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要看快慢,更要论好坏
长期以来,关注中国GDP增速快慢的人太多,而留意GDP增长质量好坏的人则太少。 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阶段,如果因为经济一时波动而“一刀切”地再次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实乃舍本逐末。
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记者 陈思武)你猜我猜大家猜的中国经济增速猜谜游戏的谜底16日终于揭晓:7.4%!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今年首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放缓至7.4%。统计局形容首季经济成绩单“开局平稳,总体良好”。
如此增速尽管略低于全年增长7.5%的预期目标,但已高出很多经济学家的预计。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中国国内经济深层次矛盾凸显,正加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很多人对经济增长放缓已有心理准备,况且,7.4%并不是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临界值,更不是触发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扳机”。
横向比较看,中国首季经济增速无疑将继续领跑二十国集团,“中国速度”依然令人艳羡——二十国集团去年整体经济同比增长2.8%,尽管它们贡献了全球GDP总产出的85%。
纵向看,这并非中国经济增速首次放缓至7.5%以下:远者勿论,2009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仅增长6.6%;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当年,中国全年增速也不过为7.3%;而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1999年全年经济增速只有7.1%。
长期以来,关注中国GDP增速快慢的人太多,而留意GDP增长质量好坏的人则太少。
过于关注短期增速很容易导致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从而忽视统筹与平衡居民收入、就业率、物价、国际收支、空气质量等其他发展指标。
“唯GDP论”另一个可能后果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牺牲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指标为代价,为了增长而增长,陷入“一慢就惊、一快就乱”的发展怪圈。
在经济增长快慢与质量好坏之间,外界势必要重新认识中国。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当前所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反之,背离发展大局、阻碍经济结构优化、罔顾民众长远福祉的增长,无论多快,都不能算好的GDP。
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阶段,如果因为经济一时波动而“一刀切”地再次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实乃舍本逐末。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博鳌论坛上透露,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长期政策取向。这意味着只要通胀水平不超出“上限”,同时增长率和新增就业等不跌破“下限”,尽管政策储备充足,决策层也将继续保持定力,不会贸然出台短期强刺激政策。
当前经济增长放缓,无疑是对原来过度依赖要素投入发展模式的一次压力测试,这是全面深化改革、使增长质量更好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塑造可快可慢的经济弹性的必要阶段。
经济一放缓就条件反射地找政府寻求“刺激”不是好习惯,因为刺激应是例外,而非例行公事,否则滥用刺激政策只会使经济肌体产生耐药性,其拉动增长的边际效应会只减不增。
中国目前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等指标仍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创新驱动能力和科技水平依然不高,中西部甚至东部一些地区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垃圾、污水处理等民生设施在很多中小城市和乡村更是一片空白,这些正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
与其过度关注经济短时波动,不如淡定一点,更多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鼓励创新、确保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向深化改革要增长,向创新要增长,向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要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有时候,快不一定是好事,慢一点也并非坏事。不论好坏只管快慢的经济增长时代现已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列车”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更要看清前进的方向,因为前方可能是康庄大道,也可能是万丈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