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标:拥抱小微金融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加剧,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加深,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双重转型”的压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于各家银行来说,已经从最初的怀疑逐步转向接受,从逐步接受变为高度重视,最终开始热情拥抱。
文/董文标(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加剧,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加深,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双重转型”的压力。寻找新的目标客户群体成为各家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于各家银行来说,已经从最初的怀疑逐步转向接受,从逐步接受变为高度重视,最终开始热情拥抱。
展望未来,我认为,中国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将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从原来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转向真正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创新,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将得以持续改进与提升。
空前重视 持续创新
2013年,中国金融改革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剩下“存款利率全面放开”最后一步,银行传统的“垒大户、傍大款”商业模式遭遇严峻挑战。面对挑战,银行客户下沉逐步成为共识,近5000万户小微企业的庞大群体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同时,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一些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令大众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充满期待。相对于商业银行自身转型的需要,政府部门对普惠金融的高度重视也极大的推动着小微金融的发展。
2013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实施支持性财税政策、扩大银行自主核销权以及在业务准入、风险资产权重、存贷比考核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监管。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
数据显示,201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增加了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2.5%,成为银行业重要的业务增长点。更重要的是,经过几年来的持续探索以及同业间的学习借鉴,各家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业务特点、经营特征以及小微企业主的信用状况和风险偏好有了更多了解,推动了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
2013年,各家银行积极创新,广泛采用IT技术手段来降低贷款成本,通过创新担保方式、加强动态监测等降低贷款风险,并通过流程化建设来加快审批进度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持续升温,并逐步迈向专业化与规模化。以民生银行为例,在小微企业金融专业化和小微企业客户整合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小微金融2.0版,把规划与营销策划、销售管理和售后服务严格分开,真正实现小微企业金融的“标准化、模块化、批量化”操作。
挤掉水分 潜心小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4万亿”刺激效应的逐步减退、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和外部需求的持续不振,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企业的经营难度开始加大。与此相对应,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压力增加,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很多人据此认为,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商业模式在经济下行期收益难以覆盖风险。然而事实恰恰表明,在经济下行期,真正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最具生命力,各家银行唯有尽快挤掉所谓“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水分,潜心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才能抵御住风险。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21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4%。坦率地说,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企业贷款。试想,单笔金额都达到1000多万元,这样的企业还算小微企业吗?到2013年末,民生银行4000多亿元的小微企业贷款,贷款客户数超过35万户,单户贷款金额还不到120万元。
分析一下那些处于困境甚至倒闭的企业,比如钢贸企业、建材企业等,绝大多数都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小企业甚至中型企业,而不是以小商户、小业主为主体的小微企业。银行给这些企业的贷款,动辄在千万元以上,中小企业贷款由于单笔金额大、贷款客户少,无法依据“大数定律”的原则来确定群体贷款的违约率,也无法采用“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进行贷款定价。而真正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民生”相关的小微企业,只有极少数遇到了困难,并且由于贷款金额普遍不高,通常是一两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通过多方努力能够渡过难关,很少成为不良贷款。同时,对于小微企业,银行可以依据“大数定律”和“收益覆盖风险”来确定违约风险和确保收益。以民生银行为例,到2013年末,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只有千分之六左右,远远低于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风险完全可控。
我相信,这些打着小微企业贷款旗号的中小企业甚至中型企业贷款产生的风险,将促使一些银行痛定思痛,挤掉水分,把贷款真正转向风险相对低的“小微企业”。这将真正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跨越发展。
无惧挑战 适应变革
2013年,互联网金融开始崛起,特别是“余额宝”的井喷发展,P2P贷款和电商的小贷业务迅速发展,让很多人觉得互联网金融将冲击和挑战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并终将引领小微金融服务发展。其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银行作为小微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地位并不矛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只会推动银行加快变革、加快创新,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更健康、更可持续地发展。
诚然,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好地识别客户的风险;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手段的广泛采用,能够更快地评审贷款和线上放款,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能够更安全、更便捷、更廉价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然而,很多金融业自身的特有属性我们不可忽视。第一,对于小微企业的风险分析需要很多维度,大数据分析仅仅是维度之一。银行还要采用很多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分析工具,包括对小微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经济周期分析、对小微企业所处市场进行全方位调研等,甚至还要创造条件为小微企业增信,使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可控,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所不能提供的。
第二,不要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同于小微企业贷款。根据民生银行的调查,只有30%左右小微企业需要贷款,更多的小微企业需要的是金融服务,包括结算、理财、家庭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甚至金融知识培训等非金融服务。这些需求并不是快捷放款就能够满足的,银行能够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本就是信息技术变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2013年,各家银行广泛采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研究小微企业的行为、分析小微企业的风险,通过建立作业系统和信贷工厂来为小微企业提供流程化的金融服务。民生银行还率先推出了小微手机银行,借助智能手机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我相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只会给银行增添创新的动力,促使银行加快技术应用,充分利用最新技术,不断升级和改造产品和服务,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完)
文章来源:博鳌观察中文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