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世界语言发中国声音 ——从贸易便利化看接轨国际通行规则
试验区以实践来回答:要试的,是一套国际通行的规则。中国,要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占据制高点,推进与更多经贸伙伴的投资贸易合作,就要调到同一“世界语言”频道上。上海自贸试验区,为此探路。
上海自贸试验区究竟要“试”的是什么?半年间,这个问题反复被追问。
试验区以实践来回答:要试的,是一套国际通行的规则。中国,要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占据制高点,推进与更多经贸伙伴的投资贸易合作,就要调到同一“世界语言”频道上。上海自贸试验区,为此探路。
企业感受到的这种“语言频道”的切换,最直观地出现在入区的海关卡口上。“先入区、后报关”新模式下,试点企业可先凭进口舱单信息将货物提运入区,再在规定时限内向海关办理进境备案清单申报手续。车辆过卡入区流程从以往的“两下(车)两上(车)四敲章”,转变为“零下零上不敲章”,过卡入区平均耗时从6分钟缩短至30秒,司机感慨“监管变得无形了”。
“先进区、后报关”试点已扩大到47家企业,物流成本平均减少10%。
越来越多内控健全、诚信守法的企业加入试点,体现出职能部门在管理理念上转向国际通行的规则——诚信监管,以企业自觉合法合规经营为前提给予最大便利,但一旦发现失信,则严管严罚,令其举步维艰。诚信监管,也是贸易强国增加经济活力的一个前提。
而去年11月启动的诚信企业“自行运输”方式,也是对现行海关监管车辆运输规则的突破。
既管得住,又通得畅,世界上每个全球贸易节点口岸,都在这两者间寻找平衡。接轨国际先进做法,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自贸区试行“快检快放”,对企业进口产品实施以合格保证为基础的评定程序,对出口产品推行“企业分类管理+产品风险监测+出口抽批放行”监管模式。放行时间从三四个工作日缩短到一个工作日。
)促进贸易便利化,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海关,两个各行其职的部门在试验区内联手,针对同一批货物,海关和检验检疫借助电子平台约定同时到场,实现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一个多月前启动的“单一窗口”试点着眼于流程再造。“单一窗口”,就是企业通过一点接入各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平台,一次性递交满足监管部门要求的标准化单证和电子信息,监管部门处理结果通过单一平台反馈给申报人。在美国、日本及欧盟国家,国际贸易中的“单一窗口”制度已广泛实行。
国际惯例,意味着高标准、严要求,也为各种新型的投资贸易功能拓展,划定了边界:
自贸试验区跨境通电子商务试点平台启动,四大类商品上线销售,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风生水起;
国际快件中转集拼业务启动,平均节省快件递送时间约8小时;
期货保税交割试点范围扩展至整个自贸试验区,交易标的由铜和铝扩大至上海期交所已上市品种;
融资租赁业务吸引129家飞机单机融资租赁企业和7家单船融资租赁项目公司;
通关检验管理规则的优化,催化了全球维修和再制造业务在自贸试验区加速发展……
“有啥优惠政策?”这句中国企业多年来对海关特殊监管区习以为常的问句,在自贸试验区已成为过时的“老话”。自贸试验区没有特殊优惠,因为与各种全球经贸合作的潮流格格不入。
规则变化与接轨,所带来的投资贸易便利与自由,将在试验区探索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世界经济舞台上,带着“国际口音”的中国声音,将更加洪亮。
转自: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