作用特别大。
第三,不大注重对投资目的地国家的调查和法律环境的透彻了解。举一个劳工的例子,客观讲,企业家重视不够,对工会、劳动组织很忽视,在海外并购中栽跟头。再比如税务、环境问题。在国内,靠某个领导的一句话就可以搞定,但是这种思维拿到国外,会吃大亏。忽视环境保护会遭受巨额罚单。
熟悉相关投资目的地国家的法律与环境,增强谈判的话语权,这些离不开专业机构的帮助,更离不开中国本土律师事务所的支持。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外国律师事务所来到中国,开设分支机构,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客户来到了中国。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律所怎么办?
第一,跟着客户的步伐。中伦已经开始了国际化的步伐,在中国香港、东京、伦敦和纽约开设了分支机构。
第二,加强与境外顶级律师事务所的深入合作。目前,中伦已经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最优秀的律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意味着,企业去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投资时,不仅本身拥有一支本土法律团队,还可以得到投资目的地所在国最优秀的律所支持,两者共同帮助企业,解决国际并购中的法律问题。
那么,为什么中国本土的投行、会计师、律师、品牌四家机构联合起来做CGG走出去实务智库平台?按我理解,是以合力方式,帮助中国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往会被贴上政治标签,形象较差。专业机构联合做智库,怎么帮助中国企业提升软实力?从法律视角来说,选择专业机构做专业事情,说服目标国及当地决策部门来接纳中国企业,是一门艺术。
在美剧《纸牌屋》里,律师在政府部门游说,游走于商家和政府之间。在华盛顿,游说很有影响力,游说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律师的一大服务领域。为什么中国企业在美国老碰壁,正是缺乏对人家游戏规则的尊重,也缺乏帮你玩的真正专业人才。
海外投资并购很复杂,不同国家有不同要求。由专业人士各司其职,海外投资的困难可能就少一点,通道就多了一点。
嘉宾简介:
张学兵,中伦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为逾百家政府部门和大型国企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在律所管理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获得国际权威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颁发的“杰出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